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不少语言研究者对学习态度进行过研究。
1967 年,Show & Wright 指出学习态度包含学习个体对各种情况的反应,它应该是多元的。1981 年,Krashe 指出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中,发现这两变量都对二语学习起一定的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不大。1988 年,Ghadessy 试图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几种学习态度之间的相关性呈显着意义。
从以上信息中可以发现,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切入的角度和所得到的结论都不太相同,这说明这一领域的探讨尚待进一步深入。
2.1.2 国内研究现状
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开始了英语学习态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在动机和情感因素中的研究。以后也有一些专门的研究,但还是不够全面。
1998 年,廉洁认为制约学习策略的学习因素有六种,其中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态度主要通过动机来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制约。
2002 年,秦晓晴提出以社会心理模式为代表的动机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态度上,态度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2003 年王胜苏认为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和跨文化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两个因素。
2005 年,黄红安、文卫平在其实证研究中提出的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学习动机结构假设模式也把对英语的学习态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研究,多数关注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策略以及习惯等方面。鉴于小学英语是学生整个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而英语又是一个一致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存在问题,从而造成成绩不理想,可能会影响学生上中学后的英语学习,甚至是终身英语学习。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研究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了解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的现状,研究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并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提出建议。随着小学英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的关注将会越来越多。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学习态度的界定
《辞海》中“态度”定义为:(1)人的行为、表情。 (2)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笔者认为:态度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在《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国内学者的观点是: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因此,对学习态度的研究,是学习理论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内容。
黄和斌指出:“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学习者对外语学习所持的信念)、情感(学习者对目的语及对目的英语化的好恶)、意动(学习者在前两者的驱动下如何对待外语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外语)[2]”.也就是说,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况等方面加以判断和说明。
综合了他人关于学习态度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获得一定的经验而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
2.2.2 英语学习态度的界定
国内学者认为态度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或意向成分。它不是信念、情感或是行为,而是三者共有。英语学习态度是在整个学习态度体系中较具体、较狭窄的一种次一级的学习态度。它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英语学习上的倾向。
笔者认为英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对英语学习及各相关因素的态度。
2.3 理论基础
2.3.1 兴趣理论
近代以来,兴趣一直是教育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杜威针对传统的两大兴趣学说,重新阐释了兴趣概念,认为它具有统一性、冲动性、发展性的特点;教学应该成为含有理智努力的活动。杜威认为“兴趣意味着直接的关心,意味着对某种事情得失攸关的承认;意味着某种结果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3]” “当活动具有积极的、持久的兴趣,既能激起人们对目的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完成活动的方法有更为深思熟虑的考虑时,所需的努力就可以得到。[4]”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
2.3.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 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还应既有趣又有关。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