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发布者地位的淡化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者不仅掌握着信息传播过程的时机与内容,而且控制着信息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对社会舆论起到一定的控制与引导作用。由此可以认为,传统语境下传播者是通过充当守门人的角色来发挥作用的。(蒋宏、徐剑2006)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的使用使得所有用户都能够利用手机或者计算机等设备以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向外界传达消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还使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得以互动沟通,使接受者变成传播者,改变了传统的以信息发布者为中心的格局。由于新媒体技术的灵活交互性,将信息传播融合在人际交互之中,而且这种交互不再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传播更为便捷。正是新媒体融合了多种复杂的因素,使得信息发布者的传播行为更为谨慎,他们也必须开始关注传播动机、传播责任、传播后果等方面的问题。
(2)受众地位的改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也被称为信息接受者,体现了信息接受的消极被动性。而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发布者和受众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必须熟悉和使用手机与网络。这样一来,受众与发布者就合二为一了,手机或者网络用户既可以是以传播者的身份发送消息也可以是接受者的身份来接受了解外界信息。因此,新媒体用户比传统媒体的受众更能展示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总之,翟传增(2012)新媒体用户身份地位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蹄选、产生、发布和接收各环节之中。具体来讲,信息选择的自主化,主要得益于新媒体数字化媒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可以是数据、文字文件、图片,也可以是声音和图像,新媒体用户可以自主地根据自身的偏好和需求决定个性化的信息接受方式和内容;其次是信息生产的社会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可获取性大大增强,只要是新媒体用户就有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在当今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兴起,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再次,信息交流的双向化。蒋建国(2009)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人们言论表达权和监督权,也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媒体语境下信息发布权的垄断性。最后是信息流的广泛性,传播的个性化。不难理解的是,新媒体用户数量规模庞大,任何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流,使得信息流分布较为广泛,传播也由大众传播变为小众传递,这也就使得信息的传播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针对受众提供个性化信息流。
(3)传播秩序的变化新媒体普遍使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和空间,进而便于开拓更开阔宽泛的传播视野,塑造更加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氛围,新闻参与的门滥也逐渐降低,信息传播的内容丰富,信息传播的秩序也一步步被日益庞杂的网络打乱分解。由过去我们熟知的大众传播演变为小众传播为主甚至是个人传播占据重要地位,信息传播面得以扩展,传播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监管难度也日益增大。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下,各媒体必须不断审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政府也应善于利用媒体手段来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应对瞬息变化的信息市场。
2. 2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相关概念界定
2.2.1公共危机的界定及特点
(1)公共危机的界定综观历史长河,有了人类社会就一定有危机发生,不管是自然危机还是社会危机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人类文明就是一部与危机斗争的血泪史。阅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再联系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将在社会范围内忽然出现的,破坏性较大的,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和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性的危机称为公共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可预见性,引发因素不确定性,破坏性较强的特点。因此,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此类事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公共危机管理,有别于私人危机处理,一般指的是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事件出现之初和蔓延扩大过程中,为减轻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安抚社会,维持社会稳定和谐,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和救灾政策等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危机应对部门以及其他卫生、医疗、民间慈善机构,危机管理的目的则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尽量防范,发生之后要化解,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恢复社会正常运行,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公共危机管理内容主要有:第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第二,及时交流信息,损失最小,尽快恢复;第三,未雨網缕,及时解决,做好总结改善工作;第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决策,与媒体合作,以法律为辅;第五,有良好的态度,该回避的回避,该告知的告知。
(2)公共危机的特征公共危事件的共同点就是对社会带有极大的破坏性。具体来讲,公共危机事件的特征表现在:其一,具有突发性,时间上具有不可预见性。这类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政府很难在短期内作出有力的回击,在事件前期阶段容易给社会造成恐慌,破坏社会稳定。如2013年刚发生的雅安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周六早上,很多居民都在家里休息,再加上此前预警信号几乎没有,从而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不仅波及到周遭的县市,而且由于媒体的作用很快就震惊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针对这一特征,政府部门就应该做好预警工作,做好相关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一旦有危机发生就能应战。其二,具有蔓延性。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正如前面所讲带有偶然性,因此其发生的地域、规模等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影响的范围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扩大,危机事件由于其本身的破坏性,一旦在酝酿、蔓延的过程中形势恶化,对于政府部门的控制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公共危机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其进行遏制,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灾难。比如我国2008年的雪灾事件,随着事情的演变使得本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危机事件进而波及到生产和交通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其三,复杂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复杂性是危机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尽管有时候某一危机事件是起初由某一特定因素造成的,但是由于扩散过程的不可控性使其容易受到社会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各个领域危机事件的特定个异分类也各有不同,突出表现在这些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很难准确地掌握其潜伏、爆发、发展和结束的趋势特征,也从另一方面在检验政府的危机处理效率和执政水平。如2013年发生的H7N9禽流感疫情,这在中国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病毒,但是我们政府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不惧艰难,仍在第一时间采取了应急措施,虽然至今仍在与该病毒打着持久战,但是政府的积极做法还是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认可。
2.2.2公共危机应对管理的内涵
公共危机管理虽然早就己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概念,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加规范的概念。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和控制、恢复、评估和其他措施,以防止危机的可能性和处理危机的发生,减少损失,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一般来讲,公共危机管理所处理的内容如下:
第一,在公共危机未发生时,政府相应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以往的国内外资料的前提下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加以了解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就行归类,在找出诱发因子之后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釆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当然也可以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其加以保障,形成完整的制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专门从事相关方面的预测,例如地藤监测局。一旦监测到可能的危险,就及时地通过公共媒体向群众发布聲示信号,从而使社会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也使得危机造成的损失能够尽量减少。
第二,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首要原则就是要团结,要协调政府机构、传播媒体以及社会群众之间的关系,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媒体及时更新危机情况,民众积极配合救援疏散工作,做到有条不紊,镇定冷静。毕竟政府的力量有限,它是解决危机的主力,但不是全部。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政府是无法解决危机事件的。所谓人多力量大,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能够为政府提供充裕的人力、物力支援,而且还能够使政府决策得到有力的贯彻执行,同时也可以让普通民众看到希望与正能量,营造一种并肩作战的和谐局面。
第三,在发生危机之后,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赏罚严明,最重要的是要完善保障机制。既要提供应急资金和物资保障机制之类的物质保障,也要提供诸如专业危机处理人才、技术研发等非物质保障。我们都知道,危机发生时最紧缺的就是物资,所以将危机管理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建立相应的灾难基金,在危机出现时可以迅速地补充供给,保障灾区的基本生活。而培训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团队同样对于危机管理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专业的应急团队,精密的救灾设备,先进的应急技术的统一融合才能更好地打好一场全民危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