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班级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777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班级量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2部分】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探究绪论
【第3部分】班级量化管理的产生及其功能
【第4部分】 班级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5部分】班级量化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6部分】完善班级量化管理的策略
【第7部分】班级量化管理问题与策略分析参考文献

  二、班级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班级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正因班级量化管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相比其他班级管理方式有着较大的优势,其作用被盲目放大,其适用范围也被无限扩大,导致班级量化管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被过度使用,被当成解决班级管理中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它自身也在管理的目的、管理主体的地位、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形式和管理结果等方面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心发觉,大胆摸索,逐渐改进,以图不断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管理目的异化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13]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班级管理活动既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其根本目的应该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1)育人为本次要化

  教育以育人为本,任何一种班级管理方式的实施,其初衷莫不如此。许多学校实行的班级量化管理,也是围绕着育人这一目的开展的。学生--发展中的人,虽有共性,但千人千面,人各有志,这决定了其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不能像衡量产品一样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艰辛与漫长可见一斑。

  而实践中,很多学校经不起漫长的等待,转而寻找能迅速出成绩的捷径。班级量化管理以其实施方便、效率高、见效快的特点,顺理成章地成为很多学校追求成绩、实现领导意愿的工具。为了管理的方便,维护领导的权威,不让学生"捣乱",学校不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更不敢放手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借助班级量化管理的条条框框,按照学校的发展需要去要求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加之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结果把学生变成了追求分数的"标准件".当学生变得唯唯诺诺、成为言听计从的"奴隶"时,当学生的发展不再是学校的根本时,育人便成了班级量化管理的次要目的。

  (2)教学中心两极化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以教育教学为根本任务,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围绕教学展开,服务于教学。

  班级量化管理也要围绕服务教学来开展各项工作。在教育实践中,班级的各种活动都被量化,教学更以其评价结果分数化的天然的优势,不但成为学校的工作中心,而且往往是"唯一"的日常活动,各地抓教学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有时为了在学校或者上级组织的各种量化评比中获得好的名次,教学的中心地位又最容易被边缘化。访谈中很多师生反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每年都举行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评估、比赛活动,包括高考成绩在内的每项活动都被加以量化,要求教师、学生务必重视,认真应对。

  平时狠抓教学,甚至不搞其他文体活动,但只要有评比活动,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教学。停课、补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每当此时就有教师开玩笑地说教学成了副业。虽然是句玩笑,但是教学的地位在中心与边缘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变化的现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反思。

  (3)管理功能单一化

  班级量化管理本身就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兼具量化的科学性和班级活动的教育性。但是很多学校的班级量化管理却以管理的取向为主,视其为甄别、选拔优胜的工具,忽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在教育领域这一情况尤为突出,导致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只能由极少数人获得,为此各种竞争极其激烈。因为教育活动成果的非物质性所带来的难衡量性,至今仍很难形成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工作、学习评价管理体系。到底应该由谁来分配、如何来分配有限的优秀名额便成为摆在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而班级量化管理以其考查的全面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其呈现结果的数字化与直观性,加之多少年来应试教育分数挂帅在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无疑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以及很多学校评价班级、教师和学生的天然工具。班级发展的优劣、班级管理者工作的好坏、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都要借助量化的分数来加以衡量评价。访谈中就有老师反映有些学校利用量化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年度评优以及教师评优甚至升留级和奖金发放的依据。

  此外,许多学校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无非是看中了量化管理的高效性--规则便于实施,学生易于管理。由于学生品德的提高、成绩的进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表现出来的,但学生表面的言谈举止是否规矩却能通过量化管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的习惯养成等可以借助量化管理的速效性得以体现,所以借助量化手段对班级进行管理便成为很多学校管理人员表现业绩的绝佳手段。

  在对老师、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班级量化管理的工具性价值在学校生活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因为怕校长怪学生课间说话分贝高,显得管理无方,就规定学生课间少去厕所,不准说话,自习课上不得讨论问题等。课上、课下整个校园寂静无声,甚至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还有的管理教师为了让领导看到管理的效果,让学生看上去"刻苦好学",就让学生做课间操都拿着书本看,无论光线明暗,不管酷暑严寒。在有些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看来,学生只要老老实实不出乱子就行,教育管理只要平平淡淡按部就班就行。于是,班级量化管理就不再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活动,管理就成了管理的唯一目的,是显示领导管理成绩、管理水平的工具。

  2. 管理主体地位边缘化

  通过对师生进行访谈发现,在很多实行班级量化管理的学校,作为班级量化管理主体的班主任和学生,其地位受到严重削弱,甚至出现被边缘化的危险。

  (1)学生成为班级量化管理的被动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班级的主人,因此学生不仅是班级量化管理的参与者,而且还应在班级量化管理中起主要作用。但是现实中,学生的管理权限却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访谈中有些学生反映他们在班级量化管理中几乎没有主动权,只能遵照即成的规则行事。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也应是班级管理者,在制定班级量化管理规则时,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哪些规则可以实施,哪些不适合,应该听从学生的建议。但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学校领导或管理教师往往一言堂,几乎没有顾及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在规则制定过程中缺少话语权。第二,由于条目明确,在实施班级量化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往往只能是"照章办事",只能做规则的被动执行者;而在对班级和学生的评价环节上,参与管理的学生也是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只能套用现成的量化公式进行计算,不允许有丝毫的发挥余地。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就像被设计好程序的机器人,可能做得很好,但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罢了。

  (2)班主任教师的管理权限打折

  同样,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班主任的管理权限也受到限制,管理权利缩水,导致班主任的自主性受受挫。访谈中有些教师(尤其是一些缺乏民主氛围的学校里的教师)反映,所谓的班级规则往往就是学校领导者意志的体现,措施的出台根本没有班主任的参与,也无需班主任的讨论,班主任只管执行就行。同时详细具体的班级量化管理规则,几乎没给班主任留下发挥的空间,不需要班主任的创新。于是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所有班主任的工作千篇一律,有时稍微的创新就会有破坏规则之嫌,创新之人也会有像出头鸟一样的感觉。班主任的工作不再富有创新性,这严重挫伤了班主任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使得不少教师缺乏发展的动力,工作起来毫无热情。

  3. 管理对象物化

  学生应该是学校和班级管理的主人,同时也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学生之间存在共性,但要对学生因材施教,首先要考虑到学生个人鲜明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但实践中在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时,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都使用统一规范、采用相同的模式动辄对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进行管理,学校似乎变成了大批量加工标准产品的工厂。而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具体的学生,其主体地位被量化规则所左右,其命运被分数所决定,其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被忽视,这样学生便沦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甚至在一些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地区,学生沦为考试机器,量化的考试成绩让学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者追求政绩的工具。

  4. 管理过程简单化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再生系统, 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14]教育是个复杂系统,既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等物的要素,也包括人的要素。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人的构成要素中的决定因素。人,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思想尚未成熟,主体意识正在慢慢觉醒。

  他们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具有复杂性,学习过程中也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15]

  如果利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和管理,一味地在评价技术上追求精确,过度迷信数字,实际上就是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否认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把教育工作简单化、公式化,把极富创造性的班级管理工作变成用分数定量衡量的简单机械劳动,原本意义重大的班级管理工作也会变得枯燥乏味。

  5. 管理形式极端化

  (1)重数量,轻质量

  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确在促进班级和学生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很多学校里也出现了事事量化、处处量化、时时量化的泛滥倾向。班级量化管理的指标涵盖面越来越广,规定越来越细致入微,似乎条目越多越科学,规定越细越合理,但是对于每一条规则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抓住了管理的主要矛盾,规则的制定人员往往考虑并不周全。

  结果即使条目种类繁多,规则面面俱到,似有"包罗万象"、"一网打尽"之势,但是往往只求数量不管质量,不分轻重缓急,不辨主次本末,眉毛胡子一把抓,管理的作用反而不明显。

  (2)重定量,轻定性

  一说到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很多班级管理者就试图把每一项活动都赋以一定的分值加以量化,给每一个学生评定"等级",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着实不应该的。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体。要想对事物进行量化,必须考虑事物本身的可度量性。能量化的东西,其规模大小、速度快慢、时间长短等必须能清晰可测,或者其操作程序、步骤等可以被准确度量。量化手段在我们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事物的数量属性,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量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强调管理目标的具体性,能够将管理任务细化,并能进项标准化操作,便于量化打分考核。这无疑增加了管理的可操作性,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客观、深刻,而且量化方式强化了管理手段,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有些指标进行标准化、量化评价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些管理部门把一些不能指标化的指标化,不能量化的也量化,结果造成了班级管理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等现象的大量存在,比如有的学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测评。品德是人内在的素质,单靠量化考核的办法造就好的品德几乎是不可能的。外在的考核、逼迫能约束人的言行,但有时不但不能唤醒人们本有的善良,却适得其反,使老师、学生变得心胸狭窄,追逐功名,变得自私自利,甚至道德败坏、腐化堕落。

  访谈中就有些学生反映,学校为了鼓励好人好事的涌现,会给做好事者加分,期中或年终则根据品德分进行评优。而有人就为了品德加分而采取作弊手段,如两人相互串通,一人丢餐卡一人捡拾,通过这样的伎俩人为制造"好人好事".再如,有学生反映本学校的班级量化管理条例中规定:根据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多少,月考、期中以及期末考试名次上升或者下降的多少进行积分奖惩。于是就会出现有些学生会为了加分而回答问题,这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也有学生为了获得加分而在考试时采取作弊手段。我们不禁要思考:如此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与动力会变成什么?还有,同样都是加减分,但是相同的分值却不能够真实反映不同行为之间的性质差别。如卫生打扫不好扣 2 分、迟到扣 2 分与考试作弊扣 2 分虽然扣分相同,但是行为性质却截然不同。

  从理论上讲,不管条件、毫无节制地量化实际上否认了学生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学生个性本质的不可预测性。学生外显的行为可以看到,可以衡量,可以评价,但是学生心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是很难通过量化进行衡量的。

  事无巨细,能量化不能量化的都在量化,这样的管理规则实际上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到底从哪些方面可以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还有待于我们加以验证。

  (3)重专制,轻民主

  很多学校实行班级量化管理,虽然表面上是推行"法治",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班级管理,但实际上还是"人治".大部分访谈对象反映,很多管理者认为只要量化的就是科学的,有了班级量化管理这把"科学管理"的"尚方宝剑",很多管理规则都被强制推行了。

  至于学校安排的事情是不是受学生喜欢,实践证明是不是科学、合理,管理者往往并不关心,也没有征求、反馈意见的渠道,更谈不上及时改进。而且规则制定者往往以领导的意志行事,随意增减规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有的师生谈到某领导看见学生到教室较晚,感觉学生状态很散漫,就每次抓住年级最后几名同学扣分。其实规则中根本没有这条规则,而且也没有规定几点后到教室算是迟到。如果明确规定时间的话,几乎没有学生会迟到;每次抓后几名,总会有迟到的。这样的管理往往不是靠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而是靠强制力去实行,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必然降低管理的效率。

  (4)重制度,轻人文

  现在许多学校实行的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往往迎合了应试教育对效率的强烈追求,其设计的全面性、数量化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应试背景下的无可替代的不二选择。因此,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受到绝大多数学校管理者的推崇,并在各个学校大力推广,强制推行。

  而班级量化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在贯彻制度过程中为了"一视同仁,绝对公平",绝对是做到了"依法办事",不徇私情,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分青红皂白。比如有同学在访谈中谈到,学校为了避免晚上休息时有人以上厕所为由玩耍,可能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就在规定中限制学生晚上上厕所次数,甚至规定几点后上厕所扣分。初衷虽好,但是这一看似合理的制度本身就是违背常理甚至违法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这样的制度将人的基本需要置于何处呢?

  (5)重惩戒,轻指导

  在对师生的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所谓班级量化管理的规则实际上就是清规戒律,就是为了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惩罚,真正涉及奖励的条目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从笔者通过各种方式所搜集的班级量化管理规则来看,规则所使用的语言几乎都是禁止、不准等约束性语言,奖励甚至提倡或鼓励性的语言却很少。有些学生谈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管理人员所进行的班级管理就是借用规则的惩罚作用对班级和学生进行奖惩,很少见有什么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出现问题后也很少有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班级量化管理仅仅起到对师生恫吓的作用,很难具备应有的鼓励和指导价值,缺乏对班级和师生发展的建设性意义,更不会有多大的发展潜力。

  6. 管理效果弱化

  (1)挤压了师生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使教师、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过细的量化管理,给师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往往使他们在思想上有太多的顾虑,畏首畏尾,谨小慎微,在行动上自束手脚,画地为牢,永远不敢越过量化管理的"雷池",那么师生就失去发展创造力的机遇,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什么都被详细规定,师生在什么时候做什么都已经事先预知,根本不需要创新,教师和学生就在天长日久的平淡中磨光好奇的棱角,失去创新的动力,感觉钝化,不求改变。

  (2)浪费了人力物力

  通过访谈发现,多数实行班级量化管理的学校,其规则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几乎做到了对学生班级、学校学习生活的 360 度无死角完全覆盖,小到举手投足,细到每分每秒。比如衡水中学的校规便细致到了"能否带橘子进教室和穿短裤睡觉",还有些学校规定了学生的吃饭时间,以及课间操前学生看书的动作等。

  林林总总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规定具体而又全面,将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设定好标准,的确能做到对学生的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但学生要想做好,必须时时提高警惕,处处小心翼翼,力保任何一项不会失分。结果,学生的主要精力就被牵扯到疲于应付各种规定上,哪谈得上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特长。条条框框太多,严重约束了学生的言谈举止,过度担忧甚至会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损害,导致部分学生无故紧张、头疼,甚至出现怕学、厌学等心理问题。

  而且,班级量化管理规则考虑得越全面,规定得越细致,操作程序就越复杂,实施起来就越繁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逐条逐项实施量化评价,导致师生精力涣散,压力过大,身心疲惫,忙于应付,有些甚至麻烦到根本不能坚持下去的地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有些同学反映,在管理过程中,有的管理教师为了省事,将有些项目的日常检查变成了随机抽查,更加导致了评价结果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

  (3)造成了学生人格分裂

  人的行为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但是当外显的行为表现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和兴趣、动机时,就不能再用量化指标去评价学生了。如有的学校规定做好人好事可以加分,于是学生就去积极做好事,甚至有时候"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去做好事;当学校规定自习说话会扣分时,有的学生怕扣分就不说话,甚至有问题也不敢主动向同学请教。做好事、守纪律就不再是学生的真实心理动机的外在反映,而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虚假表现。久而久之,获得加分、避免扣分就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这掩盖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导致了学生思想与言行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学生人格的分化,根本不利于学生的自律行为、自律意识的培养。

  (4)加剧了矛盾对立

  班级量化管理将学校内、班级内的所有活动进行量化评比,用分数将班级、学生、教师分出高低优劣,评出三六九等。只要评优劣好差,一定会对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产生影响。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甚至教师之间为了追求较高的分数、较好的成绩、较前的排名,往往会展开恶性竞争,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甚至师生之间关系僵化, 矛盾重重。

  当班级管理的分数影响到对教师的评价时,每一分的得失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有损班级内部学生团结,不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同学在访谈中谈到有的学校将班内优秀名额与班级排名挂钩,多数人努力创优,却因为有人违纪扣分,使整个班级排名落后,结果挫伤了其他同学的集体荣誉感,使其他同学在评优时条件不利,也打击了他们的进取心。

  (5)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

  细致的管理,严格的规定,理应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校园中厌恶学习、不守纪律、不讲诚信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又该作何解释?如果抓不住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不能满足学生基本的发展需要,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量化管理只能是管理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手中的工具,不但不能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很可能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羁绊,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效果较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