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健康状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现好转,调查中发现,自理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而需要半护理和全护的老人分别占一成。这些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不仅需要日常的生活照料,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服务,包括精神关怀,心理疏导以及专业的卫生医疗服务。如何为半护、全护老人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成了社区养老服务新目标。
3)文化水平样本的老年人文化水平有所差异,其中茶坊社区和胜利南路社区老年人高中、中专学历较多,其他两个社区文化水平大都初中以下。通过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也有所差异,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更注重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需求仍停留在简单的生活照料层面上,他们对新鲜事物提不起兴趣,精神世界空乏,如何做好这些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工作成了社区工作者当务之急。
4)居住、婚姻状况调查中,我了解到这三个社区的大多数老年人不与子女同住。从整体来看,仅不到一成的老年人和子女同住,这一成老年人和子女住一起的原因:一是老人丧偶,需要人照顾;二是子女有了孩子且较小,需要老人帮忙看孩子。选择不与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中,健康状况较好老人不愿意干扰到子女的生活,自己住觉得方便;健康状况不理想且家境好的老人聘请保姆照料自己。从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调查结果来看,部分老年人内心还是愿意和子女在一块居住,享受天伦之乐,但存在这种情况:子女结婚后,或是儿媳亦或是女婿不愿与对方老人在一起生活。这部分老人就会感到自己被忽略,产生“被抛弃感”,而往往他们也不愿意去养老机构,能够在社区享受到养老服务成为他们最大的期待。
5)生活来源及收入水平通过对三个社区的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在生活来源和收入方面,大多数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是退休金,还有部分老人依靠子女的赡养费。在收入和生活来源上,社区老年人的经济情况还是比较宽裕的,其中将近有 6 成的老人收入或生活来源在 2000 元以上,部分老年人的收入达到了 3000 元以上,充足的收入为老年人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部分人就从农村户口变成了城市口,这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和城市郊区的居民,当他们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维持生计,老了丧失劳动力,只能依靠子女的赡养费和存款来生活。另外这部分老年人当中有的老人是跟随子女进的城。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购买力较弱,如何解决好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区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推动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并逐步扩大享政府受购买服务的覆盖面。
3.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情况
1)客观情况从三个社区样本中可以看到,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在胜利南路社区的随心托老服务站,站点内没有设置服务人员的办公场所,更没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只有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而且还是和老年人共用的。在工资待遇方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服务人员缴纳了三险,薪资待遇也算可观,胜利南路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食堂大厨工资 3000 元/月,但仍叫苦不堪,觉得自己的工资不高,原因是自己的工作量太大,洗菜、做饭、刷锅洗碗都是自己一个人。茶坊社区的阳光家园护工的平均工资 2200 元,并给缴纳养老保险。
2)主观情况从调查样本中发现,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中大多数是再就业和就业困难的人员,经过专业系统学习或科班出身的服务人员较少。在对社区养老 20 名服务人员调查中,有 3名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上岗,且集中在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层,基层的护理人员几乎没有执业资格;而且人员的学历、技能水平较低,仅有 1 名本科学历和 2 名专科学历的相关专业的人员。从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特点上来看,20 人中有 16 人是 4050 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另外,养老服务人员大多都是女性,茶坊社区的阳光家园 7 个护工中仅 1 名男性,而这名男护工还有过重病史。
胜利南路社区的托老中心 10 张床位且只有一名护工,她描述“自己从农村刚来这,小学学历,不知道照顾老人还要有专业职业资格”.入住该托老站的一位空巢老人,从鞋厂退休,60 岁,当我采访她对提供的养老服务有什么意见时,心存顾忌不愿说出实情,勉强回答“服务还可以”,后来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他对社区托老提供的服务并不满意,原因是社区缺少对他人文关怀服务,一天只能呆在屋里看电视,他很想有人陪着出去散步。茶坊社区的阳光家园只有护长有护工资格证,她介绍“护工多为农村来的,没文化,不识字,有学历的都不愿干这行,培训的时候我只能口头传授和临床培训”.
4.对社区养老需求分析
1)自理老人需求分析一方面,自理老人对简单的生活照料有较大需求,包括清扫卫生、维修、洗衣服、逛街购物等,另一方面,他们对文化娱乐方面需求也较大,如棋下棋、舞蹈、曲艺等。
在这两方面,社区一般都能提供较为优质的服务。
茶坊社区的张大爷,75 岁,是某中学的退休教师,老伴离世,独居,膝下有一男一女两名子女,子女都已成家,儿女们居住在距茶坊社区约 2.5 公里的汉桥街社区。张大爷就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其他各方面都比较健康,平时自己做饭,每周末子女都过来看望老人,因为自己家住 4 楼,平时买点重的物件拿不上楼,社区居委会会派人帮忙,家里的电器、水暖有了问题都会给社区打电话帮忙,打扫卫生、洗刷衣服,子女没时间,会叫社区内的阳光家园提供上门服务。张大爷还有个爱好,喜欢下棋和戏曲,没事就去社区活动中心的棋盘室下棋,早起和其老人在社区广场练嗓。当问及老人对社区服务有什么建议时,张大爷说“自己住的离大超市远,需要长时间的走路不方便,如果社区服务中有外出购物这个项目就好了”.
2)半护老人需求分析半护老人都为手脚不灵活的老人,多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他们需要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心理疏导、情感关怀等,传统生活照料服务已不能满足半护老人的需求。
然而,社区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提供能力较弱,社区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工人村西社区的吕大妈,煤机厂的退休工人,65 岁,离异,前两年得了脑血栓,导致其腿脚不利索,且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城市工作,只能节假日才有时间回来探望她,社区居委会了解她的情况后,把她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由于老人身体不好,又不能经常看到女儿,不能及时得到亲人关怀之情,使老人的感情比较压抑。社会嵌入理论指出,老年人从家庭的“支柱”到“负担”转变,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失落、被抛弃等负面情绪,如果老年人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慰藉,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所以社区迫切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能力。
3)全护老人需求分析通过调查,这三个社区都不具备提供全护服务的条件,然而,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全护老人也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更多的希望自己留在家中、留在社区里。所以,社区应该努力同就近的养老机构建立联系,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实现社区养老同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为全护老人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胜利南路社区的武大妈和李大爷夫妇两人,分别 65 岁了、68 岁,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前两年李大爷脑於血,落下半身不遂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就把老两口从农村接到市里同住。李大爷的儿子李先生介绍说“母亲身体也不太好,有心脏病,也需要人照顾,我们本来打算把他们送养老院,可是母亲不同意,社区里的日间照料站、托老服务站又没条件接收,我和媳妇平时做生意比较忙,就请了位家政阿姨,家政阿姨觉得太累,现在也不愿继续干了。”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全护老人的服务需求,探索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机结合,发挥邻近社区的养老机构的服务功能成为选择。
5.对社区养老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因素比较多,老年人选择何种养老模式,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社区养老脱离不了对其他养老模式补充。以下是几点重要考虑因素:
1)文化因素调查发现,文化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在养老模式选择上持开放态度,他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养老方式,更趋于理智。而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更多倾向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2)婚姻与居住因素通过调查,有配偶的老年人更多的倾向选择社区养老模式,他们认为社区养老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养老需求。而没有配偶的独居老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他们觉得一个人会孤独,在养老机构能够认识很多人,并且可以成为朋友,通过共同生活来获得情感关怀和精神慰藉。另一方面,与子女同住或与子女同一个城市的老人更多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或是家庭养老,他们认为子女在身边就是福气,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与子女不同住的老年人更多乐于选择社区养老模式,他们认为社区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也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社区还是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大都是有偿服务,特别对于半护和全护的老年人来说,购买需要的养老服务将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般收入家庭是无法承担的。经济宽裕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的有偿服务,这就为他们选择养老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而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多会选择家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