参考文献
[1] BC Dangerfield, CA Roberts. A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Capacity Retirements in the Steel Industry[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00(51): 53-60.
[2] Budrya, Alga. Corporate income taxation in Lithuan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EU[J]. Research in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005(2):200-228.
[3] Cho. S. and S. Tung. Investment incentive zones and regional tax incentive policy in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axation, 1998(4):37-41.
[4] Harman and David G. Tax Polic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Journal of Pubic Economics,2000(1):101-120.
[5] Kern B. and M. Morris. Taxes and Firm size the Effects of Tax Legislation During the 1980s[J]. Th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 1992(14):80-96.
[6] Porcano. Corporate tax rates: Progressive proportional or regressiv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Taxation Association, 1986(2):52-55.
[7] Razin, Sadka, Swagel. Tax burden and migr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2(2):167-190.
[8] Shivlin T. and S. Porter. The Corporate Tax Comeback in 1987 Some Further Evidence[J].Th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 1992(14):58-79.
[9] Siegfried. Effective average US corporation income tax rates[J]. National Tax Joural,1974(27):245-259.
[10] Simmons, Richard S. Does recent empirical evidence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internationalcorporate tax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2006(1):16-31.
[11] Stickney, McGee. Effective Corporate Tax Rates: The Effect of Size, Capital Intensity, Leverage,and Other Factor[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82(1):125-152.
[12] Zimmerman. Taxes and firm siz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3(5):119-149.
[13] 戴志刚, 朱容准。 金融危机对大冶冶金钢铁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 当代经济, 2008(11): 61-66.
[14] 杜立辉, 佘元冠。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 经济纵横, 2006(9):67-69.
[15] 范潇, 姜丽艳。 以企业为主体的增值税税负转嫁研究[J]. 会计之友, 2010(11)。
[16] 郭庆旺, 吕冰洋。 中国税收负担的综合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0(12)。
[17] 胡晓刚。 对钢铁企业发展战略联盟的思考[J].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8(10): 76-77.
[18] 柯艺高。 税负转嫁定量分析及应用[J]. 经济问题探索, 2003(5)。
[19] 李德荣, 于飞。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钢铁业的数据[J]. 财会通讯,2011(5)。
[20] 李霞。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钢铁行业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06)。
[21] 李拥军, 史惠恩, 高鹏。 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 中国钢铁业, 2008(07)。
[22] 刘利东 , 段金亮 . 增值税转型过程中钢铁行业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J], 冶金会计 ,2007(9):89-95.
[23] 吕铁 , 周维富 . 美国钢铁工业的调整与改造及对中国的启示 [J]. 中国社会学院院报 ,2004(9):65-67.
[24] 马丽萍。 强化钢铁企业税收筹划意识提升企业效益[J]. 时代金融, 2008(9): 47-49.
[25] 覃丽君。 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业的影响:企业科技与发展[J], 2008(5): 78-79.
[26] 王丹舟, 管总平, 黄文锋。 来自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企业核心能力测度[J]. 财经科学,2012(7)。
[27] 王熙, 闰卫东。 美国钢铁生产消费及对我国的启示[J]. 国土资源情报, 2004(10):86-87.
[28] 王小彬。 浅谈钢铁企业税收内控制度设计与防范税务风险[J]. 东方企业文化, 2012(20)。
[29] 王玉成, 路斌, 陈莉霞。 增值税转型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J], 税收征纳, 2006(9):75-79.
[30] 许光清, 高立, 梅应丹。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我国钢铁出口的影响分析[J]. 阅江学刊,2012(6)。
[31] 杨芳。 浅谈钢铁产品出口税收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J]. 冶金财会, 2008(8): 35-37.
[32] 杨永辉, 司冠婷。 基于 ISM 的企业税收负担影响因素分析[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2(10),vol 30, No.5.
[33] 杨之刚, 丁琳, 吴斌珍。 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负担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0(12)。
[34] 雨谦。 增值税转型令多种行业受益, 中国经济时报[J], 2008(11)。
[35] 赵海鸥 , 唐晓华 . 出口退税调整对钢铁产业的影响以及政策建议 [J], 科技和产业 ,2007(12):12-16.
[36] 张宏玲, 杨映辉。 税收筹划在钢铁企业进出口业务中的应用[J], 财务会计, 2003(4):76-78.
[37] 张伦俊, 杨天明, 李晓矛。 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的税收特征[J], 统计研究, 2004(6):67-69.
[38] 张琼。 基于税收分析钢铁企业财政规划[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1(1)。
[39] 张寿荣。 我国钢铁企业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宏观经济研究, 2009(2): 67-69.
[40] 张扬。 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思考[J]. 财政金融, 2012(1)。
[41] 朱喜安。 税负转嫁的统计模型研究[J]. 统计与决策, 1999(11)。
后记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杨全社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杨老师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参考意见,并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进行修改。事实上,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杨老师都用自己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人的无私关怀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在此我对杨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数据收集问题。通过在中国知网查询统计年鉴、以及在国家图书馆中年鉴阅读室查询相关统计年鉴等方法,大部分数据已能找到,然而大部分数据仍比较陈旧。最后,杨老师利用个人关系找到了 2012 年中国统计年鉴,解决了数据的燃眉之急,使得论文写作工作能够进行下去。
两年的研究生生涯转瞬即逝,让我不得不感慨时光的飞逝。在这两年的学习生涯中,首都经贸大学财税学院对我的悉心培养及教导,让我受益匪浅,学院的许多老师也都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与指导,是我无论从学术修养还是待人处世方面都得到了升华,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感谢首都经贸大学,感谢财税学院全体老师!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在我这两年研究生生涯中提供无私的关心及帮助;感谢税务班全体同学陪我共同度过这两年美好时光,愿大家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