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讨 论
4.1 长春市三甲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调查显示,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平均得分为 116.67± 17.03 分,转化为百分比后为 80.46%(>80%),说明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处于中等水平。在人文关怀品质的四个维度上,人文关怀感知和人文关怀理念上得分较低,转化为百分比后小于 80%.分析原因为人文关怀知识和人文关怀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通过教育和临床实践得到提高,而人文关怀理念是人文关怀知识的内化,是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通常受到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与个人经历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此外,由于关怀护理起源于国外,我国的优质护理工程也处于探索和最初的实践当中,所以关怀理念对于我国护士来说并不熟悉。而人文关怀感知作为一种心理能力,常会受到其他人格特征的影响,例如内外倾向性、情绪稳定性、敏感性等[66],这不仅与先天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所以提高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要有针对性的培训关怀能力,灌输关怀知识,更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使关怀理念深入人心。
4.2 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4.2.1 年龄因素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
人文关怀品质是人文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有调查显示,护士人文素质与年龄成正相关[67],年龄大者关怀品质得分较高。国内外研究显示护士关怀能力随着年龄和职称的增长而增加[68,69],而关怀能力是关怀品质的要素之一,所以年龄大者关怀品质总分较高。本调查得出,不同年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和人文关怀感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所示。两两比较,年龄≧ 36岁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得分和感知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丰富,生活经验增多,心智逐渐成熟,年龄较大的护士较容易感知并理解病人的需求,对病人提供基础护理和情感心理上的支持,更好的实施关怀护理,加之年龄大的护士百分之七十以上都非独生子女,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帮助和理解他人的性格。
4.2.2 最后学历差异因素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
调查显示,最后学历不同的护士在人文关怀知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在人文关怀知识上得分较高。原因可能是:第一,在学制上,硕士学历的护士学习时间明显高于专科与本科护士,较长时间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仅有助于巩固本科的知识,而且能不断更新和接受新的知识理念;第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目前我国大中专院校的护理教育重在培养护生的临床技能和教授护理专科知识,不太注重人文知识的灌输。本科院校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文,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中,开始注重护理专业和人文社科知识相互渗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不足之处在于人文课程比例较少,而且教育方式,教学模式都处于起步阶段,护生的人文知识储备仍然不足,在研究生教育环节,近年来通过不断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模式及增加人文护理课程等举措,护理专业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及人文关怀意识逐步提高,因此显现出较高的人文关怀品质及较强的人文护理能力。
4.2.3 不同职称与工作年限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
表 7 显示不同职称护士的人文关怀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人文关怀感知较好。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在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和人文关怀品质总分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年限超过 15 年的护士在人文关怀品质,人文关怀感知与能力上得分较高。国外研究证明人文关怀能力随着护士工作经验的增长而增加[70].
本次调查中高职称护士本身工作年限较长,有一半以上的主管护师工作年限超过 15 年。国内有学者调查显示高职称护士人文关怀认知水平较高,人文素质认知水平越高[71].原因可能为高职称护士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受到同一种职业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比较稳固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观,而在实践中由于护理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得她们对关怀对护理对象的意义体认的更加深刻,不仅熟悉不同的文化行为,调整护患沟通形式,而且能够根据不同个体的价值观,世界观,民风民俗实施不同的护理关怀,增强了其对病人关怀感知的敏感度和关怀护理能力。此外,高职称护士通常担任临床带教任务,增强了其主动提高自身关怀护理能力的责任意识。
4.2.4 不同科室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科室护士在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品质总分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人文关怀能力上,妇科护士得分最低,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由于不同科室护士在不同的管理下,人文知识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与培训内容不一致,人文关怀氛围不同,管理者对人文关怀重视程度不一,以及所面临的病人与疾病不同等造成护士人文关怀知识与能力的差异等因素有关。此外,妇科的护理对象为女性,女性一般比较传统,容易害羞,对疼痛敏感而且耐受性差,尤其对于某些妇科疾病中要切除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女性生殖器官,妇科护理中多项操作涉及到个人隐私,病人更容易产生悲观猜疑心理,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等。
此外,护士和病人存在疾病认知上的差异,任何一种疾病对于患病者都是一种刺激,妇科疾病尤其是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由于身体形象的改变而产生自卑,害怕和孤独感,如子宫肌瘤,宫颈糜烂,乳腺增生等,而女病人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承受能力较弱,心理压力巨大,常会过度担心而出现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焦虑等表现,但护士对一些常见病司空见惯,容易忽略本就敏感脆弱女性的心理感觉,这就使护士对病人的心理需求产生麻木和冷漠感,影响关怀护理的实施。
4.2.5 同事与家人的关心程度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
研究表明,同事与家人的关心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事与家人关心越多,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得分越高。原因可能为护士首先作为个体的人,其情感的需求,和谐人际关系的需求同普通人一样,通过家人的关心,内心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通过同事的关怀,产生较强的团队归属感,满足护士自身的爱与归属的需求,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她们的工作效率,霍桑试验表明通过同事间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供关爱,可以培养她们的同理心,能够积极的为病人提供关怀。护士感受到的关心越多,在科室中越容易培养良好的人文氛围,她们通过自身体验关怀,感悟关怀,从而在临床护理中实施关怀,将关怀内化为一种理念,提高自身的关怀品质。
4.2.6 性别因素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
由表 6 可知,女性护士在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感知,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品质总分上得分高于男性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护士职业自形成以来以女性居多,女性通常具有性格温顺,情感丰富,同情心较强,对事物观察仔细,且沟通能力较强,所以较易感知病人的需求,有助于更好的实施关怀护理。而男护士是近年来我国新出现的护士群体,其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病患的传统观念等都会影响其关怀品质的形成,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护士数量偏少,这一方面说明在我国一般综合性医院,男性护士是少数群体,另一方面也说明男性护士在传统护理专业中所面临的压力明显大于女性护士,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文关怀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2.7 不同家庭所在地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
如表 7 所示,在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关怀品质总分上,城市护士得分高于农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生于城市的护士,自幼接受社交礼仪、文明用语、不同场合人际关系应对等方面的机会比较多,更容易接受人文理念灌输;出生于农村的护士由于宗亲关系密切,情感表达往往直率、纯朴,少有仪式性行为,加之信息相对匮乏,人际文明交往训练较少等,不同的环境影响使得她们的人文关怀知识与城市护士相比,相对不足;其次,优质护理服务本身对护士的文明素养,礼仪行为及人文关怀方式等要求更高了,而人的素养是长期形成的过程,不可能立即缩短由于出生地所带来的素质差异, 这就对农村与城市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差异性有一定的影响。
4.2.8 是否接受相关人文关怀培训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接受过人文关怀培训的护士在人文关怀感知与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关怀知识的灌输,可以增加护士的人文关怀知识,通过对关怀护理的体验与实践培训,可以深化护士的人文关怀理念,培养人文关怀的感知能力。
而本次调查显示是否接受人文关怀培训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为调查中发现护士在是否接受人文关怀培训的选择中,对所学知识并不了解,还存在不知道何为人文关怀培训,缺乏人文关怀理念,所以今后护理管理者要注重对人文关怀理念的宣传,避免人文关怀培训成为一种表象,从而影响培训结果。
4.3 建议
4.3.1 完善学校教育 深化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理念是人文关怀品质的核心,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具有长期稳定性。所以深化护士的人文关怀理念,要从学校教育开始,学习人文关怀知识;在学校关怀氛围中体验并感悟人文关怀;在临床实习中实施人文关怀;潜移默化中将知识深化为理念,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
4.3.1.1 完善学校的人文课程,引入哲学,文学,伦理学,史学,音乐,影视,美术欣赏等课程,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伦理意识,激发其同情心,增加她们的审美感受力和创新能力等。改革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国外大学开课是宽与新,学生选课是少而精,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能开出 7000 多门课程,而学生只需选 32 门即可,自主性较强。在教学方式上,学生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阅读、查询资料,撰写报告,发表看法等[72].
4.3.1.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榜样示范法,叙事教育法,引导思辨法,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情境体验法,艺术表达法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人文社团,增加社会实践,比如到医院或社区做志愿服务,不仅“知道”,而且要“体道”.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使人文关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逐渐培养起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
4.3.2 加强人文关怀知识培训 提升护士人文关怀水平人文关怀能力是关怀理念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护患沟通能力,精神支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际协调的能力。人文关怀知识是实践关怀护理的理论基础。关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不断学习和积累人文关怀知识而得到培养和提高,所以医院管理者应通过宣传人文关怀精神、发放人文知识手册,开展各种人文知识讲座,举办读书周,利用网络课程提供护士相关学习资源。通过同伴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有研究证明同伴教育是提高临床护士人文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73].让高职称,高护龄的护士教授年轻护士护患沟通的技巧,实施关怀护理的经验和技能。通过操作技能竞赛,人文知识问答,做到知行合一,鼓励年轻护士在护理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变革操作考核标准,增加人文关怀考点,比如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多元文化关怀能力等。鼓励继续教育,丰富其人文关怀知识,支持护士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让她们在实践中体验关怀,表达关怀,从而促进关怀能力的提高。
4.3.3 营造人文环境 提高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是关怀理念的原动力,只有首先感知到病人的关怀需求,才能提供相应的关怀护理,包括关怀者的自身感知和对关怀对象的感知。学者Rauda 指出“关怀不是教授的,而是被感染的”,指出护士人文关怀理念的活动必须由感知上升而来[40],这也表明营造人文关怀环境对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性。
4.3.3.1 提倡人文管理 首先,在护士的岗位安排上,护理管理者应该通过与护士的沟通,征求其意向,根据个人的特点,合理安排岗位,提高其工作准入满意度。其次,实行弹性排班制,使得护士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支配自己的时间,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再者,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包括在护士中宣扬南丁格尔精神,增添娱乐节目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如举办 5.12 文艺演出,诗歌朗诵,征文比赛,郊游等活动,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调查表明,同事关怀能促进护士关怀品质的提高,管理者不仅要顾及到年轻护士的心理精神压力和工作适应情况,而且要照顾到年长护士对新的护理模式和新技能的适应能力,使护士都能体验关怀,感悟关怀。
4.3.3.2 培养关怀型带教护士 带教护士对于实习生而言,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关怀行为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关怀理念的传播者,所以带教护士也具有关怀榜样和关怀角色的责任。有调查表明临床带教护士的人文精神认知能力低于本科护生[74],所以对护生的实习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带教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待病人的态度、护患沟通能力、操作技能所体现的亲和性,仁爱性,严谨性等关怀品质都影响着年轻护士,因此教学医院应该更加重视临床教师的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与提高,鼓励带教护士将自己的关怀感知与体验通过讲授,示范等传递给护生,有助于提高她们的关怀能力。
4.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4.4.1 限于人力,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研究对象只选取了长春市三甲医院,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受限,今后的研究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和研究范围。
4.4.2 本研究的调查方式为护士自评,调查结果受主观性影响较大,存在社会期待效应。
4.4.3 本研究只采用了量性研究方法,人文关怀品质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个体性,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质性研究以便更加准确的反映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