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国内部分经济开发区人才开发的模式与借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4049字

  第二章 国内部分经济开发区人才开发的模式与借鉴

  一、长江三角洲人才智力开发的模式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面积约 5 万平方千米。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12〕2003年4月,长江三角洲签署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标志着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正式开始。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是指: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内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和政策在创新过程中相互接轨,通过区域内部各社会经济主体的相互合作、相互联动、相互协同,整合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人才开发的深度,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虽然起步时间较短, 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人才开发一体化的路径为:

  (一)人才开发的目标

  在推进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中,遵循市场主导,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实行开放性政策,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共享。长江三角洲从自身实际出发,首先确立了人才开发的短期目标。完善人才开发的政策与制度,加强服务与共享,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内人才的自由、合理流动。通过几年的努力,长三角人才开发的短期目标已经顺利完成,实现了区域人才的自由流动,为长三角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基础上,推进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到 2020 年,区域内多元的人才开发地域单元主体整合成一个全区域人才开发的共同体,促进地区人才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区域内各级各类人才的价值,促进长三角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开发一体化实施方案

  2010 到 2015 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关键阶段。长江三角洲结合本区实际,将人才开发一体化逐步推进,实行分步分层、动态管理,确保人才开发一体化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在各地区人才开发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启动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编制。通过系统整合,制定长江三角洲的第一个五年人才开发规划,为区域人才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建立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的正式会议和非正式会议,处理和解决人才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某一领域、某一项目或特定问题。三是拟定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行动计划,分解总体目标,落实计划完成的步骤与时间表。四是落实促进人才引进,人才自由流动的各项政策,加强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使人才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2 年 7 月,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会上主要强调人才工作要做强做大,充分发挥人力社保部门的职能,实施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促进建立更加畅通的合作交流机制,共同推进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

  二、珠江三角洲人才智力开发的路径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是组成南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三角洲,面积大约 8 万多平方公里,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14〕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与其强大的人才智力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探索出了一条路径。

  (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各高校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造与传统产业结合较紧密的学科专业,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学科。高校要注重人才的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尽快进入角色,胜任工作。

  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示范区,组织相关高校开展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推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充分发掘校外内条件,切实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使本科毕业生尽量满足就业需要。

  优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结构。高职院校要主动改善办学条件,发挥自身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注重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推进珠江三角洲高职教育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辅修专业"、 "双专业"等实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完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快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改革,实行分类培养,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资助,完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此外,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探索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注重产学研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校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高等学校的用人体制机制建设。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聚集,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集聚效应,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各级各类学校要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重视教学质量飞提高,还要注重对一线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调动教师及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人事保障。

  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积极申报"长江学者"岗位计划,推进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和"千百十工程"计划的实施,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15〕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面向海内外招聘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推进优秀青年创新创业。

  建设人才创新团队。打破人才封闭机制,促进区内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统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注重协同创新。加强与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在申报科研课题和科技研发上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人才创新团队的科技攻关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教师要时常深入到企业,见习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充实师资队伍,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人才智力开发的经验借鉴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人才开发路径值得借鉴和学习,两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关键在人才,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培育人才文化

  长江三角洲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文化。着力营建崇尚人才的爱才文化、海纳百川的引才文化、竞争协作的育才文化,以优秀的人才文化引领人才资源开发,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宣传科学的人才观,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构建理解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的人才生态环境。

  半岛蓝色经济区要转变思维,从传统的儒家人才文化走向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多元人才文化建设;要提倡用"业绩文化"理念指导人才管理;要推进人才的双赢,坚持互利互惠,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使人才与单位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二)构建人才高地

  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市,人才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领跑。从 2011 年开始,苏州对人才的"顶层设计"再度强化。在原有人才激励考核指标、市县两级人才专项资金不少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等系列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决定 5 年内再投入 30 亿元,深入推进"姑苏人才计划"."姑苏人才计划"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科技领域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人才,还包括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重点社会事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对于"国家千人计划",苏州推出"科技领军人才 1010 工程",力争每年引进 10 名达到国家"千人计划"层次的尖端人才、100 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

  (三)强化人才主体

  人才跟着环境走。和谐的环境、良好的政策和较好的生活保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从而促进人才的吸引和集聚。以苏州市为例,从 2002 年起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放宽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实行高层次人才、紧缺毕业生、优秀毕业生和特困毕业生优先接收就业。对于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以落实其配偶与子女的落户问题;对外地的急需紧缺毕业生,可以先工作,后落户,确保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采取有利于集聚人才的相关措施,出台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在安置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政府补贴创新型人才出国进修、学术交流培训基金,落实促进 IT 业、动漫产业等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企业活力和人才创造力。

  (四)打造领军人才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破定势思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注重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以政府培训为主,鼓励企业、事业、社区共同参与,建立开放式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社会育才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半岛蓝色经济区同样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环境,造就领军人才。一要建立开发机制。

  通过动态管理,实施综合考核,逐步建立人才开发的多元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层次、各单位的积极性。二要创造"柔性"环境。对于也别重要的科技攻关项目,要灵活处理,下放部分权利,在经费使用,仪器设备配置,人员分配等方面给予充分自主权。在分配激励机制上,要加大激励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如股权、扩大技术入股比例等形式实行分配倾斜。三要抓住重点突破。充分依托国家实施的人才政策、现代化蓝色经济城市群建设等重点产业项目,着力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五)启动合作机制

  珠江三角洲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了 6 个国家级高新区、10 个省级高新区,相互开放各园区的公共技术平台等,加强人才、信息的交流,既要突出特色,又要实现错位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珠三角的人才建设致力于以下工作:一是创立国际化科技商务平台,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来珠江三角洲投资创业。二是完善善国际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大留学生创业园的投入。扩大国际人才交流,承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技术与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