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养老产业社会化发展选题背景与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07 共89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
【第2部分】 养老产业社会化发展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3部分】我国养老产业的现状
【第4部分】“银发市场”购买力分析
【第5部分】国外养老方式浅析
【第6部分】养老产业“四位一体”模式综述
【第7部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1、我国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总数与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老龄化呈现高速化趋势,高龄老人数量增速快,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将逐渐递增。人口总数与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首要特点。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 1 号)显示,“中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7648705 人,占 13.26%,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8831709 人,占 8.87%。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93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同期相比,2010年美国 65 岁以上人口数量 53592000 人,约为我国的一半左右。而日本虽然老龄人口占据了高达 23%的比例,由于人口基数小,此时的老龄人口约为 28980000 人,约为我国的 1/4。“我国老龄化速度比很多国家要快,用 27 年的时间完成了老年人口比例从 7%增加到 14%的历程,而发达国家平均完成这一历程的时间是 45 年。在今后几十年中,我国的老龄人口都会以高速递增,是老得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的 2 倍,老龄化程度从 10%到 20%,中国将只需 20 年,而美国用了 57 年,德国用了 61 年;[2]“根据联合国预测,我国直到本世纪中期都将是拥有世界 1/5 老龄人口的老龄大国,老龄人口在 2014 年为 2 亿,2026 年为 3 亿,2037 年会多于 4 亿,之后将保持在 3-4 亿人左右,人数将仅次于印度排名第二。”

  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的增加也是我们必须要预计和面对的情况。目前我国的失能老人主要集中在 70 岁以上年龄段(出生于 1940 年前),他们多数养育子女较多,由于所处生存环境、饮食结构,以及自身经济能力、生活习惯等原因,这部分人多数疾病缠身、身体素质不够,健康状况堪忧。也面对着子女难以或不愿赡养照顾等问题。据中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数据显示,到 2010 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 3300 万,其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 1080 万,占在家庭居住老人口的 6.4%。预计到 2015 年,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到 4000 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超过 1200 万人。

  在中国这个老年人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逐渐失去自理能力的失能、空巢老人,正在考验社保体系的建设,也使得养老困境更加凸显。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他们也是巨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我们应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确保这部分人的“老有所养”。

  老龄人口分布呈现城乡倒置、东西部不平衡的特点,城乡空巢化少子化趋势明显。根据发达国家经历来看,老龄化水平一般是城市高于农村,但我国农村老龄化却比城市严重。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户籍政策、经济水平、社保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大量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迫使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从而导致农村的人口结构老化程度更甚于城市,老龄化出现了明显的城乡倒置状况。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中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 15.4%,比全国 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 2.14 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农村的老龄人口将以每年至少 200 万人的水平递增。这种状况直到本世纪后 50 年才能扭转,此后农村老龄化水平逐渐回落直至低于城市水平,城乡老龄水平反转是我国老龄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伴随的是农民养老医疗都缺乏相应保障,很多农村地区尚处在新农合、新农保的试点阶段,农村社保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相关的养老、医疗形势将日益严峻,这种情况在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

  “老龄人口的分布在东中西部也有明显差异,东、中、西部呈现由高到低的阶梯形变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较明显。”“如上海进入老龄化是在 1979 年,为全国最早的地区,而 33 年后的 2012年,宁夏才刚进入老龄化,为全国最晚的地区。”

  地区差异有如下几个特征:老龄人口比例呈现由东倒西逐渐递减的情况。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如上海)老龄人口比重最大,其次是辽宁、北京、天津、江苏、重庆。从几省市的 GDP 与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型支出等数据来看,其数值都比较高,说明这几个地区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因而老龄化程度较重。重庆在此原因之上还因其在战争年代属于大后方,受影响与迫害程度较轻,存活下来的人口现已进入老龄阶段。中西部省份的青海、宁夏、甘肃、贵州、内蒙古、湖南、福建、西藏等省份)老龄人口比重较低。其中相当多省份少数民族众多,经国家政策允许生育率较高,GDP 与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型支出偏低,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和自然条件限制,老龄化程度较低。

  同时广东、福建等省份在实际情况中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来执行计划生育,而且两省经济较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流动性较强,所以城市老龄化水平远低于京津沪等同属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市。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城乡空巢化少子化趋势更加明显。在我国现代化和市场化等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个特点即城乡经济水平发展还处于较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这种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不均衡导致了城乡青壮年人口由于就业、经济、发展等压力,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城市青壮年很多都远离父母在外地工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谋生。这种生活状态使得他们的赡养老人及抚育后代的能力和方式都发生了转变。由全国老龄办于我国大中城市发起的老年人居住调查结果显示,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及近几十年来的生育政策影响,还有城乡户籍政策的变化,人员流动性加大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逐渐不与老人、或不能与老人住在一起。“在家庭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一对夫妇同时赡养 4 位老人和抚养 1-2 个孩子的“421”、“422”式家庭结构数量不断增多,传统的“三(或多)代同堂”式的家庭越来越少,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家庭的经济、养老、生育等主要功能均在弱化。”

  由于考察的时期、地域和人群不同,生育率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数据,但总的大趋势是,我国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 2.1 的更替水平以下,而且已经持续近 20 年时间处于一个低生育水平状态。

  可以说老龄化、空巢化和少子化也在家庭与社会代际关系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步弱化,社会化养老将是大势所趋。

  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老龄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由于性别间的身体状况、死亡差异等因素,“女性在老龄人口的比例中越来越高,目前老龄人口中女性就高于男性近 470 万人,在 2050 年左右将高出约 2700万人,之后这一数字将稳定在 1800 万人左右,而且其中 60%左右都在80 岁以上。” 针对该部分人口的具体养老方式也应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呈现“未富先老”格局。与发达国家经验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段要远远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数据显示,当我国在 2000 年达到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 7%时(即刚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久时),我国的人均 GDP 只有不足 1000 美元的水平(约为 958 美元),到 2010 年我国人均 GDP 上升为 4628 美元。

  而日本在 1970 年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达到 7%以上时,人均 GDP 达到了 1943 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 GDP均值一般处于 5000 美元以上的水平,不但经济能力是我们的数倍(且不计算通胀等因素),而且时间点比我们早半个世纪左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数据指出:大多数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 GDP 约为 1 万美元,而中国仅为 0.1 万美元。而且在中国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中,财产性收入仅占 0.3%,更多的是靠子女供养。发达国家几乎是在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和基础上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充分享受了人口红利,并有着充足的积累,可以顺利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尚未达到这一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并不具备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未富先老”的社会状态。

  2、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的正负效应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依前所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时间短、老龄人口比例及总数庞大等特点,并呈现出发展的多种不均衡性,即阶段不均衡性、区域不平衡性、超前性、国际性与特殊性等特征。进而引发了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养老方式社会化、社会结构及文化氛围变化、社会活力受影响等社会后果;还有储蓄与投资水平降低、社会与家庭再分配向老龄人口倾斜、生产设备闲置、消费结构老年化、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等经济后果。

  目前我国学者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态度大体分为两种倾向。不少人倾向于持悲观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但挑战大于机遇[11],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从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等方面改变我国发展进程,也会改变劳动生产方式,社会产业结构,尤其将对一次分配和后续分配的比例有着较大冲击。”。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主要如下几方面:

  劳动力资源老化导致的就业结构的改变。就业结构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明显的。老龄化即为人口构成中的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大,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的变化,其结果是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中老年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使得劳动力资源持续老化,进一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在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技术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可适当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是推进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的有利因素。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过度过快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适龄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将可能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合理推算,在 2020 年后,我国新增劳动力将会减少,而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将会出现某些岗位空缺、与资源闲置的问题。劳动力高龄化,反应迟钝,知识经验陈旧,不利于新技术推广,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能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不利影响。

  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也将冲击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进一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由于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未富先老”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养老产业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特殊消费需求。“在消费层次方面,表现为享受性消费发展迅速,在消费种类上,表现为医疗保健消费占有重要位置,在消费形式上,表现为服务性消费的范围与强度增大。”

  人口老龄化也可能阻碍科学技术发展。人口老龄化也将对智力创造形成负面作用。一般来说,中青年人口对技术进步,创造发明的兴趣及能力都超过老龄人口。老年人不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通常较为保守固有经验而缺乏创新精神,这讲一定程度的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将会进一步增加全社会的社会负担、医保负担、照料负担。“从 2010 年到 2030 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将从 0.11 翻番到 0.24,到 2050 年将达到 0.42,即平均每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供养 0.42 个老年人,为 2010 年的 3.8 倍”。毋庸置疑,抚养比的上升将冲击我国劳动力资源市场、产业结构乃至家庭关系结构。人口老龄化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多和新生人口的大幅减少,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致使养老金缴费人数急剧减少而领取人数加速增多,养老金供需不平衡,矛盾日益尖锐,直接冲击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离退休人员大量的养老金以及各种福利待遇,都是社会的沉重经济负担。老龄人口数量越多,老年扶养系数就越大,老龄人口增长过快,客观上成为企业、社会的沉重包袱,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也急速膨胀。老龄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不但加剧了养老、医疗保障费用支出规模的压力,更主要的是其将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等资源的代际分配方式,引发潜在的社会代际矛盾及利益冲突,深刻影响社会和谐的建设进程。老年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暴露最晚、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社会问题。老龄人口从各方面来说都是需要照料的人群,对全社会和有老年人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种负担。其中还有大量完全失能、部分失能的老人,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压力逐渐加大。

  老年群体需求增加。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这一群体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老年群体的购买力在一个时期内会达到空前的程度。这与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彭格勒关于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产品需求量增加的研究结论较为相近。

  老龄化对农村造成的压力比城市沉重。在目前和未来几十年, 农村老龄化现象的压力将远远大于城镇。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程度远远超过城镇, 承受的压力也超过城镇, 今后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二)选题意义

  养老产业是为生命长期健康、幸福实现的各种产业和研究提供的服务;从目前看来,养老产业可能会被认为是进入退休以上年龄和高龄阶段人的服务链和供应链的问题,其实不然,养老产业作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生命旅程的健康和高质量生活需求设计和准备,需要从生命的降生就实现维护,养老只是我们对身体机能退化又要尽可能保持和延续生命活力的一个名词,所以养老产业就一定是通过各种生命研发、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提供保持和延续生命活力的全方位针对性联通服务;本研究选择养老产业的一个模式作为研讨的对象,是有着必然原因的。由于养老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该产业不仅仅是针对老龄人口开展的一系列的产业和服务,而是从全年龄入手,包含和覆盖老龄人口,以提高人口素质和生命质量为根本目的的产业。我们应该从老龄人口目前和未来的具体需要出发,分层级、多角度、高效率地探索养老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摸清养老产业涵盖的方方面面,开发潜在的巨大养老产业市场,将各行业的资源和人才都纳入养老产业体系,制定全面动态的法律法规政策,最终达到挖掘老龄人口需求,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健全养老产业市场,保障人口素质,提升生命质量。

  1、养老产业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性

  理清养老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公益性、服务性的特点,确定养老产业走向社会化发展之路的必然性。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剧,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将会大幅增加,这为我国养老产业的推进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的条件,可以预计,今后老年市场成为众多市场中的一个独具特色、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我们如何把握目前将要到来的优势,利用好人口老龄化展现的的各种商机,以此推动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老产业,进而满足我国老龄人口的多方面需求,这是我们所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421”的“倒金字塔”式家庭人口结构的逐渐显现及城乡空巢老人的日益增多,老龄人口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需求问题逐渐突出。”

  前文提到,我国人口结构除了面临老龄化问题,同时还伴随着老龄人口迅速地高龄化问题。人口高龄化意味什么?它意味着数量庞大的高龄老年人将会在在相当集中的时间段内同时提出需求。并且,由于高龄导致他们的身体机能逐渐向失能过渡,所以其对医疗及护理服务的诉求也将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需要24 小事给予基本生活照料的完全失能、部分失能老人,仅依靠家庭照料,雇佣钟点工、护工、保姆等居家养老形式,或社区上门照料服务等社区延伸性照顾,恐怕难以满足其综合需求。同时必须注意到,现今我国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住宅小区、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软硬件服务存在配套不完善,缺乏长效经营管理机制等问题,在短期内经常易主更换,使得社区养老难以扎根深入,形成稳定长效的服务形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机构养老为主的养老产业将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可见,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唯一出路是尽快发展养老产业。

  2、养老产业社会化有利于经济、就业及消费

  养老产业社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消费市场。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将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转化为消费市场。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加,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重大成果,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但必须看到,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深远影响。

  经济活动由人的活动而产生,经济活动的产生、兴起、发展和衰退均与人的需求息息相关,而人的需求又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人口老龄化,将使社会对养老产业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从而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并反过来带动养老产业的起步与发展。养老产业的发展,又以其市场份额的扩大,和独特的市场运作规律作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并由此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需要积极培育这个市场。这是因为养老产业上下游链条长,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因此能吸纳很多的就业人员。如家政服务、卫生健康服务、日常生活用品、保险金融、娱乐旅游、房地产、文化教育、信息咨询等许多方面,特别是家政服务与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由于需求广,门槛低,最易吸收就业的领域。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将或多或少吸纳一定的就业,由养老产业的发展所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兴起,也将向社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尤其是适合我国急需就业群体的工作岗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中青年人口巨大的就业压力。

  3、养老产业社会化可促进社保体系与相关法律的完善

  养老产业社会化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为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完善提供准确依据。为政府制定养老产业政策,企业界等相关部门发展养老产业提供一定的理论补充。建立健全的社保体系,有减轻改革发展的冲击,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和社会和谐等诸多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在建立健全社保体系方面进行了很多改革与努力,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现行的社保、养老制度及养老产业政策还不甚健全和规范,严重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我国现有养老产业理论研究仍然呈现依据不足、调查面窄、脱离实际的特点,养老产业理论研讨对实际操作的意义不大,很多研究结论主要是基于地方的特色,既缺少理论架构的建设,也难以推广至全国采用。创新的理论思考仍不多见,尤其是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适宜我国推广的模式缺少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文将通过对养老产业的一种模式的创新研究,为政府今后制定养老产业政策,企业界等相关部门进入养老产业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4、养老产业社会化发展将能更好地服务老龄人口的需要

  提高老龄人口生活质量,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项具体表现。老龄人口是社会的重要组成,是每个人生命必经的阶段,他们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贡献。满足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老龄人口生活质量,让老龄人口享受打破舒适安全、高质量的养老产业服务.让老龄人口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宗旨意识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十八大”重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最细微具体的落实与贯彻,也是落实小康社会的正确必然的作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养老产业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医疗保健、法律咨询、健身娱乐、生活援助、衣食住行、学习教育、社会参与等完善的养老产业服务,对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5、养老产业发展中亟需一个基础性的模块与模型

  通过对国外一些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养老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在社区养老,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当中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模型,模型中包含了社区建设标准、收费标准、服务标准与评价、配套法律法规等相对全面的要求。而我国的养老产业从政府扶植和民间资本进入的模式来说,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模式相对单一的养老院、托老所模式,从软硬环境建设当中都处在初级的、单一性的模式。大型企业都纷纷瞄准了老年金融业,老年地产业这类盈利相对较高的方向,辅以经营老年照料、社区植入、物业配套管理盈利相对较低的方向。可以说,在我国的养老产业当中,没有一个相对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现状的模块与模型。本文想要探讨一个包含成系列模块的基础性的模型,以模块和模型的思路对养老产业的上下游链条进行分解和组装。经初步思考,本文对这个模型的要求是; 1 容易在较短时间内被消费群体、经营主体接受。2根据各地经济水平等情况,易于复制、推广。3 模型具备自造血功能和长远升级换代的硬件软件接口。4 能够同时满足或逐步满足老龄人口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一站式服务。5 模型可以成套复制,也可根据各地区、社区的要求和需要,进行部分模块的复制。

  6、养老产业的发展对生活质量提升的意义

  养老产业作为健康人生的最后一站,对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老龄人口中很多受到慢性病、重症疾病的困扰、很多高龄老人处于完全失能,部分失能的状况,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限制,给这些老人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抚养、照顾的压力,尤其在我国这样有着深厚文化传承,重视孝道、注重反哺跪乳的国度里,将完全失能、部分失能的老人全部交到养老机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现阶段的养老机构多数只能满足老龄人口的基本需要,在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还缺少相关的服务。在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评级定位等方面还缺少具体可操作的监管条款,导致相当数量的养老机构处于将自身主要精力放在控制成本、寻求盈利上面,而对自身服务质量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而失能、部分失能的老人又不能准确清晰地对服务质量进行反馈。导致养老机构对于这部分人群的服务成为了“凭良心做事”。由此我们应该及早认识到,从老龄人口的病、弱、失能当中盈利,其实是不利于开拓老龄人口市场,老龄人口需求的,同时也是大大不利于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养老机构如果仅仅从针对高龄人口的病弱失能的护理照料中开掘市场,将养老机构朝着托老所的方向建设,等于是将健康老人排斥在外。我们建设的新型养老机构应该是朝向一种健康生活、发挥余热、在满足生活照料和精神需求等多方面需求的机构,是一种老年人的新型生活方式,是老年人在年轻时、健康时就应该关注和介入的机构,而不是等到高龄、失能时期才关注的机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