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创新人才校本教材开发理念和管理机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8835字

  (二)管理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适合的成长沃土,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形成创新教育的整体合力。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特别是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舆论营造、公共资源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尚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在建立健全联合育人机制、营造工作合力方面尚须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1.立足宏观,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1)要确立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地位和意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和制度设计进行从上到下的一体化系统规划,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和督导评估机构,明确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行政职责和监管方式以及工作制度,既要防止责任不清、分工不明导致的管理混乱或无人管理的消极状态,也要防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中部分学科课程被随意弱化、边缘化现象,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课程标准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应当基于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利益把创新教育从国家战略层面加以强制性引领,突出创新教育环境的创建维护、创新意识的激发尊重、创新思维的强化训练、创新个性的引领培育和创造力的实践支持,甚至要明晰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估体系及评价标准,并在高考命题结构当中把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作为主要的考查内容,既要防止创新教育实施的随意化,更要防止打折创新教育的旗号变相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为全面稳步推行创新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性保障。

  (2)要把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对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指标纳入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课程决策的辅助支持、课程方案的评估、课程开发的技术服务、课程资源的协调解决、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课程开发效益的评价和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阶段性发展成果评估等,切实做到动态监管、科学评价。从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来讲,这并非藐视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而是基于我国目前师资队伍的整体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的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基于学校在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力上存在的局限性的客观需要,既可以有效防止课程决策的盲目性、课程方案的非科学性,也可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的低质化、课程实施的随意化,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为确保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导向、质量和实施效能提供有力保障。

  (3)要尽快组建创新教育指导专家团队或者引领发展社区性创新教育专业研究机构,要尽快系统研究创新教育,特别是对创新教育范式和创新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从而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规范性指导和科学性引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创新教育专家团队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创新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效能,作为第三方的社区性创新教育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校创新教育实践特别是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专业性介入,特别是对校本课程开发决策评估、开发过程指导、开发成果评价和课程实施效益评估以及校本课程修订完善的全面介入,更是弥补了基层政府行政化太强专业化指导能力不足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力、专业开发能力不足的缺憾,有利于完善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利于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此外,要通过改革政府的教育管理方式,不拘一格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能干事、想干事的管理干部、教育行家和教育专家,让真正懂教育规律的人来办教育,让他们大胆探索、大胆改革。要全面实行优胜劣汰的校长任用机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的体制,着力提高校长的创新能力和改革魄力。

  2.立足中观,学校和社区要建立健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既然以学校为开发主体,学校就应当首先对学生的思维类型特点和优势智能以及创新潜质进行综合型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并健全以生为本的校内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方案。但由于存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和地区差异性,任何一所普通高中都很难独自解决全部面临的开发问题,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问题,往往导致不同普通高中受此因素制约在课程方案制定上过于迁就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特点,有多少教育资源往往成了课程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往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无法实现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开发,甚至在人才培养上偏离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方向,不同普通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差异性过大就更不足为奇了。这就需要普通高中学校能够和社区共享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和社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依靠社区教育专业研究机构(如教科所、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社区创新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科技研发单位等)和国内外远程教育资源加快创新教育合作实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培训指导力度,依靠社区力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联合体,以此来弥补各自学校单独开发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的局限性。

  此外,学校和社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还必须延伸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题的家庭文化环境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倡导家庭民主式交流培养模式,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创新素质评价量表和测评机制。与此同时,在社区创新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的指导下,要充分利用各类社区教育平台加大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培训,促使家长学会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创设引导孩子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进行思维活动的家庭民主氛围,并通过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来实现分析综合式的认知能力提升。

  3.立足微观,学校要构建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和运行评估机制

  (1)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是增强教育创新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原则。普通中小学应加快推进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校长负责制、党支部监督保证制、教代会民主参与制等制度,通过制度设计与创新,形成学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和相制衡的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新机制,让社区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与评价,让学校在自我评估中把社区利益和公众意见纳入相关的目标和指标体系,推进学校全方位融入社区的进程,以调动社区支持、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2)要强化课程决策管理。学校内部存在三个校本课程决策层次:首先,是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决策层,这是决策的基础层。只有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自由、民主、开放、多元、创新、进取为目标,学校才可能具备构建优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校本课程开发决策层,这是决策的操作层。

  在学校拥有较大课程自主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完全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对学校课程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形成完整的课程产品及实施和评价[29];最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选择发展的决策层,这是决策的核心层,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具有导向功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和个性需求,构建多元的、活力的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智能,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健全人格。这样,才符合新课程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的目标[30].

  此外,为更好的保障决策科学化,应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

  (1)了解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深入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确定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3)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风格;(4)制定合理的校本课程实施、检查和评价制度,严格检测和督促校本课程的落实和实施[31].

  (3)要改革传统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在美国,从中学起就取消了行政班,只设教学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进度,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教学班学习。学生如果有学习、生活、家庭、社会以及心理、生理等问题,可以向学校辅导老师求助。在我国,北师大附中从教学组织方式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作出了探索,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尝试性变革。该校取消了班主任,弱化班级,设立单元和导师,学生大面积走班上课。青岛二中分校自 2013 年开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也做出了大胆尝试,该校取消班级行政化管理模式,实行学院制管理模式,突出学院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和学生个性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强化导师组建设效能,实行跨学院分层走班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管理相结合。有鉴于此,要大胆探索有利于不同个性、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培养方式,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势整合与创新,改变传统的单纯围绕资优学生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甚至可以在学段管理、课程修习、项目探究、学分认定、升学深造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制度性、个性化支持和指导。

  (4)要革新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教育评价具有导向、监督、诊断、激励等多种功能,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校的教育评价存在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标准不尽科学,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尚未得到有效兼顾。

  ①在学生评价上,虽然实施了综合素质评定办法,但是由于其在升学中的”低厉害性“,总体上流于形式,关于创新素质方面的评价更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作为当前仍然兼顾培养踏入社会和升入高等学府的准备性教育任务的普通高中,要着力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要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并将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要做到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知识与技能、思维与创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实施个性化评价,做到基本目标评价与个性发展评价相结合,大力探索学生思维能力评价、实践技能评价、科研技能评价、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和个性发展成果评价等新方式,发挥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②在教师评价上,要切实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走出来,要把鼓励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倡导教师独特教育风范教学风格创建、引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价值追求作为教师评价的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教育模式创新,革新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评价对师生全面发展、优势发展、个性发展的激发和引领功能。要努力形成重创新、重能力、重实绩、重价值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

  ③在课程评价上,要建立有效的多元评价机制。首先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实现课程评价的多样化,必须改变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的课程评价主体的局面。作为一个民主开放的信息交流的过程,校本课程评价需要在多元主体的全方位参与下进行,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互动。传统的课程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以学科专家为主体,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逐渐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角色(教师、学生、家长等)都能够作为评价主体展开校本课程评价。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同课程及学科专家相比,更加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比教育专家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学生和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也应该在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成为重要力量和主力军,发挥其不容忽视的作用。课程评价专家作为掌握校本课程评价技能的专业人士,也要承担起为学校教师提供理论服务和技术指导的责任。社区代表、学生家长也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并能真实的反映他们的教育需求与期望,可以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校本课程的评价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校本课程的质量。其次要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校本课程评价与一般的课程评价并无区别,因此课程评价的方案和方法都适用于校本课程的评价,但在具体实践中,校本课程评价需要与不同的学校课程管理模式、课程类型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须充分考虑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独特评价价值追求,及其特殊性、专业性和学科化特征[32].再次要坚持以思维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思维评价体系,即不仅要评价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价值,而且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评价,特别是对有关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的相关性评价应作为评价的核心与基础。此外,要坚持评价活动的及时性与全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有一定时效性要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