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结:同学们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大致形成了 2 种主张,一种是认为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种主张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要应时而变。同学们能看到,消费能推动经济发展,这一点很好,但这部分同学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存在一定的误解。我们要明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是不让我们消费,而是提醒我们在进行消费时别浪费奢侈,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积极进取。我们国家的资源相对有限、每个人也都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我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既是国家自立自强的保证、又是个人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优良品质。所以,我们也要继续坚持这一优良品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也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重要原则之一!
以上节选案例反映的是教学互动常用方式--讨论,本课讨论激烈,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在此处比较频繁。通过讨论,能够加强学生对此处知识的认知,成员之间思想进行交换,也能形成一定的认知深度。从总体而言,要有效进行这一教学互动的常用方式--讨论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具体流程表下图所示:
与上述进行有效教学讨论的流程有想通之处,古那瓦德那(Gunawardena)在交互知识建构模型(InteractionAnalysis Model,IAM)的阐述包括五个层次:信息分享层、深化认识层、意义协商层、新观点的检验与修改层,应用新知识层。[9]笔者结合有效讨论的流程与交互知识建构模型的五个层次,对本节选案例进行了分析。
在案例团体讨论中,学生们不断达成新的认知,并且讨论成员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案例可得:(1)"教师和生 1"的互动属于信息分享层的互动,提出要必须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2)"生 2"互动属于深化认识层,提出了消费观念应改变的新情况。(3)"生 3、生 4、生 5"的互动属于意义协商层,这一过程比照漫长,生生之间在进行思想上的交汇和认知上的碰撞,重新认识是否需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4)"生 6、生 7"的互动属于新观点的检验与修改层,发现认识上的误区:避免浪费。(5)"师总结"属于应用新知识层,教师对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加以深化总结。
张杰于 2008 年将参与讨论的教师和学生按照活跃程度分为四类:主导者(权威)、活跃者、跟随者、沉默者(隐客)。[10]
由案例可得,主导者(权威)当然就是指教师,教师作为问题发起人,提出问题引起讨论,讨论过程及结尾也进行了对学生的总结性陈述,引导着整个教学互动的进程。由此可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很重要,既能保证教学互动的顺利进行又能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升华。
(三)从师生话语量分析教学互动
本案例展示了课堂教学互动中最常见的互动媒介就是对话,对话是课堂教学得以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知识才得以传播。学生话语权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学互动的情况。在此,通过对话语量的分析研究,我们来看下本课教学互动的具体情况。
在此笔者引入了话语量的概念来对教学互动的话语特征进行研究,话语量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说话的量。话语量我们可以从话语权次数和话语长度分析,笔者分别统计了教师和学生发言的次数和发言内容的字数。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40 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师生从话语量方面来看,本节课教师话语量的次数和长度都大于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当然,考虑到教师在课堂的导入、总结、引导和结尾等环节话语量比重较大,学生所拥有的话语权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总体来说,本堂课师生互动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 从学生回应分析教学互动
本案例师生之间互动大部分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应(学生讨论)--教师反馈"这一系列方式来推进教学。学生回应是一个中间环节,也是我们教学互动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对此做了分析:通过教学过程的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踊跃发言举手的学生很多,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互动。
笔者绘出了学生回答问题次数与座位之间的关系图,如下所示:表格上的数字代表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比如 R5L2 位置同学,表格数字为"1",表示那位同学回答问题 1 次。本班共 59 位同学,学生共回答问题 27 次,参与互动的学生共24 人。其中,只有 3 位学生回答问题 2 次,21 位同学回答问题 1 次,剩余 25 位同学没有回答问题。
教师与 25 位同学课下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回答可以归结出他们没有参与教学互动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讲解内容过多,教学节奏较快,没有反应时间。(2)当教师进行问题设置时,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理解,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教学互动引导做的不到位。(3)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存在害怕回答问题错误的因素。(4)学生一直以来自身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争取机会参与教学互动,只愿意在那听别人参与。(5)课堂气氛让他感觉到紧张,对于教师的教学互动不敢参与。
除此之外,对整个教学互动数据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
(1)从学生回答问题的位置和次数可以得出,位置处于教室前半部分的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较为积极,教室后半部分同学容易被忽视。
(2)学生数量较多,教学时间有限等因素影响,本课直接参与师生互动的人数占一半,与同类课程的教学互动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提升,教学互动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
(3)另一方面来看,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师班互动也比较频繁,即使上图显示回答问题次数为"0"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参与了小组讨论和师班教学互动,这也就是在我国现行教学条件下师班互动和小组合作学习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五)案例教学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互动形式,比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氛围相对良好,学习学习兴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调动,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并且,本案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选用了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材料,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教学互动,而且学生教学互动的内容也紧密的联系了本课知识和个人生活实践。学生在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教学设计还需要精简,课堂时间安排上不够精细,教师课堂教学控制能力有待加强。本节课虽然在设计和实施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但瑕不掩瑜本堂课不失为一堂相对较好的课堂教学互动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