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铜川市林业建设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铜川林业生态环境经过多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按照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和促进农牧业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3.3.1 水资源短缺
过渡性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地质地貌造成了铜川市的水资源极其短缺,供需矛盾突出.2008 年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 276.0m3,远低于人均 100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也远低于陕西省 1340.0m3和全国的 2200.0m3平均水平,既制约着生产力布局和人口空间分布,也带来诸多生态问题.
(1)水资源总量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铜川市水资源总量为 2.295 亿 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276m3,亩均 218.3m3,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利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北洛河区系典型的农业区,水资源量为 0.886 亿 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 38.6%,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50m3,而工农业较发达的石川河区,分布有 80.2%的人口、62%的耕地,水资源量仅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 61.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 210.0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过高铜川市地表水资源和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分别达到 33.0%和64.0%,尤其在城市和工业相对集中的石川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更高,分别达到 50.0%和 72.2%,今后开发潜力不大.北洛河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开发利用难度大(常振荣,2009).
(3)水环境质量欠佳地表水大部分属重碳酸盐型水,平均硬度 8.4~16.8 德国度,水质较好,但漆水河、沮河局部地区受到煤炭、化肥、生活污水的污染;浅层地下水绝大部分为重碳酸盐型低矿化度水,无色、无臭、水质良好,宜于饮用和工农业用水.
3.3.2 水土流失局部地区依然严重
铜川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之一,耀州区、宜君县系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县.境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除西北部土石山区因植被较好和南部川原区地势平缓,水土流失较轻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 3386.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 87.2%,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 3809t/km2·a,全市平均侵蚀模数亦达 1484t/km2·a.剧烈的水土流失使得地区生态平衡失调,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不仅严重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本地区生态、国土安全构成威胁.近年来全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已从单纯治理转变为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土壤侵蚀现象明显减弱,水土流失在局部地区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全市的水土流失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3.3.3 地质灾害较重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梅付春,2011;李永红,2011).铜川市是我省地质灾害严重的市之一,区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原山丘交错,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特别是长期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采,致使局部地质环境不断恶化,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增多,据统计,自 1980 年以来,全市发生中型以上地质灾害 100 余起,因灾死亡 240 人、毁房2185 间、冲毁桥梁 96 座、涵洞 45 个、公路 571 km,直接经济损失近 1 亿元.铜川市目前因煤开采而引发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现象比较严重,采空塌陷区面积占铜川市总面积的 5.9%以上,过度的矿产开发,直接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图 3-6).
在煤炭开发中,形成采空区面积已高达 154.0km2,产生沉陷区面积约 231.0km2,在铜川市境内,滑坡、崩塌、地裂、沉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现已查明的因矿山开采引发的采空、沉陷、滑塌等地质灾害点多达 324 处,威胁 10 多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3.4 局部大气环境质量较差
局部地区存在 SO2超标情况,制约着全市产业发展选择,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压力较大.
二氧化硫(SO2)2009 年市区 SO2日平均值浓度范围是 0.001-0.250mg/m3,年平均值为 0.038mg/m3.其中:王益区 SO2年平均值为 0.041mg/m3,新区 SO2年平均值为 0.035mg/m3,日平均值超标率分别为 0.3%、1.1%.
二氧化氮(NO2)2009 年市区 NO2日平均值浓度范围是 0.001-0.118mg/m3,年平均值为 0.032mg/m3.其中:王益区 NO2年平均值为 0.034mg/m3,新区 NO2年平均值为 0.030mg/m3,日平均值均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PM10)2009 年市区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值浓度范围 0.006-0.341mg/m3,年平均值 0.077mg/m3.其中:王益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 0.080mg/m3,新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75mg/m3,日平均值超标率分别为 8.4%、10.9%.
3.3.5 农业面源污染逐步显现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地区水环境及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因子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陆地生态系统污染的主要原因(常振荣,2009;马世骏,1982;王梅峒,1992).铜川市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十分广泛, 涉及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整个过程, 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禽畜粪便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等污染类型.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渭河流域铜川段的重要污染之一.漆水河、沮河局部地区受到煤炭、化肥、生活污水的污染,其中以化学肥料的污染最难于监测和防控.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不仅会对铜川市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农村人居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将对今后铜川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3.3.6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铜川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分质量较差,2009 年铜川市有林地面积 12.7 万 hm2,灌木林面积 0.24 万 hm2(特灌林 3.613 hm2,一般灌木林 55.038 万 hm2),森林覆盖率为44.84%,林木活立木总蓄积 510.0 万 m3,林分较好的森林主要集中分布于铜川市西部及西北部的宜君、耀州区的部分地区,全市森林植被分布不均且整体质量较差,森林植被难以很好地发挥庇护山川、防御侵蚀、削减自然灾害的防护功能,铜川市区域生态系统仍很脆弱,容易遭受破坏.
3.3.7 森林生态保障体系不健全
经过"十二五"的较快发展,铜川市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有了大幅改观和提升,城镇绿化率明显提高,但是,与铜川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目前主要存在城镇绿化水平较低、城市中心区人均绿地少、森林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低下等现象.由于绿化规模小及森林生态功能较差等问题,铜川市森林生态体系发挥城市"绿肺 "、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