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广州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实施与控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7 共6720字

  七、广州市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实施与控制

  (一)战略实施过程与手段。

  1.顶层设计阶段。

  (1)分析实施难点。

  对广州市现有创新型人才各部门职责、政策、平台、项目等,进行全面梳理、评价和统筹。根据世界创新发展趋势、国家及省发展要求,结合广州实际提出创新发展目标思路和战略。锁定广州应重点关注的创新领域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其背景和机理,理清思路,明确解决核心问题的思路和路径。

  (2)吸收国内外创新精华。

  研判国际创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分析给广州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国际一些标杆城市的创新发展经验教训,以及带给广州的启示。横向对比研究广州与北上深、长三角等地区和城市的创新发展实力,纵向分析广州自身的创新发展特征和成就,找出广州市创新发展差距和存在问题。

  (3)做好顶层设计。

  根据广州市创新型人才实际遇到难题,创新成果产业化难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难题和金融支撑不足难题,推动创新型人才发展政策突破。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创新型人才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实现人才在人才引进、评价和流动等方面的政策突破。

  2.全面发展阶段。

  (1)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

  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人才自主选择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与产业结构对应程度高,企业用人主体作用突出。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关键,加强市场在人才资源的引进、培育和服务等方面的调节作用,破除人才在地区、产业、身份间流动的体制性壁垒,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2)营造人才发展的法治化环境。

  把法治化作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通过立法来突破制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全面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依法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法治氛围。

  (3)建立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体系。

  实现运作主体多元化与运作资本多样化。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引导,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形成前种子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投向新创企业,使其成为支持新创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强化专利展示交易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专利商品化和产业化力度。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要强化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4)打造创新创业新型平台。

  部门联动,打造区域新创企业平台,吸引全球各地的创业者、技术人才、风投基金等聚焦广州;引导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创业载体集聚,将优质的创新体系作为广州品牌,提升全球影响力。推行创新型人才服务。对卓越和杰出创新型人才提供"直通车"式服务,为其提供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障等多项服务。

  3.深化发展阶段。

  优化软硬件环境。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及公共服务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形成更具亲和力的国际人才氛围。同时,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打造更加包容、友好的开放环境。

  (二)战略实施重点。

  1.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转变政府角色定位,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升人才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开放政府资源,培育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与激励保障等方面的市场力量,承接政府部分功能。健全人才政策体系。

  政策设计精准对接广州发展需求与创新型人才需求。做好各个层次人才的规划工作,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及时跟踪、反馈政策实施情况。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抓住国家审批制度改革的机遇,力争南沙自贸区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历史契机,能够顺势而为、先行先试、逐步突破。抓住简政放权的机遇,落实与国家中心城市匹配的人才管理权限,争取将原省级相关权限下放至南沙自贸区和中新知识城。抓住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的机遇,利用市内广州大学等高校资源,赋予其招聘自主权、职称评审权等权限,推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建立产学研战略平台,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开发培养机制。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信息社会网络化、多覆盖、广开放的教育培训网络系统。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引进是一个组织人才发展壮大最直接的方式,耗时短、见效快,"孔雀东南飞"的景象值得称道、立竿见影。在人才引进的问题上,要重视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避免"政府引的才企业不认才、企业要的才政府不引进"的引才偏差。要重视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让人才增大落地的可能,有干事创业的平台。要重视发挥柔性引才的作用,有广阔胸怀,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只求用好",让诺奖获得者、院士和专家的点睛之笔开启一个行业和一个组织的大思路,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使用好人才,让人才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让人才的潜力潜能无限激发,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发展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人才能够在职称职务、学术交流上得到支持;在这个环境里,人才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由流动,追求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干事创业平台;在这个环境里,创新创业行为能够得到融资扶持,成果容易转化、产业能够发展;在这个环境里,创意可以孵化萌芽。没有标签,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界限的划分,破除人才使用的制度障碍。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评价人才,不只看学历、职称、职务和资料,看业绩、看能力,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以业绩为核心,兼顾能力和知识等重要要素。评价人才,要市场来认可,要用人单位和企业来评断。引进国际先进人才评价体系,对于国内外市场上业绩突出、产业急需、贡献较大的创新型人才,要给予经评价认定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的突破。要在更大范围上打破身份局限,让人才评价更加实用、公平和灵活。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励创新型人才,要创新分配机制,要让管理、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实实在在参与到分配当中,成为分配的依托,看业绩和贡献说话。

  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薪酬制度,让股权、期权分配与贡献挂钩,让企业创新型人才的收入与组织效益挂钩。

  2.加速金融与产业、科技融合。

  建立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体系。通过政府的政策及资金的引导,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形成前种子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投向新创企业,使其成为支持新创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专利商品化和产业化力度。强化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建立创新型企业科技孵化基金。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为模式,由政府财政投入作为领头羊,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立科技孵化基金。科技孵化基金由市场化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项目选择市场化、资金使用公共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原则运作,目标对象设定在优质早、中期科技企业的未上市股权。

  通过嫁接投资人与有融资意向的科技型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实现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加大创新产业引领扶持。支持科技产业项目,重点支持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支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与健康、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新业态产业发展,培育形成典型性新业态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集群,构建新业态产业链。

  3.建设创新型平台。

  发展创新型人才,重要的是搭建国际级人才集聚发展的事业平台。更多的建设好如"留交会"、"金交会"等创新型平台,吸引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者、技术、风投创投基金等聚焦广州。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平台运营,实现政府在平台建设的职能从"事务性"向"战略性支持"的转变。政府从"幕前"直接参与,转变为"幕后"宏观指导、协助运营、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

  加快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实现运作主体多元化与运作资本多样化。引导包括孵化器、产业园、科技园、留创园等在内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集聚,将优质的创新创业体系作为广州品牌,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创新创业载体的多点布局,发挥其功能聚合和规模效应,催化产业园间相互呼应的化学作用。为建设中的政务流程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投放资金及时到位,及早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妥善解决。

  完善平台配套建设,通过资源配置和优惠政策引导平台新业态模式的发展,鼓励传统企业向新业态转变,减少产业链各环节的阻力,引进专业企业提供非核心运营服务外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前物色、孵化、培育有潜质的企业,规划平台载体内良性竞争的发展模式。加强平台载体宣传策划,挖掘优势和特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吸引力。

  4.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破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

  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积极借鉴北京、南京、武汉等地的实践,积极探索赋予高校对科技成果转让、对外投资等事项的自主审批权,建立和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处置科技成果的相关制度,充分激发和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价值。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

  建立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制定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实施办法与细则。进一步明确股权与收益分红的基本原则、实施对象、成果类型、定价机制及退出机制等,为实践中处理问题提供政策依据。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科技人员的股权和分红奖励的比例。

  鼓励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科技成果的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其在校际间或科技型企业兼职,从事兼职所获得的收入按有关规定进行分配。改革职称评审与岗位考核方式,将创新型人才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考核的依据,并与论文指标、课题指标等同等对待。

  制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校学生创业支持办法,在政策上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大学生创业营造宽松条件,在学籍管理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全球 500 强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 80%,这将是广州继续走在改革和新经济发展前沿的强大动力。要保障创新发展,政府必须要做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做好市场监管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更大力度打击各类侵权违法行为,保护各行业领域的创新行为,要利用好知识产权法院,推动设立全市统一的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率先破解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权分属不同行政机关的难题。

  推动建立广州知识产权交易所,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公开市场,对创新要素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推动成果转化,抢占新经济制高点。

  5.促进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

  以"政府保底、市场主体"扶持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发展。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参与投资,逐步形成"政府保底、市场主体"的投资方式,鼓励形成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的良好局面。鼓励有市场需求的新业态发展,鼓励服务产品多元化,鼓励企业经营模式创新,鼓励传统企业积极创造新元素。大力发展创新型人才访聘、测评、薪酬管理、人事诊断等新兴业态.

  加大对人才资源服务新业态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有潜质或有价值的新业态企业。除了传统的资金扶持、场地租金优惠、融资贷款优惠等直接扶持方式外,鼓励政府将部门内部的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等业务发包给新业态服务企业,以政府采购新业态产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的发展。

  培育专业外包企业,为起步阶段的新业态企业提供资源配套方案。

  探寻新业态企业的公共需求。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案例,积极组织行业专家进行新业态的交流和探讨,探寻新业态企业及其重点投资项目的公共需求,提前协助企业招商引源,引入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提供运营上的解决方案,保障产品研发阶段和投入市场阶段的无缝连接。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国际化。加强人力资源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开拓国际业务,完善本土行业规范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引进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

  加强本土企业对外商务交流,鼓励本土企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形成战略联盟。

  (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创新型人才是广州新一轮发展的关键力量,抢占城市未来发展制高点,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需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然后,在人才争夺战中,各城市各出奇招,广州只能见招拆招。要想稳固占据人才高地,必须重视氛围营造,让人才意识成为城市烙印。

  1.强化人才理念。

  加大宣传力度和示范引导,大力宣扬科学人才观,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增强忧患意识,看清潜在危机,把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推动我市新一轮大发展的引擎,纠正"在投入方面重物质而轻人才,在开发方面重资源而轻人才,在引资引智方面重招商轻招才"等错误思想,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真真正正确立好"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的大吸引、大培养和大发展。

  2.凸显人才引领。

  大力实施人才引领战略,通过政府强势主导和发动作用以及市、区(县)、园区一整套完整的工作体系,整合全市各类资源服务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引进一批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高新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团队,培养一批一线创新型人才,占领未来城市发展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3.加大人才投入。

  发达国家比较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同时注意物质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见效快,所以人力资本投资相对被忽视。人才投资优先,是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突破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瓶颈。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把招才引智摆在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甚至是引领发展的位置,以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个城市的良好局面。

  4.建设人才公寓。

  高房价导致住房问题已成为引进人才需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无锡新区均已启动了人才公寓的工程建设,分别已建成人才公寓6000 套、3300 套、2600 套,产生了良好的引才效应。广州市需加快建设一批人才公寓,统筹使用各类保障性住房房源,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同时,着重通过租(购)房补贴方式,对创新型人才通过其用人单位划拨资金给予补贴补助,扩大政策覆盖面。

  5.强化目标考核。

  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学习借鉴南京市的做法,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约谈部门和区县主要领导、对各区县有关专项人才工作进行全市排名通报等方式,切实加大对人才工作考核结果的运用。也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价,让考核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四)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指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追踪战略实施行为,及时了解正在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事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它包括,利用新的有用信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提前制定矫正措施;通过战略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分析,进而矫正。

  1.战略控制程序。

  (1)确立标准。

  (2)衡量绩效。

  (3)纠正偏差。

  2.战略控制方式。

  (1)确立标准。

  衡量战略实际效果的尺度,依靠的是标准。根据预期目标,制定出衡量战略进展状况的效益标准。常用的衡量指标是人才质量、人才贡献率、人才满意度等。

  (2)衡量绩效。

  这是衡量人才效益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要搜集数据、处理汇总,测评出战略实施产生的各类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此外,还要制定出具体的战略评价方法和内容,保障其有效性。

  (3)纠正偏差。

  在对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因素,考虑采用合适的矫正措施。

  3.战略控制实施方案。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否采用了最好的人才发展战略,对此的评判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远的。只有在过程中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不切实际或者消极落后的战略,从而降低战略失败的概率。进行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要在战略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进行充分的分析的测评。

  1.实施前:通过资源整合、充分调研、多方沟通,群策群力保障战略制定的质量,以及整体的可操作性。

  2.实施中:对任务进行分解,建立阶段性目标,通过专门部门进行监督、测评和分析,不断完善升级。

  3.实施后:不断总结分析,优胜劣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