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常德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对策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6 共81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常德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探究
【第2部分】新型小城镇建设模式探析绪论
【第3部分】常德市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第4部分】常德新型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第5部分】 常德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对策研究
【第6部分】常德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分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常德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对策研究

  借助国家大力推进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国内外产业转移升级、省域“四化两型”步伐全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态势,科学营建新型城镇,依托现有自然环境,全面推进重点建制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和辖射带动作用,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优化配置、文化繁荣、城乡统筹、经济高效、区域协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加快常德小城镇发展步伐。

  第一节目标任务

  一、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深化拓展城镇经济资源融聚渠道,强化城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科学配置城郊卫星辅助功能,支持县城关镇优先发展,推进中心镇、重点镇、示范镇和边境镇改造提质,探索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镇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综合竞争能力,缔造强优共生的市域城镇支撑体系,全面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与跨越发展。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全面强化城镇规划的先导指引与严厉管控作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城镇科学发展,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制度,大力推进镇村同治、资源统筹、政策普惠、成果共享与新型城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抢抓政策与市场的先期机遇,前瞻性谋划,务实性推展,科学、充分、。高效、有序开发本土资源,加速主导产业、基础功能、设施配置与管理服务的建设改造,实现城镇宜居宜业。

  集约节约,优势优先。坚持“两性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能源及其它各类资源。增强县城优势带动作用,积极扶持中心镇、重点镇、示范镇、边际镇及特色镇加快发展。

  培育特色,增强魅力。突出城镇历史、文化及其风貌景观的地域性、自然性与传统性特征,注重城镇空间的特色布局,发挥特色经济的市场优势,不懈营建生境优美的山地城镇、滨湖城镇、田园城镇,塑造个性鲜明的经典城镇品牌。

  二、主要任务

  抢抓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大力推展体制机制改革与路径模式创新,加快优势发展与跨越发展。

  培育市郊城镇圈。高远谋划,精心规划,将市城区周边10公里辖射范围内的建制镇逐步建成城区配套产业基地、人口主要扩散地等重要载体空间,力争“十二五”期末,市区常居人口达到100-150万人,形成组团布局、功能互补、关联紧密、载荷适度且初具规模的城镇圈,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生境优宜的省内“3+5”城市群重量级次中心和泛湘西北区域级中心城市。

  提升县城带动力。以强产业、全设施、优品位为重点,推进县城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区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的先导引领作用。加速礼县、津市的融城对接步伐,力争早日合并建市。对条件成熟的县陆续撤县建市。

  促进优势特色镇发展。对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竞争力趋强、基础设施承载功能较大、特色资源开发前景看好的建制镇,强化分类指导与积极扶持,加速扩容提质,创建省级、国家级品牌城镇。

  三、发展重点

  在注重主体功能区建设与人口功能区分布相互适应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布局,培育构建一圈、一副、两带、六小城、19支点的市域强优共生的城镇发展体系。

  一圈:以常德市城区(武陵区、武陵镇、德山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包括镇德桥镇、蔡家岗镇、石板滩镇、灌溪镇、河狱镇、陬市镇、斗姆湖镇、草坪镇、石门桥镇、太子庙镇、牛鼻滩镇等在内集聚100-150万人口左右的大城市圈,成为“1+4+1” 1市区经济协作圈或“1 + 15”城市组团圈。

  一副:将礼县县城与津市城区对接,融城为集聚约50-80万人口左右的区域副中心。

  两带:沿长(沙)常(德)高速与319、207国道沿线城镇带,包括沿线的军山铺镇、太子庙镇、石门桥镇、灌溪镇、蔡家岗镇、四新岗镇、临澧县城(安福镇);自石门新关镇至浓县小渡口镇公路沿线城镇带,包括沿线的新关镇、石门县城(楚江镇)、新安镇、合口镇、张公庙镇、大堰挡镇、澧县县城(城关镇)、梦溪镇、津市城区、小渡口镇,两带自南向北、由西往东呈T字型分布。

  六小城:指汉寿县城、桃源县城、临遭县城、石门县城、安乡县城以及祝丰镇(西洞庭管理区〉19个支点:包括13个重要产业新镇,即桃花源镇,桃源县漆河镇、马鬃岭镇、三阳港镇,汉寿县太子庙镇、蒋家嘴镇,临礼县新安镇、合口镇,礼县张公庙镇、大堪垲镇、梦溪镇,津市新洲镇,石门县壶瓶山镇、皂市镇;6个主要边境镇,即澧县复兴场镇,石门县南北镇,桃源县热市镇、茶庵铺镇,安乡县黄山头镇。

  四、推进步骤

  按照常德市城镇化建设统一规划(2002--2015),至203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65%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分步实施,递次推进:

  争取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8% (年平均提高1. 5个百分点,年均转移农村人口 12万人,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住总人口达到290万人;力争建成2-5万人的小城镇9个、1-2万人的小城镇12个,城镇体系初具规模,一批工贸型城镇、生态型城镇、休憩型城镇、山丘型城镇、滨水型城镇等脱颖而出。

  2015-2020年左右,预计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实现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县城和市区,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中心集镇,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农村。市区和县城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建制镇道路全部硬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供电、邮电、通信、环卫、公交、供排水、消防、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完善配套,城镇居民住宅达到小康。

  到2030年左右,基本消灭城乡差别,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主要对策

  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常德小城镇发展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与常德城镇建设的强优共生,不同区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品位的城镇实现圈层化、差异化、网格化、组团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遵循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辅规律、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规律、城镇化与城乡经济分工互动规律、大中小城镇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规律等。适应新型小城镇化建设的规律和实现常德小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发展。

  一、合理规划县域中心城市

  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机遇,以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构建形成常德县域城市和建制镇小城镇发展体系。县域中心城市依据各个县市区的特点,釆取组团式推进的方式,形成三个特色区域中心城市。

  津市、澧县融城一体化发展,形成人口规模60万左右,城镇人口 45万左右浓水流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常德行政区域的次中心城市。城市重点配套发展医药、造纸、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旅游、机械、食品、纺织、化工等综合性职能。

  石门、桃源县城利用面积大、资源丰富等优势,分别以澧水、沉水为依托,建成两大水系的次中心城市,形成30万以上人口,城镇人口 20万左右的中小型城市。石门县主打生态旅游、电力能源和交通枢纽建设目标,桃源县建立文化中心,食品、纺织、旅游产业基地。

  汉寿、安乡、临礼县城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文化中心,各自承担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汉寿县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新型产业为主导,工、贸、游协调发展,地方特色鲜明的生态城市;安乡县以新型工业和绿色农业为主的湖滨水生态城市;临澧县城建成食品、建材、纺织产业基地和商业中心。

  西湖、西洞庭和桃花源三个城市以园区建设为依托,通过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与中心城区形成快速连接,主要发展配套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西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西洞庭建设食品工业园区,桃花源建设人文旅游园区。

  二、重点建设一批小城镇

  以106个建制镇和100个乡村集镇为基础,择优40-50个中心镇集中资源、集约发展。拓展县域城镇发展空间,发展灌溪、斗姆湖、河淮、石门桥、白鹤山等县区城市周边卫星镇,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严格规划管理,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择优培育蒋家阻、太子庙、谢家铺、_市、架桥、盘塘、马鬃岭、漆河、剪市、三阳港、桃花源、草坪、周家店、祝丰、西湖、万子港、大鲸港、壶瓶山、阜市、新关、蒙泉、甘溪滩、码头铺、新安、合口、金罗、大堰挡、张公庙、梦溪、小渡口、焦折、黄山头、新洲、保河堤、黄土店、石板滩、四新岗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建制镇,发展工业、商贸、旅游等各类特色小城镇,构筑组合有序、优势互补、规模等级完善的小城镇体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