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创新型人才视角下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6547字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创新教育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由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发起,并在其教育实践中实施。1943 年,陶先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题为《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认为教育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事创造性工作”,其创新性教育思想通过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

  笔者根据收集的的最近几年国内相关论文和专着表明:我国也较为广泛地进行了创新教育的研究,包括探讨创新教育内涵,探索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形式、课程结构、教育模式、培养策略、课堂评价等,且更多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相应地产生了很多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问题教学模式、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探究训练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式综合模式、“引导一自研一创新”模式等。主要的创新教学法有情趣教学法、思维训练方法、问题教学法、体验模拟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法等。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着作或论文中,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理论也都有所体现。如:

  杨龙立主编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黄显华等主编的《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刘旭东主编的《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李情豪等主编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与提升》;“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着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田冬主编的《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周浩波主编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旭东主编的《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徐玉珍主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等。以上着作或论文中,虽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以及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等问题都有所探讨和研究,如“积极构建‘活力、多元、特色、有效’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及“将校本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和创新实践”等观点,甚至涉及校本课程标准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内容,但其侧重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校本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整合、课程功能以及课程价值等,没有明确站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度来全面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

  在实践方面,我国许多学校均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国内省级示范性高中在 2010年之后逐步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实施方案,特别是 2010 年国家把上海作为创新教育实验区以来,上海的优质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如大同中学的《知识论》课程就是由多位教师联合构建、授课,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的课程,课程的构建实施不光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方面取得成果,在教师成长、创建学校特色、加强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成绩[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根据学校特点,开发了“提高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等性质的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且形成了面向尖子生培养的提高性课程、特色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科技、艺术、体育类课程,注重实践锻炼、动手操作的综合实践性课程[4].但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鲜有像上海中学那样的整体性校本化课程系统开发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学科拓展、兴趣拓展、开阔视野层面的浅层次校本课程开发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课程管理体制建设滞后、课程开发主体的专业素养层次不一、课程资源的差异化、课程标准难以科学界定和高考巨大压力等因素所致。

  尽管研究者们对如何培养人的创新素养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见表 1),但国内普通高中创新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相当的问题(见表 2),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此表表明:自 1996 年开始国内教育研究中有关创新教育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到2001、2002 年达到高峰期,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但总体上来说与高中相关的创新教育研究自 2008 年开始也进入较快发展期,研究发表的成果从 2008 年占创新教育研究全部成果 2.2%逐步升至 2012 年占比近 6.55%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创新教育还没有在我们这个国家成为共识,更多的研究视角局限在高等院校。

  此表表明:自 1996 年至 2013 年 3 月,虽然依托校本课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但是成果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少,与本课题研究题目完全符合的没有,基本符合的也只有 7 篇,其中基于培养创新思维进行高中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共 4 篇,且为数学、生物、化学学科性创新教育策略和教育技术整合性研究;在研究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到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共 3 篇。绝大多数成果仍然是围绕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的相关研究。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点认识:从研究角度上看,当前国内研究主要是研究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能,强调结构性问题、新技术手段应用和实验教学方式;从研究的内容看,更多的是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方面,但存在描述多、实践性不强,涉及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且可操作性不强;从实践途径来看,绝大多数研究者认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使命和责任,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且多停留在科学领域的学科教学探讨上。这种现状无疑难以有效指导普通高中阶段阶段性创新教育实践。基于此,笔者认为,处于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关键阶段的普通高中不仅要勇于担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阶段性教育使命,而且应当科学的整合现有的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积极投入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繁重的课程学习任务、高考压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两难问题,才能有效解决素质教育和升学教育的正相关问题,也才能加速推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不断加快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进行有关创新教育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分析,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力求确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对全国省级示范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某市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发现突出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三,结合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可行性的改进策略。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并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做法进行较为系统性研究分析。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与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有关的书籍、期刊、硕博论文、12 所省级示范优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现阶段 Q 市部分学校校本课程档案资料,深入了解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实施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2)问卷调查法。为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获取实证数据,本人于 2013 年 3 月选取第一批课改试验省份的一个教育发达城市 Q 市的 26 所高中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普通高中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的专项问卷调查。

  (3)访谈调查法。为了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也为了获取更为真实鲜活有深度的材料,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人有针对性地对生源差异明显的五所普通高中的 5 名干部、10 名教师、10 名学生先后进行了访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