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对策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7 共697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2部分】大学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绪论
【第3部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现状调查
【第4部分】A学院资助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部分】 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对策研究
【第6部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问题分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对策研究

  4.1 调整资助主体职能,增加资助工作效能意识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中,政府是资助主体,在完善资助模式,健全政策法规,协调"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利益等方的不足以及其资助模式设计内容不科学,导致了与实际需求的不对接。"[17]

  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建立完善科学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职责。建立各方积极参与,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机制,切实保证各项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政府要不断创新,健全学生资助模式,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建立起能平衡相关各方利益的政策机制,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实现其责、权、利的统一,确保学生资助政策机制正常运行。各方学生资助主体职能明确,责任到位, 既能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会极大的增加学生资助工作效能。

  4.2 实行生源地资助政策,满足不同困难情况学生需求

  由于我国资助主体职能错位,资助模式内容设计不科学,由此产生了资助工作成本高、特困学生资助欠缺、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搭车"、部分学生重复资助等一系列问题。

  在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都有"资助包"计划。比如美国,由国会制定其高校学生"资助包"计划的核算公式,其核算过程有些复杂,但程序公平,结果公正。需要资助学生个人可以按个人情况自己估算,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方式。社会公众能通过这种核算公式参与监督。美国"资助包"计划涉及到了同一群体中的个体需要,需要资助的学生个体能够选择配套自己情况的"资助包".

  我国现在各地资助情况不一,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学生生源地政府或基金会都会对其进行资助,个别地方存在只要上大学,学费都由地方出,不需要学生个人及其家庭负担。

  而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存在特困生学费都得由学生个人想办法,无人问津。作为高校,完全掌握学生在其生源地所受资助情况不太现实。学生在校资助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由其当地民政部门审核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表由学生个人填写,因为学生是要到学校申请资助,资助金不需要负责审核的当地民政部门负担,所以当地民政部审核时,都是与人方便,见表盖章。A 学院超过 50%申请资助学生提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没有民政部门经办人签字但已经加盖了当地民政部门公章。同样,学生在生源地申请资助,需要高效审核时,由于资助资金不需要审核学校负担,高校也是与人方便,见表盖章。导致重复资助、"免费搭车"等等系列问题的出现。

  由于我国社会管理体系与美国不同,在我国实施"资助包"核算公式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应该借鉴这种思路,按照我们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资助资源。

  我国现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运作程序比较合理,体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大体情况是,由生源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负责审核学生贷款资格,协助金融部门发放和回收贷款。根据贷款回收情况,生源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会获得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

  在生源地办理助学贷款,既方便了学生,也降低了工作成本和贷款风险。参照我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我们应该考虑以生源地为主的学生资助模式。我们资助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然是家庭经济困难,其困难资格由生源地核定并对其进行资助,会比较合理。这样,学生家庭困难情况在生源地通过民政部门一次核定后,按需求在生源地申请贷款、学费、生活费资助,方便了学生,节约了工作成本,避免了重复资助。高校则加大奖学金资助比例和资助标准,降低无偿资助的资助比例和资助标准,引导激励学生通过自身成长,通过个人能力解决个人困难。

  这种生源地资助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特困学生的个体需要,还能避免重复资助,"免费搭车",工作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资助主体职能明确,责权利统一,能极大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效能,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3 转变资助理念,加强学生资助政策教育功能

  4.3.1 转变资助理念,重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激励功能

  高校学生资助是伴随着近现代大学的出现而产生的,大约 12、13 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里已经有明确的针对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西方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自那时起至今,一直未间断,发展至今,其资助理念及体系都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以美国高校为例,其资助理念经历了"慈善"与"宗教"-为了国家利益,资助贫寒学生,培养精英人才(50 年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60 年代)-扩大选择自由(70 年代)-成本分担理论(80 年代)-多元资助模式(90 年代)等变迁过程,从美国联邦资助体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在学生资助理念方面的变迁上虽存在先后顺序,但它们相互间并不排斥、不能互为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彼此包容的有机整体。资助理念的调整都是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的重心而进行。在资助多元理念的导引下,美国高校学生资助发展呈现多样性,"资助项目既有为学生设立的助学金、贷学金,也有奖学金,另有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税收补贴。贷学金项目也发展成为多目标资助体系,除了为困难学生提供贷款贴息,还设立了面对中产阶层家庭的无贴息贷款项目,以帮助学生家庭负担教育费用,使学生贷款不只是困难学生的专利,扩大了贷款资助的范围。同时还将贷款目标群体扩至学生家长范围,符合相关贷款条件的学生家长可以享受低息贷款,由政府担保,以此来实现教育成本分担,美国高校资助对象是所有在校学生。"[18]

  美国高校资助理念认为,高等教育资助工作助困同时,又担负为国培育优秀人才的任务。高校学生资助资源投入,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英国和日本高校学生资助,以贷学金为主,其开展高校学生资助理念认为学生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相信日后学生能成长为有用之才,有能力自己偿还国家代为支付的教育费用。同时以不同激励方式引导资助群体中有特别才能和学习优秀的学生成长。如日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研究生就可以豁免贷款,其资助政策把助困及奖优有机结合,激励学生成长为社会精英,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我国对高校资助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995 年以后。通过分析有关高校资助政策的研究成果的出现时间,发现自 2007 年始,伴随着 2007年《意见》中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有关研究成果快速增长,并且 2007 年之后的研究成果所占比例较大。

  我国 1997 年实行"收费并轨",1999 年开始"高校扩招",随之出现了大量的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7 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但高校资助理念一直以无偿经济资助为主,单一的资助者施助和受助者受助,缺乏对学生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在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等方面严重不足。

  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全面发展受限,则会导致其在毕业后可能找不到工作,从而影响偿还贷款的积极性,并且生活会更窘困。相对于无偿经济资助,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高校资助工作在积极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到资助工作的对象是人,只有实现人的个体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人的心灵只有保持开放状态,才能往上提升。真正的智慧,是自己觉悟和体验到的。高校资助工作必须进一步提升资助层次,从简单的帮助学生维持生活提高到引导学生真正的成长进步,实现资助的人文关怀。在工作实践中,除了要关注高校资助工作的社会正效应,还要关注学生自身内在的成长及其理想追求。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资助理念,改变以无偿经济资助为主,单一的资助者施助和受助者受助的状况,高校资助政策应该设置更多激励困难学生成长的项目,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培养、自立自强、学会感恩等等。例如,增加奖励优秀学生、特殊贡献学生的奖学金项目,设立学生科研项目资助基金等,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为国家培育社会英才的资助目的。

  笔者通过对以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的思考,结合多年的资助工作实践,提出了对成长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几点思考。

  4.3.2 加强对资助对象的人文关怀,构建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

  实现从无偿经济资助向成长型资助深化的现实基础,一是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多元的,并且不断的发展变化;二是从资助政策具体实施情况看,资助育人工作已经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传统资助方式的弊端需要新的资助手段来包容转换。成长型资助正是适应了以上两种情况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是实现从无偿经济资助向成长型资助深化的理论基础。

  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按照高校困难学生身心成长需求,通过项目化运作,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目标明确、可操作。成长型资助育人模式是调整资助管理方式,将资助政策和资助管理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力量,以期高校能通过这种资助育人模式,培养出有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思维方式和健全的知识结构的学生,最终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教育职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