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
1.干预前后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在实施PDCDA前,选取2013年1月-3月在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住院且神志清醒能够配合做答的患者200人进行噪声管理调查问卷,其中男97人,女103人,年龄28-88岁,平均年龄45. 2±4. 01岁,C0PD45人,气胸10人,肺部感染62人,肺栓塞35人,其他疾病48人;经过三个月的PDCA循环,选取8月-10月呼吸科住院患者200人再次进行噪声管理调查问卷,其中男101人,女99人,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44.5±3.68岁,C0PD55人,气胸22人,肺部感染52人,肺栓塞31人,其他疾病4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3月为干预前,5,6,7月份为PDCA阶段,8,9,10月份为干预后)见表1,表2,表3.
2.干预前后病人受噪声干扰程度、对控制噪声满意度比较
干预前后分别调査200例病人,其中干预前27. 5% (55人)患者认为受噪声影响程度非常严重,60%(120人)患者认为受影响程度严重;57.5% (115人)对病房噪声控制不满意,仅有26% (52人)满意。干预后认为受噪声影响程度非常严重患者减少为38人,减少了 30. 9%,认为影响严重患者减少为92人,减少了 23. 3%;对病房噪声控制不满意患者减少为72人,减少了 37.3%,满意患者增加为108人,增加了 51.8%.干预后病人主观感觉受噪声干扰程度降低,对病房控制噪声满意度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5.
3.干预前后病房噪声强度比较
经过PDCA循环,结果显示10:00-12:00病房、护士站、走廊、周围环境噪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 17:00-19:00病房、护士站、周围环境噪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0.05),走廊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im. 05) ; 20:00-22:00病房、护士站、周围环境噪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05),走廊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0.05) ; 22: 00-6:00病房、护士站、走廊、周围环境噪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05)。干预后推治疗车车轮声、关门声音、呼叫铃声、工作人员说话声音强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05)见表6,表7,表8,表9,表10.
4.干预前后病人睡眠时数比较
通过PDCA循环,睡眠时间约6小时的患者由42人(21%)增加到75人,增加了 44%,约5小时的患者由31人(15. 5%)增加到为56人,增加了 44. 6%,约4小时的患者由97人(48. 5%)减少为40人,减少了 58.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