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游戏是让人快乐的,但是听障幼儿的游戏却没能让他们都能产生愉悦的情感,甚至于在游戏中压抑了他们发展,在游戏看不到迫切的需要,看不到生命的激情。程凯在其博士论文《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对策研究中》曾提到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研究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偏重医学模式,二是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理论与实践亟待语言学的介入。
黄燕平认为听障幼儿的语言康复比较单一,游戏的运用比较单调,在《聋儿康复与游戏》中提到通过游戏可以弥补课堂及其他单一训练中的不足。韩靓、陈鸣在《浅谈区角活动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的作用》一文中也提到,区角活动能够弥补听障儿童课堂上无法满足的发展需要,改变听障儿童被动的局面,改变知识面窄等问题。可见游戏应用于听障幼儿的语言康复中的时候有优点,也存在着不足。这些问题不单单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出现,在许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都会产生类似的情况。
一、当前游戏应用于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问题
(一)忽视了听障幼儿的现实需要
听障幼儿由于听觉障碍和缺乏语言,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受到一定影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他们的发展却同健听幼儿一样,他们同样喜欢游戏,同样能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并获得发展。而康复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听障幼儿的理解力与接受能力相比健听幼儿而言比较弱,在选择游戏的内容时,难度就稍微降低一些,甚至于一些教师将中班的游戏给大班孩子玩,将小班的游戏给中班玩,导致他们对游戏的关注度不高,往往几次游戏玩下来,听障幼儿的兴趣就提不起来,兴趣不高涨,谈何语言习得。大部分的康复教师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即在选择游戏上没有考虑听障幼儿的现实需求,没有选择适合听障幼儿特点的游戏来进行语言康复。只是简单的将游戏融合到听障幼儿的语言康复过程中来,并没有激起听障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没能将听障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二)游戏的选择脱离听障幼儿的生活实际
对听障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目的在于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通过趣味性、创造性的游戏,开发听障幼儿的智力,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在游戏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技巧的同时巩固语言康复的内容。我们常说游戏来源于生活,但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选取游戏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选择的游戏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甚至于有些时候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过程中穿插的游戏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是为了让听障幼儿在语言康复的过程中不走神。例如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游戏课,游戏课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与《春天》这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一整节课时间教师都在不厌其烦的教学生认识春天里迎春花开了,燕子回来了,柳树发芽了,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的无味,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记住这节课的内容。课后我跟这位老师在谈论时,我就说为什么你一节课的时间都在不厌其烦的教,让学生很努力的学,却不带学生们亲自去外面体验、感受一下春天来到了呢,去找一找迎春花在哪里呢?这样“迎春花”这个词语不就更容易记住了吗,游戏来源生活,我们可以带听障幼儿走出去,让他们观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来进行语言康复。
(三)忽视了对听障幼儿的个别化指导
听障幼儿的注意力一般不集中,一节课的时间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非常短。而我们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只使用一种游戏,而大多数的听障幼儿往往在玩过这样一种游戏后,就失去了兴趣。
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巩固,或者是在个别康复中对听障幼儿课堂上存在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所以教师在个别指导的时候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并没有考虑到其实个别指导中的游戏其实同样重要,往往一节个别康复课结束,教师很累,听障幼儿也很累,内容满满的,但是听障幼儿能真正记住的却很少,因为内容并没有激起听障幼儿主动的学习记忆。
(四)忽视了听障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大多数康复机构中的教师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听障幼儿的理解能力稍差,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跟着教师的要求走,教师如何去教,听障幼儿就如何去学。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认为,作为教师,必须时刻处于绝对指导者的位置,自始至终掌控着游戏的全局,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不会乱,全然不顾听障幼儿在游戏中如何如何,认为只要他们在游戏的过程掌握了语言康复的内容即可,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充分的提高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听障幼儿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了内容却主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不高了。一旦听障幼儿处于被动地位的时候,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很难发挥出来。对游戏中的康复内容的记忆也就不深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游戏的设计很精彩,而听障幼儿对所学内容记忆不深刻的原因所在。
(五)忽视了听障幼儿的身心发展
听障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也需要全面的发展。听障幼儿在进行语言康复时,虽然康复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缺陷的补偿,但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语言康复训练上,应该同时注重听障幼儿的身心发展。如,通过游戏,让听障幼儿懂得什么是是非、美丑、善恶,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通过常规教学,帮听障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让听障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充分发挥听障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忽视了听障幼儿的身心发展,即使语言康复水平得到提高,听障幼儿回归主流社会也会遇到阻碍。语言康复与身心发展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语言康复的目的。
二、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游戏未能吸引听障幼儿的注意力
听障幼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听障幼儿主动的参与,在听障幼儿听觉技能发展的阶段,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让他们去听一听声音,指一指词语,就会使他们的兴趣度不高。听障幼儿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一开始将游戏贯穿到语言康复过程中的时候,听障幼儿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当中去,由于其注意力处于无意识阶段,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导致听障幼儿失去兴趣。即使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去了游戏,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的明显,收效甚微。
(二)忽视了评估中游戏的介入
教师在对听障幼儿进行评估的时候,同样需要游戏的介入。评估过程中让听障幼儿参与一个简单、有趣的游戏就会使我们的评估效果有所不同。评估的作用不仅仅是看听障幼儿有没有掌握内容,更多是通过评估,看看听障幼儿的助听设备的使用效果。而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的教师在对听障幼儿进行评估时,模式单一、按部就班的就行评估,只要听障幼儿能够完完整整的让教师评估完,有没有游戏的参与并不重要。我们往往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在卖力的吆喝,听障幼儿面无表情的去回答,甚至于有些时候由于紧张,并不能很好的将平时的学习成果完全展现出来。导致听障幼儿在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甚至有些听障幼儿出现抵触情绪,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忽视了听障幼儿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孩子。我们应该遵循听障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可往往说容易,做起来也非常难。绝大多数的教师在选择设计游戏时,忽视了听障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导致接受能力强的听障幼儿进入游戏的过程快,接受能力差的听障幼儿进入游戏过程越慢,语言康复的效果并不明显。每个班级里面都存在佩戴助听设备之后听力补偿效果好的孩子,跟听力补偿效果不适的孩子,听力不同,发展能力就不同,就肯定存在着个体差异,肯定对游戏的接受能力不同,而康复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在选择游戏上采取了一刀切,所有的听障幼儿都玩同样难度的游戏,都必须通过游戏完成同一个目标,这对于他们而言是行不通的,而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样问题,听障幼儿达不到既定目标的时候,教师往往才意识到要因材施教,注重听障幼儿的个体差异。
(四)混淆了游戏与教学的概念
在一些康复机构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倾向,我们的大多数教师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即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在我们听障幼儿的语言康复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提到游戏,因为我们很多的康复过程中都穿插着游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本该属于我们听障幼儿的游戏课却成了康复教师围着孩子团团转的“教学”。华爱华教授在《游戏·教学·教学的游戏化》一文中提到:因为游戏无外在目的,游戏的目的就在于游戏本身,追求活动过程的价值;而教学有鲜明的外在目的性,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特殊的任务,都要追求目的的实现。而作为手段的游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其本体活动仍然是教学活动。
比如我们在让听障幼儿学习“q”这个拼音时,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让听障幼儿正确的发音,从而理解与“q”这个拼音相关的词语,而我们游戏的康复目标则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听障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快乐的学习习得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