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 言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对我国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 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相比,能更好地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出现辍学的可能性更小。”
一、 问题的提出
学前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起点,还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当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加快普及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对幼儿教育的研究角度各式各样,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邯郸作为一个拥有 7000 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对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其在幼儿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特征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挖掘。但是从已有的研究发现,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邯郸市学前教育阶段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以及教育政策为依据,从邯郸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入手,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取邯郸市学前教育现状的有关资料,对邯郸市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在幼儿园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活动课程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邯郸市幼儿教育的研究及实践改革提供实证材料,以此为邯郸市幼儿教育发展服务。
二、 概念界定
什么是学前教育?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我国学者黄人颂在《学前教育学》一书中,提出“学前教育是指从初生到 6岁前儿童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李生兰教授认为“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幼儿(3-6、7)”.
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学前教育是从胎儿到正式受教育前这段时间的幼年照管和教育。
根据以上学者对学前教育概念的归纳,笔者认为学前教育是从胎儿到 6 岁入学前这一时期的儿童所进行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许多能力和个性特征都是在幼儿期形成基本特点,从而影响其终生的发展。生理学研究表明,3 岁幼儿的大脑已经达到成人重量的60%-70%左右,5-6 岁幼儿大脑重量可以达到 90%以上。这说明对幼儿期的儿童进行潜能的开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理条件基础。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如果错过发展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关键期,以后再学习起来则较为困难,并且发展缓慢。据史料记载,狼孩刚出生被狼叼走,在狼群中长到 7 岁,回到人群中后虽然开始学习人类语言和基本技能,但是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 3、4 岁的孩子。由此可见,对幼儿期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潜能开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 理论依据
幼儿教育是在长期的理论实践发展基础上逐步完善的,是当前指导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本课题以夸美纽斯、卢梭等人的理论为指导,大致可归纳为:教育适应自然: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中是第一位从普及教育的角度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考虑学前阶段教育的重大任务”.他认为,“所谓适应自然,是指遵循自然界的‘秩序'.……,而起支配作用的’秩序‘,即普遍法则。就是将人也看作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也应服从这一普遍法则”.夸美纽斯从这一教育原则出发,把儿童比作种子,认为儿童这颗“种子”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生长。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对夸美纽斯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延伸,他认为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因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他认为,儿童教育一定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把儿童当作儿童看是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思想。
幼儿教育不仅应关注幼儿自身发展,还要重视幼儿教育的载体--幼儿园的教育与发展。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早在 1927 年就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幼稚园发展的 15 条主张,可概括为“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2.幼稚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3.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成人都应当教他们;4.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5.课程应实行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6.
幼稚园首先要注意儿童的健康;7.幼稚园应注意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教学;9.幼稚园要有充分、适宜的设备;10.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11.儿童的户外活动要多;12.幼稚园应采用小团体的教法;13.幼稚园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幼稚园教师应有充分的训练;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察儿童的成绩”.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日渐重视,教育部关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发布对当前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上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能够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 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以及对幼儿的合理期望。例如对于幼儿语言的发展,我们应该遵循“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四、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学者们关于幼儿教育的研究大量增多,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以“学前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 17838 篇。归纳起来,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关幼儿教育理论发展及本土化的研究,以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为主;二是对幼儿教育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政策及资金投入、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师资构成及培训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三是对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幼儿教育理论以及应用研究
对于幼儿教育教育理论领域学者比较感兴趣的是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重点在根据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进行课程设置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本土化以及实践的研究,尤其是以硕、博论文居多。比如鲍亚在其硕士论文《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研究》中指出,“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儿童观和教育观,其组织和实施可相对划分为五个领域:社会性-品德教育课程、自然-感觉教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和语言教育课程五个方面”
;时松、凌晓俊在《蒙台梭利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蒙台梭利课程存在严重市场化倾向、课程实施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蒙氏师资培训、家长对蒙台梭利课程缺乏充分的认识等问题,使得蒙氏教育失去了他本来的意义”;杨莹杉在《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的问题与思考》一文中指出,“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过分注重形式,在理念上未充分理解其精髓,同时也忽视了该理论其本身的局限性”,并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强调其实质而非形式、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等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的建议。其他的还有苏姗·霍兰德、杜威等幼儿教育学者的理论。如蔡建东、张慧芳在论文《苏姗·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研究》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了“苏姗·霍兰德对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和贡献,并对其幼儿教育技术研究的技术观、幼儿教育软件的评价思想、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思想以及关于幼儿使用家庭计算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巫俐群等在论文《简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中指出,“幼儿园应该以培养’完整儿童‘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热爱并积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审视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吴琼、林筱彬的《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可窥见一斑,文章介绍了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从美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制定政策和法规、持续投入资金、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来看,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应是:“政府应加强投入和管理,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以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公平”.
(二) 关于幼儿教育单向维度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比较关注政府职能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比如虞永平在《对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文章中指出,“政府支持和投入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应该把学前教育发展为社会公共事业,不要盲目将学前教育推向市场,才能促进学前教育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洪秀敏、庞丽娟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文章中指出,“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责任,建立预算单列制度等政策来保障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另外一部分是学者针对幼儿教育的某一个角度,就幼儿教育过程、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选题角度都比较小,问题针对性比较强,论述也相对集中,多数集中在对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关注和分析。如陈牛则等在论文《从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反思幼儿教育管理》中指出,“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屡屡出现,原因一方面是幼儿教师缺乏爱心以及幼儿园管理不规范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原因,强调了在幼儿教育管理中规范的重要性”;魏良荣在论文《幼儿教育应重视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中指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应该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采取合理的措施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董爱国等在《商洛市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幼儿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幼儿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职业认同感低以及幼儿教师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并指出,“促进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应该从宣传入手,从源头上加强教师准入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幼儿教师管理制度和构建发展性幼儿教师评价体系等措施 .
国内学者对国外学前教育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的魏霞在硕士学位论文《美国教育券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中以教育公平为着眼点,对比中国与美国针对教育公平采取措施的差异性,论述了美国教育券的作用及目前产生的影响,并且“以参考美国幼儿教育券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的幼儿教育券政策实践,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本土化特色幼儿教育券政策的制定原则及实施建议,以推进我国幼儿教育公平公正,使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三) 关于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目前,研究者对幼儿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的研究,研究热点集中在“学前教育小学化”、教育公平等方面。2010 年以来在中国知网中以“小学化”为关键词的文章就达 1143 篇,其中硕、博论文就有 192 篇,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就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成因、危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如李立新等在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分析与建议--以河北省幼儿园为例》研究发现,“河北省幼儿中尤其是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存在严重的’小学化‘现象,指出应提倡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加大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以及教育经费的投入、改革教育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建议”.
2010 年以来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儿教育公平”为关键词的文章就达 201 篇,这些文章从幼儿教育的制度、师资分配、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幼儿教育公平现象进行了调查和论述。如柳阳辉在论文《河南省城乡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兼谈幼儿教育公平》研究中通过对河南省 36 所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在教育环境、师资、财政投入及幼儿入学准备方面,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直接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及县城幼儿园之间存在显著差距,指出要改善这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加大农村幼儿的财政投入、均化幼儿师资以及环境资源配置并制定保障幼儿师资权利的相关法律与政策等”;徐晓坤在《论文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阐述幼儿教育公平问题》中指出,“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对教育公平问题不应该绝对地去评价对与错,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找出教育不公平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此外,四川师范大学的张含萍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重点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文献分析、教师队伍现状分析等方式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从幼教事业发展的理想出发,探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策略问题,并且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将幼儿园教育真正引入科学、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幼儿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营造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都具有’去小学化‘的迫切感的环境,以此促使其积极自愿地、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五、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本研究首先从中国知网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有关学前教育文献资料,尤其是最近五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了解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关于幼儿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脉络,确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在较为宏观的视野中,分析邯郸市幼儿园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活动课程改革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 观察法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文采用自然观察法进行调查研究,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对幼儿和幼儿教师的活动进行观察,主要记录教师和幼儿行为出现的时间、表现以及过程。观察记录表见附录。
(三) 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个别教师和幼儿进行访谈,深入细致地了解教师、幼儿对幼儿教育有关问题的看法和感受,进一步印证观察材料的效果。
访谈提纲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