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项好的研究,应该是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也就从对文献的梳理中发现问题,而发现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价值所在,通过研究,又能够充实、丰盈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由此可见文献综述在一项研究中是尤为重要的,为了理清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基础,为研究问题提供准确的定位,笔者将从学习风格和学困生的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1.1 关于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
学习风格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由美国学者 Herbert Thelen 首次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因为学习风格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此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输入关键词“学习风格”,在“中等教育”的学科分类下,一共有 167 篇文献。以“感知学习风格”为关键词,在“中等教育”学科分类下共有 18 篇文献。
1.1.1 国外相关研究在西方,研究者从学习者的个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来研究个体在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和学习倾向上存在的差异,从而为分析学习者学习内部的动态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纵观国外关于学习风格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风格分类的研究
学习风格在分类上存在一些分歧,但是根据其性质和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认知学习风格和感知学习风格。本文主要从感知学习风格的角度来进行探讨。邓恩夫妇(1974)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的方式,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稳定的行为表现方式,这种方式受周围环境、自身情感特征、社会性需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倾向的影响。
Witkin(1971)最早把场依存和场独立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进行了区分,这种划分方法引起了很多二语习得研究者的兴趣。Witkin 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与之相反,对环境依赖较小,更多靠内在的认知来定义知识和信息称作场独立性。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中场独立的学习者在正式的语言学习中成就更大,而场依存的学习者则更擅长在非正式的语言情境中学习。也有研究表明场依存的学习者更喜欢与和第二语言的使用者交流,在课堂中也有更多的互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美国亚拉巴马大学的 Oxford(1990)教授对语言学习的偏爱风格进行了更为细致而研究,她把学习风格分为五大类,在每个大类下面又有不同的小类:(1)感觉偏爱类型:听觉型、视觉型和触觉性或操作性;(2)人格特质相关:外向型和内向型;(3)信息加工方式相关:直觉型和序列型;(4)信息接受方式相关:封闭型和开放型;(5)思维方式相关:分析型和整体型。根据这个分类 Oxford 设计了风格分析调查表(SAS),在其中设计了五个活动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Oxford 教授还对各学习风格类型的特点做了分析,并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Oxford 的分类是在借鉴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非常全面,但是不利于对于某种特定类型的分类进行深入研究。
Reid(1984)设计了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表(PLSP),在这个调查表中 Reid 划分了六种不同的学习风格。(1)视觉型学习风格: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够有效地学习,如看书或者黑板。(2)听觉型学习风格:通过耳朵听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如听广播或者老师讲课。(3)动觉型学习风格:通过全身的参与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如参加活动或角色扮演。(4)触觉型学习风格:学习者通过动手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如建造模型,写作或者画画。(5)小组型学习风格:学习者通过和他人一起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6)个人型学习风格:学习者更喜欢一个人学习。
2.关于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选择和自己的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时,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才能得到提高和加强。关于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相关性研究多是在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研究中。国外关于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的相关性研究中,以 Oxford 和 Ehrman -起做的调查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二人在 1989 年和 1990 年的两次调查研究中,使用 SILL和 MBTI (The 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分别调查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研究表明二者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外向型学习者比内向型学习者更多使用情感策略和视觉型的策略,内向型学习者多使用包含寻找和交流意义的策略。
Oxford 和 Ehrman(1995)使用 SILL 和 LSP(The Learning Style Profile)检验了学习策略和认知风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视觉型学习者喜欢包含一个人读书,看黑板、电影、电脑屏幕和其他形式的视觉刺激的策略。听觉学习者则对没有任何视觉输入的活动非常适应,并且喜欢使用有大量听觉刺激的活动。动觉学习者需要一些可以动起来的策略,而触觉学习者则喜欢在学习中操作实物。同时,动觉或触觉学习者都需要频繁休息的策略。
其他研究者如 Rossile (1995)发现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视觉型学习者倾向于使用视觉化的策略,听觉型学习者用记忆策略,动觉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交际和寻找意义的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等。
Shih & Gamon(2003)也做了一项研究,调查了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学习风格、动机、学习策略和成绩的相关性,但得出的结论与大部分研究相异。他们发现不同背景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成绩一样,学习风格对学生的动机和学习策略的使用没有影响。
Reid(1987)的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偏爱视觉、体动和听觉学习风格。Oxford等人(1995)的调查结果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学生多为分析型学习风格,偏爱具体的顺序学习和细节掌握。
1.1.2 国内相关研究
同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者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对学习风格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是英语和语文两个专业。初期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对学习风格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等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廖泽英从四个维度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分类。一是从“感觉通道”看,有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二是从生活方式看,有正规型、社会中心型和个人人格至上型。三是从认知方式看,有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反思(沉思)型、冲动型、整体型、外倾型等。四是从大脑单侧化看,有左侧大脑半球优势型,右侧大脑半球优势型。
我国学者谭顶良先生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995:12)。并认为学习风格有三个显着的特征:一是独特性。学习风格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二是稳定性。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学习风格的稳定并不表明它不可以改变,也要注意其具有可塑性。三是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打上个性烙印的学习风格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既使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又使这一过程及其结果接受个性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康淑敏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我国对外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差异特别是学习风格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近期的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来探讨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以及开展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