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论
(一)研究结论
对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但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教育领导和管理者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以及教师本人的参与。目前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能不能获得成功,还具有很多未知因数和未知效果,但是这毕竟是改革老师职称体系的第一步。应该对和现实情况不符合的小学老师职称的制度予以改革和创新,让小学老师职称评价制度能够符合对于专业技术性人才的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的要求。
在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中增加量化指标,是担任评聘工作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该深入考察的。改革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出原则性的条文,例如“重视岗位聘任、忽视身份评审”,重师德修养、教学业绩、教学能力,向基层、一线和农村倾斜等。
建立健全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较长时间内的战略任务,只有强化以业绩能力核心为评审导向,不断完善和提升评价体系,将评审质量当作是评价职称的重点,职称工作才能够具有和保持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要努力形成相信职称、认可职称,但不崇拜职称、唯职称是从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让更多教师享受职称制度改革带来的成果。
(二)研究不足
本文在研究小学老师评审职称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评审制度、评审模式、评审体制等几个方面提出建立健全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为不断深化的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提出参考意见。因为地区不同,小学教师改革评聘制度的进度各不相同,所以目前小学教师评聘工作主要由三种形势构成:评聘分离、评聘结合、直接聘任。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师职称评审制度要依据岗位和专业要求,按照考评、认定结合或者直接聘任等多种方式来予以评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学校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其表现在于:因为没有对新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领会,在理论分析方面比较初浅;因为本人能力和知识面有限,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不足,提出的参考意见不成熟。因为本人精力与条件有限,调查与访谈的人数相对较少,研究地区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反应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总之,改革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社会、政府、学校、教师的集体努力。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萧宗六,余白主编.学校管理学新编[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柳斌,方亮主编.21 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二)[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3]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4]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戴维 A 德森佐(David A. DeCenzo),穆恩(Henry Moon).毛蕴诗主译.管理学原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沈振佳主编.小学教育评价[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陶西平.教育评价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梅新林,吴峰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基于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甘肃七省(市)的调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赵勇,王安琳,杨文中.美国小学教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刘铭.当代教育管理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二、期刊类:
[1]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杨传昌,蒋金魁.我国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9(3).
[3]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杨鸿,沈群红.构建“岗位+能力”型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7(17).
[5]葛丽.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应“评”“考”结合[J].教学与管理,2008(7).
[6]张祥明.重建教育质量评价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2).
[7]黄大龙,吴恒祥.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3⑵.
[8]俞光虹.重视完善考核制度,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上海市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CJ].人民教育,1997⑷.
[9]刘克汉.我说小学教师职称评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4⑴.
[10]彭春芸,林清玲.正确对待教师职称评定与论文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11]钟和军.质疑教师职称终身制[J].广东教育,2001 (7. 8) .
[12]姜学洙.教学成就应是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9(10).
[13]陈驾.美国对小学教师的管理[J].外国教育资料,1993(1).
[14]刘彬.美国小学教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小学教育,2009(5).
[15]孙静.当前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J].外国小学教育,2007(7).
[16]蔡敏,李艳.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模式及特点[J].外国小学教育,2006 (4).
[17]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8]周长春.职称与称职[J].校长参考,2006(3).
[19]孙瑞欣.教师职称评聘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1997(5).
[20]王建彬,白云飞.对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的思考[J].现代小学教育 1999(5).
[21]夏心军.小学教师评价的标准、内容和方式[J].人民教育,2004(12).
[22]王毓 .美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新动向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4(9).
[23]王文丽.日本的教师评价及不称职教师处理——以东京都为例[J].外国小学教育,2011(11).
[24]谢彦红,朴连淑(韩国).韩国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 (6).
[25]齐琳.日本教师评价制度及其启示[J].中华女子学报,1999(3).
[26]车伟艳.英国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内容、特点及启示[J].外国小学教育,2010(10).
[27]赵鑫.日本小学教师考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6(8).
[28]杨茂春.浅谈日本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小学教师培训,1993(1).
[29]涂勇.英国教师评价述评[J].外国教育资料,1993(5).
[30]齐放.日本小学教师的管理机制及其启示[J].小学教师培训,2007(10).
[31]姬振旗.日本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概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6).
[32]柳京淑.韩国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调整[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
[33]崔迎新.美国教师职业阶梯制度及启示——以亚利桑那州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34]于志涛,冯维.英国的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4(10).
[35]许明.英国小学教师的评价制度和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 2002(12).
[36]程凤春.教育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教育质量内涵新解[J].教育研究,2005(2).
[37]王景英,梁红梅.当前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38] Richard P,Manatt. Peter. P. Price. Five Factor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CareerLadder Placement[J].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1994,10 (3):162-163
三、学位论文类:
[1]井光进.潍坊市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夏芳.中学教师评价的问题及改革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王婷.中国、美国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9.
[4]郭丽莉.中国、日本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9.
[5]车伟艳.英国小学教师绩效管理评价制度的经验与启示[D].湖北师范大学,2009.
[6]王凯.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