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班级量化管理的产生及其功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496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班级量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2部分】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探究绪论
【第3部分】 班级量化管理的产生及其功能
【第4部分】班级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5部分】班级量化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6部分】完善班级量化管理的策略
【第7部分】班级量化管理问题与策略分析参考文献

  一、班级量化管理的产生及其功能

  (一)班级量化管理如何产生

  班级量化管理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特殊的时代背景。它为满足中国改革开放后对教育的要求而产生,是量化管理理论在中国教育管理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此,笔者将从量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以及班级量化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两方面阐述班级量化管理是如何产生的。

  1. 班级量化管理产生的理论前提

  (1)科学管理理论
  
  量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着名的工程师和科学管理家费雷德里克·泰勒(F·Taylor,1856-1915)。当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企业管理却因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显得相对滞后,管理效率极其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泰勒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总结出科学管理的几条原则。其中包含的许多管理理念至今仍对量化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如任务定额化、程序标准化、酬金差额化、管理职能化等。

  (2)实证主义思想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量化管理的另一理论来源。实证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 30 至 40年代,其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l798-1857)。

  孔德认为实证的精神和作为实证方法的"客观方法",不仅是一切自然科学,而且也是一切社会科学的指导精神和基本方法,要求社会科学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可确证、可证实的特性。"某一学科要成为科学,就必须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当今社会普遍实行的量化管理便处处渗透着实证主义的精髓。比如追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刚性管理原则,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尽量避免思想、情感、意志等人为因素对管理的影响等。

  (3)科学主义思潮

  除了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证主义思想,量化管理还直接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发巨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发崇高。之后,人们对科学的热捧,科学的作用被无限放大,"科学万能"思想深入人心,科学主义由此而生。

  科学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它认为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唯一工具,是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唯一动力。科学主义试图把自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运用到所有领域,包括用自然科学解释人的心理、社会和哲学问题。

  由此可见,"量化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以科学管理为理论依据,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以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追求精确、定量、客观为目标的管理方法。它在适当范围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磨洋工'现象,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如果片面夸大其科学性,对它盲目崇拜,就会导致量化管理的不断泛化,进而走向极端化,最终会给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12].

  受此影响,班级量化管理也重视效率,便抑制所有影响效率的因素,追求整齐划一,却不顾及个性。学习是一种心理过程,重在体验,而且思维、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但是效率不允许,便会出现"拔苗助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学生没有特长与兴趣,反而造成效率低下。

  班级量化管理强调制度的严格落实与统一执行,力求保证效率与公平,做到有章可循,但忽视特殊情况与个性,往往在执行时不顾条件地套用,教条主义。不顾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与感情,忽视人文情感因素。但管理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忽视人的存在,只能导致人的物化,与工业生产、机器生产无异。

  班级量化管理力求将每一项活动都细分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详细具体、具有可操控性、更科学规范,细分导致规则条目数量急剧膨胀,使操作成本大大提高,将管理的焦点分散到各个细节上,目标模糊化,结果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 我国实施班级量化管理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各种人才。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尽快扭转各种专业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人们迫切要求发展教育,希望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来加快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步伐。于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当时教育追求的目标。1982 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最为响亮、对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口号的在深圳被提出,使得速度、效率和价值成为当时各行各业普遍的目标追求。教育领域自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职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追求教育发展的规模、数量和速度,呈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教育逐渐走上了一条被舆论称为"教育产业化"的特殊发展路径。在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背景下,教育以扩大规模、总量增长和提高宏观效率为主要追求。

  起源于美国的量化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被引入我国,并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被引入学校领域。在中国社会发展追求效率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对大量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加之量化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大放异彩,班级量化管理就此诞生,并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二)班级量化管理的功能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 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全面细致的班级量化管理规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认为教育以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它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班级管理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行动指南。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就是要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根据自己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班级量化管理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充分而且全面地发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与访谈对象进行交流发现,绝大多数班级量化管理评分细则的量化指标涉及面广泛,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各领域,对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与规定。因此,恰当地运用量化管理法进行班级管理,贯彻落实班级量化管理细则的要求,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明确具体的班级量化管理规则,有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真正的班级管理也应该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这应该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教"应该是为了"不教","管"最终应该达到"不管"的效果。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其目标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自治自理,实现学生管理的自主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认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是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而学生只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这样,班级管理的重任就完全压到管理教师的肩上,班级管理工作也变成了事无巨细、纷繁杂碎的保姆式的全时、全面、全程管理,人为加重了管理教师的身心负担,因此很难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给学生一定的班级管理自主权,唤醒学生班级管理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挖掘学生的管理潜力,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班级事务"各行其道",各项工作按部就班,井然有序。这样不但解放了管理教师,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好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才能,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3.利用班级量化管理奖优罚劣,有利于发挥管理规范的导向作用。

  实行班级量化管理充分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发挥出班级量化管理趋利避害、惩恶扬善、奖优罚劣的导向作用,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良性发展。

  例如,某学校量化管理评分细则中规定"做好人好事,如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视情况不同分别给予 1 至 5 分不等的加分。"这一规定充分肯定了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优良品德, 鼓励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行为举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量化管理评分细则中"在校园内对发现有抽烟、喝酒、划拳、赌博、偷窃、打架斗殴、翻墙外出、夜不归宿、捣乱课堂纪律等违纪行为的每人次扣 3 分。"则是对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的一种否定,起到量化规则对不良品行的警示和限制作用。

  4.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便于对班级、学生、教师的全面了解。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有利于对学生操行的评定,形成对班级发展的多渠道公开管理。

  作为班级管理者的学校领导和管理教师,可以迅速、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发展进程,感受到他们每一个细小的进步与挫折,看到他们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并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针对性指导;学校也可以从每个班级量化管理的成绩看出班级管理中哪方面管理成绩突出,哪方面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便于学校领导掌握每个班级的发展状况,并进行深入了解,及时整顿提高,以尽快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同时学校可以了解班级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与特点,并借此对班级管理者进行针对性培养,打造优秀的班级管理队伍,促进整个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更快、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5.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有利于班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从笔者查阅到的班级量化管理评分细则来看,这些规则涉及范围广泛,规定详细具体,分值赋予明确,增加了管理的可操作性。这样班级管理的目标就相当明确,操作步骤清晰,班级管理者进行班级管理时就有章可循,即使是刚刚参与班级管理的新手也不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时,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节省了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即使班级活动纷繁复杂,在量化规则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也会简便易行、有序开展。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尽可能避免了班级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随意性,减少了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盲目性,逐渐使班级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6.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班级作为学生进行学习、交往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要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活动热情,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保证各种活动的有序开展。

  因此,班级管理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保证良好的班级秩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项活动,并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将对学生个人的量化评价与对班级的整体评价相结合,使班级内所有成员的表现与班级的综合表现息息相关。一旦每位学生都意识到个人对集体的作用,就会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慢慢形成团结意识与合作精神,逐渐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对班级的进步发展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良好的班风。

  这样的话,班级集体也会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起到舆论约束与引导作用,使学生遵守班级规范,进而之后遵守社会规范,并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中健康成长。

  7.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增强了班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用精确的数字衡量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是否优劣,同时班级整体的量化成绩也是对班级综合发展水平以及班级管理者工作成效的反映,为学校评价班级的优劣和班主任工作成效提供依据。相比别的评价方式,对班级各方面进行量化打分无疑是相对科学、客观的一种评价方式,评比的结果也相对比较公平,自然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就会在学习、艺术表演、演讲比赛、运动会等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展开竞争,班级、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比、学、赶、超,不甘人后的竞争氛围。实行班级量化管理,不但激起了管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在班级内部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班风,使整个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

  8.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学。

  班级之所以产生,其初衷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就是要通过整合班级内的各种资源,规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班级内的各项教学活动按部就班,有序开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学习习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学生专心学习提供了环境上的保证,实现教学目标。

  同时,班级量化管理通过组织、协调各种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