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旅游活动的开展催生了旅游景观的建造,基于对旅游体验的追求和游客差异化的需求是旅游景观设计发展的原动力。近几年来旅游业在全国各地都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地方经济收益中占据比例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已经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线。群众旺盛的需求和地方政府大力的支持,使得旅游活动正向着逐步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旅游景观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增长也体现在对范围上的重新定义,新的形势使得原本隶属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如交通、接待、休憩、购物等都被划入了旅游景观的范畴中,旅游景观的设计和规划也成为了集合美学、植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共生的集合体。
同时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地区竞争的加剧,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也在慢慢发生着转变,由过去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地选择,这就要求旅游景观在设计和建造上不仅需要满足游客普遍性的需求还要兼顾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如自驾生态旅游、人文体验、野外探险、休闲度假等。基于游客感受及增强旅游地竞争力的需求,使得构建多层次的旅游体验环境,打造鲜明地区特色也成为旅游景观担负的新的使命。
1.1.2 学科背景
旅游景观是景观的一种,也是一个新兴的景观研究方向,它比传统意义上的景观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所面对的环境也更为复杂和多样。同时在旅游景观的研究中还需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进行借鉴。所幸的是在学术气氛活跃的当代,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们都关注到了这个处于几大学科交汇当中的,新兴的研究领域,他们也都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积极的对旅游景观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通过相关的著作、论文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旅游景观的含义、探索和总结旅游景观发展的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景观美学的设计师们也对旅游景观的设计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对国内外传统园林造园理念及成景体系继承和发扬基础上,结合现代景观理论与材料形式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旅游景观作品,这些作品为我们研究旅游景观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范本,对研究旅游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提升策略上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1.1.3 现实背景
汉中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但在当前经济背景和社会形态语境中,又是一个新生的城市。在旅游发展热潮的新形势下,汉中旅游景观的发展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特色雷同、形式单一、体系滞后等问题。同时由于各种新的设计理念的融入和新型材料的出现,也为汉中旅游景观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发挥的空间。
传统旅游景观被动接受的状态明显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多样化选择的需求,而传统的旅游景观形式也需要接受当下旅游文化的考验。同样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碰撞中,研究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将传统文化魅力更加有效的传达和发扬,寻求表现方式与旅游景观本体之间的完美融合,探索旅游景观与景区、游客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是迫切且务实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通过对汉中旅游景观现状的分析,结合汉中在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生态资源及受众角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从景观的设计角度总结汉中石门水利风景区旅游景观当前的经验和不足,在理论层面寻找解决的办法。探索适应汉中自身特点的旅游景观设计线路,同时为今后选择合适的景观设计方案、改善和提升汉中整体旅游景观设计与建造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对旅游景观设计的研究实际上涵盖了多个学科的不同领域,无论是建筑学、园林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都无法单独的达成旅游景观所需要的目的。对于旅游行为的主要参与对象-------游客而言,旅游景观是游客获得良好感官体验的直接源泉,更是旅游活动赖以进行的客观基础。综合汉中市及国内外对旅游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尝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剖析,就有可能发现在旅游景观设计构思和营造上新的突破口。
旅游景观设计的提升对树立汉中独特的旅游形象、保持汉中景区完整的自然及历史风貌、汉中生态资源及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促进汉中旅游产业积极健康的发展,更好的塑造汉中整体环境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汉中石门水利风景区旅游景观设施。由于石门风景区是一个多种旅游资源的集合体,且笔者曾经参与了部分石门风景区旅游景观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对景区周边的环境及现状形成原因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因此选取这里的旅游景观设施作为主要的实例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石门风景区范围内,由人类意识形态改造或修建的具有一定物质形态,能够直接与游客进行交互影响的设施。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层次发生了转变,人们精神世界的构建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使得当前对景观设计的思考呈现了空前的活跃,在这一背景之下,学者们也关注到了旅游景观设计提升的迫切愿望,他们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在景观设计理论的研究上,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尝试和突破。陈六汀(2012)认为,从人类与自然界水环境关系的角度结合大量图片和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为我们构建了滨水景观在设计理论上的基本构架,同时也提出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合理利用人的趋水性对景观的水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这为旅游景观中的滨水景观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论,将滨水景观的设计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段渊古(2004)在《园林小品与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着重阐述了充分利用园林小品的作用提升园林景观中的层次和形式感,通过对园林小品设置和设计突出景观的整体特色;他的研究从旅游景观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景观小品对于整体旅游景观主题的突出和提炼产生的巨大作用,为提升旅游景观整体主题和文化氛围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相西如等(2011)提出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色,通过协调建筑风貌、优化用地结构等手段营造景区气氛,实现古镇型景区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结论,在旅游景观设计中为古镇型旅游景观的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间接的为更进一步研究细化的旅游结构类型提供了依据。王深法(2011)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进行了解释和验证,并以风水理论的角度对人居环境进行选择和改造,使其更加适宜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它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旅游景观设计中对于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开拓了新的空间。
国外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在景观设计研究中,基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也都具有自己对城市旅游景观的独特设计理念。巴西著名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思就对本土化的材料和形式情有独钟,并将其贯彻于自己的景观作品之中,他善于运用本土材料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设计作品。在巴西利亚的外交部大楼外部景观的设计中,他使用了大面积平静的水面搭配了形状各异如同小岛般的花池,根据不同的植物观赏角度及特性对花池进行高低错落的排组合。在建筑的首层,采用自由曲线的花坛、弯曲的马赛克园路,形成了形式、材料和乡土植物的统一与契合(张晋石 2004);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则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极简主义解释为:物即其本身。在他一贯秉承的设计原则中,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的是功能的需求。在他的设计作品中贯穿着人的活动,在提供了必须的实用功能设施的基础上又能够激发人们的本能去探索虚幻的精神世界(简·布朗·吉勒特 2006)。他的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些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对地方特色的融合及功能性与美学结合的范例,为我们研究旅游景观的提升策略,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具体作品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综合以上现状,无论国内对于景观设计提升策略的研究还是国外优秀的景观作品,虽然出发的角度和采用的理念有所不同,但都力图营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集合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于一体的景观空间。学者们在景观设计中所提出的观点,实际上也是旅游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去关注和重视的内容,都会对旅游景观的最终效果产生着积极正面的影响。这些理论与实例体现了设计师对于景观设计积极负责的态度,通过对他们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和运用,也能够大幅度的提升今后景观建造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日后对于景观设计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有力的理论支持。随着更多的景观项目的开展,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必将更加的趋于多元化和针对性。
1.5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旅游景观设计方面的书籍及优秀的论文,了解现阶段旅游景观设计的现状,为课题的深入奠定理论基础。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市场的走访,结合实际工作当中的项目资料,了解当下较为常用的材质及用户需求,增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实地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有选择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的走访和调查,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以照片的形式留存,获取不同立场的观点就,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课题论证提供证据支撑。
系统分析法: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及资料进行分析和比对,探索能够兼顾多方面的方案。
1.6 小结
本章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整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该领域下取得的成果和现状进行了叙述。也可以说绪论部分实际上阐述了本篇论文的创作意图。同时梳理了笔者进行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思维的逻辑关系。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从更具体的方面对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