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广州创新型人才管理调查与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7 共6159字

  五、广州市创新型人才管理调查与分析

  (一)创新型人才调查。

  1.调查人群特征描述。

  (1)调查人群的职位岗位以经营管理类为主,总体包括企业总体管理类6.8%、经营管理类 77.5%、技术研发类 5.8%、生产技能类 3.4%,以及其他 6.5%.

  (2)调查人群的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年龄以 31-40 岁占比超过 50%.另外,30 岁及以下、41-50 岁分别占比 20.7%、23.2%.51-60 岁占比 4.0%, 60 岁以上占 0.9%.

  (3)调查人群的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比 58.6%,另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专及以下分别占比 1.4%、12.5%和 27.5%.

  (4)调查人群的在穗工作时间以 10 年以上为主,占比 47.8%,另外,7-10年、4-6 年、2-3 年和 1 年以内分别占 21.8%、18.4%、10%和 2%.

  (5)调查人群的国籍户籍以广州户籍为主,占比 61.8%,另有外国籍 1.2%、非广州户籍(中国籍)37%.

  2.组织调查。

  (1)组织的人才引进以全职引进为主,占比 59.3%,柔性引进占比 21.9%,另外短期引进占 7.9%、嫁接式引进占 8.7%,其他占 2.2%.

  (2)组织人才引进模式名列前四位的分别是推荐介绍(占 57.9%)、猎头寻访(占 46.2%)、网络招聘(44.1%)、合作洽谈(35.9%)。可以看出,传统引才模式仍占比过半,但猎头寻访、网络招聘等新途径紧随其后。

  (3)组织人才培养方法最主要是通过具体工作实践(64.6%),学术交流(45.3%)、考证补贴(37.8%)、继续教育(35.8%)、内部培训(35.8%)、委托外训(34.6%)和访问研修(32.1%)也已成为重要方式。

  (4)组织文化(65.3%)、薪酬(60.7%)是留住人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此外,培训机会(53.5%)、优厚福利(49.6%)和发展前景(47.4%)等紧随其后,占据相当比例。

  (5)组织人才流失最重要的原因是薪酬,达 87.8%,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另外发展前景和自身发展差距大(47.7%),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6)组织发展遇到最大难题是人才问题。其中,创新型人才缺乏占 75.4%,最为凸显。此外,资金困难占 57.2%,产品推广困难占 41.8%.而企业竞争力不够(35.8%)、企业管理不够规范(34.8%)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问题。

  (7)组织引才的最主要困难凸显在引才政策问题(80.3%)上,随后是引才渠道不畅(66.4%)、引才负担过高(55.4%)和人才生活困难难保障(52.3%)、广州吸引力下滑(42.0%)。

  (8)组织对政府给予专项补助(68.8%)、提供一站式服务(68.1%)、给予猎头费用补贴(57.5%)等方面期待较大。同时对建设人才公寓(53.4%)、给予税费补贴(49.5%)、成果转化(44.3%)等也普遍期盼。

  (9)组织期待政府在人才开发培养方面多措并举,其中,建设人才开发培训公共平台(88.7%)、政府直接为企业人才开发培训买单(78.0%)、资助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平台(76.1%),所占比例均较高。

  (10)组织希望政府按照人才贡献给予奖励(91.3%),此外,事迹宣传评选(68.1%)等精神层面、提高政治待遇(62.9%)等政治层面也有较高期待。

  3.创新型人才调查。

  (1)企业股权期权激励尚未普遍存在。70.7%的企业没有股权期权类激励计划,只有 13.9%的受调查人才只有企业股权(10.2%)、期权(3.7%)。

  (2)创新劳动大部分能够与收益挂钩。受调查人才中 66.5%比例能够做到创新劳动与收益挂钩。

  (3)创新劳动与收益对接满意度较高。创新劳动与收益对接是满意度达61.3%,其中 83.2%为非常满意。

  (4)在企业对人才的支持方面,人才对企业最主要的期待体现在薪酬待遇上。此外,职业晋升和发展机会占 78.5%,组织开展职业规划等培训站 70.8%,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站 70.7%,而实施股权期权激励占比 46.4%.

  (5)企业创新型人才期待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其中,最期待政府税费和奖励等的支持(82.3%),另外,也期待对重点产业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进行安家费补助、薪酬补贴(72.6%)、提供一系列生活便利(69.9%)、项目经费支持(67.4%)。

  (6)创新型人才对工资待遇(96.8%)和发展机会(81.7%)要求最高。对子女随迁与就学就业(52.2%)、住房待遇(50.9%)、社会保障(50.8%)、企业人文关怀(49.4%)也普遍关注。

  (7)企业融资的最主要途径是向银行贷款,其中向国有四大银行贷款(54%)略高于向其他商业银行贷款(50.1%)。此外,信用担保(13.6%)、融资(12.5%)、借款(13.6%)等比例较低。

  (8)在初创阶段,人才最希望获得债券融资、补贴资助(71%)和事前项目资助(72.2%)。事后资助(40.8%)和事前资助(72.2%)所受期待差异较大。

  (9)创新型人才更倾向通过建立或参加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和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项目合作(82.6%),此外,接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到本企业开展创新工作(72.3%)。

  (10)打造服务型政府,是企业和人才的期待所在,其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占比 69.9%,简化人才办事手续,给人才创新创业松绑减负占比54.2%.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49.6%)、构建良好人才发展平台(42.6%)、建立公正选人用人制度(42.6%)尾随其后。

  (11)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是广州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人才认为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72.8%)是目前人才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培养机制(60.5%)、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56.5%)也亟待完善。

  4.广州环境调查。

  不论是企业还是创新型人才,都更加务实,对经济(67%)、社会(59.1%)、企业环境(65.3%)和发展机会(72.6%)有较高期望。而对市场环境(55.4%)人文环境(50.4%)生活环境(53.4%)、自然环境(53.4%)、政策环境(45.8%)的影响程度较弱,值得注意的是,人才政策环境最弱。

  (二)创新型人才现状。

  1.人才总量和结构。

  近年来,广州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逐步优化。总体情况(截至 2014年底)。

  2.创新型人才。

  通过从海内外大力引进和自主发掘培养等途径,目前广州市已吸引集聚了一批素质优良、学术造诣较高、科研成果突出的各领域创新型人才。

  3. 人才创新创业。

  2013 年全年受理专利申请 39751 件,其中发明专利 12156 件;自 2003 年以来,广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 26%;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 10 年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甲。在穗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科技企业超过 1700 家。广州开发区、天河科技园、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南沙新区被认定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成为支撑人才创新创业重要平台。

  4.人才开发投入。

  由市本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高层次人才扶持资金",从 2010 年起投入 2亿/年,对重点培养和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专项资助,提供科研条件和居住、生活等便利。"十二五"期间,市财政安排战略性主导产业支持资金 200 亿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等,对平台、项目和人才等进行扶持。设立"留学人员专项资金"和"留学人员科技创业资金",用于留学人员在穗安家补助及对其科技创业项目启动扶持。

  5.人才政策现状。

  近年来,围绕吸引支持人才来穗创新创业,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发展环境,广州市先后出来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0 年 7 月,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穗字〔2010〕11 号)及 10 个配套实施办法,着力构建高层次人才集聚体系;2012 年 9 月以来,出台《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穗字〔2012〕20 号)及若干个配套文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组织实施多个人才项目。

  6.主要做法。

  (1)科学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①完善人才规划体系。出台《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成全市六支人才队伍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各区、市属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启动人才强区、强校、强院等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了全市人才规划体系。②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制定了《广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和工作的办法》、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及 10 个配套实施办法、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扎实推进重大人才工程。

  推动更多广州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珠江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全面推进市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实施"百人计划"、"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博士后培养工程、"121"人才梯队工程等人才项目。"百人计划"累计三批引进领军人才 78 名,资助金额 2.56 亿元,经过三年努力,依托该计划已吸引培养了中央"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36 名,近 50%人选进入了人才"国家队";通过激活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经济效益持续快速增长,并已产生(新三板)上市企业 1 家。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 266 人;"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 101 人。全国首个地方性公派留学项目"菁英计划"选拔资助 136 名优秀青年学子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3)提升服务人才水平。

  建立领导日常定点联系专家制度,落实好专家休假、体检待遇和院士探访制度等,落实好人才创业资助、住房补贴、安家费核发和购房、购车指标申请等待遇。开辟"广州博士后"网络频道,成立"广州博士后联谊会"和"广州地区两院院士联谊会",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目前广州地区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咨询、人选推荐、经费申报、体检登记均可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构建留学人员"一站式"服务体系,提供资格认定、学历认证、专项资金申请和拨付、代办工商手续等 12 大类 25 项的服务。组织高端人才服务机构赴企业开展人才供需对接活动,一对一地为企业引进人才服务。举办了首届穗企赴港揽才招聘会,开穗企赴港招聘的先河。

  (三)创新型人才管理存在问题。

  1.创新型领军人才总量偏少。

  特别是缺乏在全国教育、科技、产业领域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广州地区有两院院士 77 人(北京 1021 人、上海 210 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129 人(北京 815 人,上海 322 人),领军人才总量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数量低于南京(172 人)、苏州(140 人)。

  2.创新型人才结构不合理。

  ①缺乏产业一线人才。大多集聚在高校、科研院所、教育医疗事业单位之中,真正在产业领域、生产一线进行创新创业的不多。如广州市 70%的院士在中大、华工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内,"千人计划"专家中的创业的创新型人才仅不到 30%;而深圳 90%以上的创新成果都在企业产生。②缺乏金融人才。2013 年末北京、上海分别拥有法人金融机构 300 家,广州则仅有 32 家,在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高级专业人才数量上自然差距明显。③缺乏科技企业家人才。广州目前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样能够将科技、产业、资本有效融合,推动产业领域重大创新的,重量级的科技企业家尚未产生。

  3.创新型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

  人才构成中,外籍专家占比低,引进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且多属华裔、广州籍;此外,落户广州的国际组织少,国际组织在华总部主要设在北京、上海。

  (四)创新型人才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与其他城市对比,广州市创新型人才发展较弱主要有 3 方面原因:

  1.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创新不足。

  从国家到地方,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造成了项目重复、平台同质和资金分散等问题。而在广州,政策在事前的成本收益分析不足,事后的评估评价不够。

  在人才投入上,对人才的激励以财政投入为主,缺乏从根本上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政策。虽然广州市科教人才众多、科教资源丰富,但在推动科教人才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这方面,内地城市反而领先一步,纷纷出台政策为科技人员创业、推动成果转化松绑,如南京科技十条、(北)京校十条、武汉创业黄金十条等等,允许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兼职、离岗创业,大幅提高科研人员在成果收益分配中的比例等等。

  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成果与创新能力不匹配,23 家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重点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量仅相当深圳 19 家重点企业的 21%.高新技术企业1600 多家,约为北京的 1/4、上海的 1/3、不足深圳的 2/3.集中了全省 60%的高校、77%的科技研发机构、10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全省 20%;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看,广州分别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的 1/5、1/3 和1/4.

  对创新保护环境不够好。专利侵权门槛低,维权成本高,尤其是近年来专利申请量迅猛增长,抄袭、模仿等非正常申请的不良环境加剧。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宽容不足。

  2.撬动市场和社会力量不足。

  广州目前对人才工作的推进,还是以"政府主导"、"政策驱动"为主,对部门行政力量依赖过重,社会和市场缺位问题较为突出,还没有真正从制度设计上明确"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上海、天津、苏州等城市则提出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并出台政策鼓励使用猎头等,激活和撬动社会力量,面向全球引进创新型人才。例如广州市孵化器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全市 66 个孵化器中,大部分是综合型,专业型的孵化器只占 1/4,13 个国家级只有 1 个是专业型孵化器,且综合能力较弱。

  此外,也受广州本土的因素影响:①由传统的产业结构所决定。历史上,广州以商贸业为主导产业,改革开放后,也以来料加工、轻工业为发展重点,缺乏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需求。②企业的星星化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广州企业数量多,但月亮少、星星多,世界 500 强企业、跨国公司总部企业、民营 500 强企业均少于北京、上海等地区,而像深圳的腾讯、华为、中兴等代表性创新龙头企业也很少,导致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平台和载体相对缺乏,无法集聚创新型人才。③未有效发挥好现有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广州集聚了华南地区最多的教育资源和高校、科研机构,也集中了最大的科教人才资源,但由于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的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这类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市场推动生产力上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科技资源在广州,但许多创新活动不在广州;创新成果出在广州,但许多成果转化及应用不在广州.

  3.人才投入不足。

  2013 年,广州市本级科学技术总支出 24.3 亿元,不足北京(179.2 亿元)的 1/5,上海(131.5 亿元)的 1/4,深圳(120.5 亿元)的 1/4.从相对水平来看,上海、北京、上海、深圳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 2.1%、10%、8.3%和 12.8%.

  人才投入缺乏制度保障,对比苏州、珠海等地明确规定人才资本投入占 GDP比重要求,广州在人才投入方面还缺乏制度保障。在具体投入的绝对数量上也有较大差距,深圳、苏州、南京等城市制定"孔雀计划"、"姑苏人才计划"、"紫金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每年分别投入 5-8 亿元。在引才支持力度上,深圳"孔雀计划"对引进的团队最高给予 8000 万专项资助,杭州最高给予 1 亿元。自 2010年起,广州市每年安排 2 亿元额度用于高层次人才专项扶持资金,实际资金使用情况呈逐年较快增长态势(2011 年实际使用资金 0.8 亿、2012 年 1.37 亿元、2013年 0.97 亿元、2014 年达 2.07 亿元);目前,2 亿元的额度在国内已不具很强竞争力。

  虽然安排≥1 亿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但是主要用于孵化器建设服务及孵化器成果奖励,而用于作为创新主体的孵化企业,尤其是前期孵化的资金很少。特别是专利产业化扶持资金严重不足。全市的产业化扶持资金只有 300万元/年,制定的专利质押融资政策(贷款贴息和专利评估补贴)由于缺乏资金难以为继。全市近 500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 1/6 开展 R&D(research and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活动。创新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 年广州 R&D占 GDP 比重为 1.94%,低于全国的 2.08%、广东省 2.25%、深圳 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