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中国慈善文化的发展历程(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6 共52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慈善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第2部分】中国慈善文化建设分析引言
【第3部分】慈善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第4部分】 中国慈善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5部分】慈善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6部分】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7部分】慈善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现代慈善机构的建立

  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内,民间慈善机构发展较为迅速,在机构数量、救济功能、影响力、运转效率、规模、筹集经费来源等方面,都超过了官办的慈善组织,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的主要力量。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等慈善组织。成立于 1904 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当时叫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1911 年辛亥革命后更为现名,主要从事人道主义的社会救助,为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和促进人类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中国红十字会以后,慈善事业的一些新的发展形式,比如慈善工厂、慈善学校、车间,慈善福利机构等应势而起,此时的慈善机构运行模式已比较规范,有制度,有章程,并且救助资源丰富,与海内外联系广泛,已经有能力进行大量救济赈灾等慈善活动,并积极在民众中广泛宣传慈善理念,教育引导民众向善自救等。

  2. 东西方慈善文化在碰撞中逐步融合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日益加深,“西学东渐”带来的是西方慈善文化开始猛烈地冲击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有很多传教士、慈善活动者来到中国,这些慈善文化的传播者宣传慈善理念和兴办慈善事业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在中国开设工厂,兴办企业,谋求自身利益,附带开展一些慈善活动来点缀、掩盖自己追求利益的本质;有的为了实现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渗透的目的,假惺惺地举办慈善活动来冲击甚至颠覆丑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也有一些爱心人士动机单纯善良,本着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真诚地把慈善当作一种国际性的救援事业来实施,例如,国际主义战士、来自加拿大的医生诺尔曼·白求恩,他真诚地帮助贫苦的中国人解除病痛,在硝烟炮火中忘我地救治八路军伤病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又如,1897 年,着名的美国石油集团的企业家、慈善家约翰·洛克菲勒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后,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海外进行了大量的慈善投资,中国从中受益匪浅,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办了北京协和医院和医学院,为我国的公共医疗慈善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中西方慈善文化的碰撞、融合,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理念[8],“取之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在中国,西方慈善文化和外国教会的慈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慈善组织增添了新的内容、新鲜血液,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慈善文化概念。

  3. 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慈善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对立。1919年 5 月 4 日,北京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爆发,掀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篇章。中国的革命实践说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工人阶级开始发展和觉醒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肩负起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战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内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宣传口号,建设民主政府,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融入到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中,开展解救国家危亡的大慈善,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拯救人民苦难、解救国家危难的愿望,使广大贫苦民众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使中国人民逐步摆脱了饥饿、病痛、和死亡的威胁,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祖国今后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中国现代慈善文化

  1. 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成为新时期中国慈善文化的内容。新中国初期,慈善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遭受了沉重地打击。由于解放前,某些西方人士打着慈善的旗号,披着宗教的、救灾的“人道”外衣,参与帝国主义分裂、侵略中国活动,人们逐渐认清了丑恶的事实真相,对慈善行为产生了怀疑态度,1950 年 4 月,中国人民救济代表大会上的《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的报告》指出,“美帝国主义者以救济为手段,进行其反动的政治阴谋,掩盖不了他们企图从各方面破坏人民中国的政治实质。我们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救济福利事业,应该是在人民政府领导之下,以人民自救自助为基础而进行的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①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是慈善主体,人民政府进行改组和改造旧的慈善机构,此时的慈善活动在指导思想、行为方式、机制运行等方面有了新的特点:一是体现人民政府关爱人民的特色。

  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不发达,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国家逐渐建立各项福利基础设施,政府承担了原有慈善组织开展的一些救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民间慈善事业。二是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在全社会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邻里和睦、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互相关心爱护、互相帮助进步的新风尚,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三是强调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一切的崭新理念。全体社会成员以勤奋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投入劳动、发展生产、保护生态,并帮助旧中国遗留下的失足人员自食其力,重新以崭新的面貌投入社会生活[9].

  2. 建设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迎来慈善事业发展的春天,慈善相关组织及法律法规相继出现。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人文关怀意识的逐步增强,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以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损害慈善信誉的事件,如明星的“诈捐门”以及郭美美炫富事件,极大地损害了慈善的公信力,使人们对慈善热情下降甚至产生抵制否定态度,发展慈善事业急需相关法律法规保驾护航,需建立起相关表彰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持续利好的政策环境和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1981 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春蕾计划”出现,致力于帮扶贫弱的少年儿童;1985 年 4 月成立的南京爱德基金会致力于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是一个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加的民间团体;1989 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希望工程”、宋庆龄基金会等慈善公益组织的相继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各地恢复重建工作,通过鼓励民众捐赠、开展社会募捐、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进行资金筹募。1994 年成立的中华慈善总会后是建国后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慈善组织,开展了多种社会救助工作,如 1996 年丽江赈灾,1998 年长江洪灾救助等,涵盖的慈善项目有慈善雨水积蓄工程、安老工程、助孤助残工程、微笑列车、慈善教育烛光工程等。在中国慈善总会的发展带动下,各级各类慈善会相继成立,最早成立的是 1993 年 1 月的吉林省慈善总会,最有影响力的是 1994 年 5 月成立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 2008 年汶川地震时,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达 1070 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 年至今,各地的慈善机构开始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慈善活动,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包括救济贫困、教育慈善、慈善医疗、慈善超市、爱心助残、保护生态等,慈善组织网络逐步形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