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石门风景区旅游景观现状及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6 共73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
【第2部分】汉中旅游景观的设计与提升绪论
【第3部分】城市旅游景观的相关概念研究
【第4部分】景区旅游景观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第5部分】 石门风景区旅游景观现状及分析
【第6部分】石门风景区旅游景观品质提升策略及方式
【第7部分】旅游风景区景观质量的提升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石门风景区旅游景观现状及分析。

  4.1 旅游资源概述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境内水系发达,汉江、嘉陵江横贯全境。地处北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汉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构造,使得这里的土壤及气候非常适宜植物生长,因此汉中境内不仅植物资源丰富而且还有很多珍惜的树种在这里生根。保护完备的生态系统及怡人的气候,也使这里成为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造就了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石门水利风景区位于汉中盆地中央,整个景区地理落差百余米,上游褒谷口山势险峻,怪石嶙峋植被茂密。其库区碧波荡漾与周边秀丽的山川融为一体。库区以东的黄花河森林公园溪流飞瀑与上山的步道相伴,蜿蜒曲折。

  汉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石门水库风景区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追溯到夏朝时期, “烽火戏诸侯”中褒姒的故乡便是古代这里的褒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也是以这里为故事的起点,现石门水库风景区内还留存有当时烧毁的栈道的遗迹。石门水利风景区还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栈道、石门隧道、以及在书法界享有极高地位的“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都位于此。相传其中“衮雪”二字出自三国时期曹操之手,这是曹操留存于世的唯一手迹。石门风景区内还有汉中最大的道教道观,相传为萧何所建,又名萧何庙,于 2006 年修复重建。石门隧道式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火烧水激的特殊方式开凿了这一伟大的工程。这些故事和遗迹不仅对研究历史具有极大的价值,所遗留的人文景观对后世进行旅游规划也提供了绝好的素材。

  汉中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甘肃、四川的交接处,自古以来都是由陕入川的门户。古代商贸著名的茶马古道其中的一条支线便是汉中的褒斜道。石门水利风景区位于汉中以北,由汉中市区至石门水利风景区仅需 20 分钟车程。国道 316 线沿水库库区修建而成,是汉中直达宝鸡的唯一公路,也是修建高速公路以前来往西安的必经之路。景区以南 15 公里是十天高速褒城出口,以北的宝汉高速公路也在修建中。

  建成后,石门水利风景区将位于三条大的交通主干道的中心,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4.2 石门景区旅游景观现状

  汉中石门水利风景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里以石门水库水景为依托,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汉中民俗、宗教祭拜、水利工程景观于一体。整体景区以石门水库大坝分为两部分,大坝以南以景区接待设施、仿古街步行街、古代历史人物事件的浮雕、汉中民俗壁画、山河观、革命题材泥塑及雕像群为主要景观单元,大坝以北以大坝坝体、古代栈道遗迹、古石门隧道遗迹、水库栈道、黄花河森林公园为主要景观单元。石门水库大坝建于 1969 年,石门水库坝高 88 米,顶长 260 米。整个大坝坐落褒谷口,将大汉溪拦腰截断。大坝两侧风景秀丽,山势险峻,怪石峥嵘,翠峰耸立,清代文人王晚香在这里概括出“石门二十四景”.大坝一侧是波光粼粼的石门水库,游人可以通过新建的石门栈道长廊浏览库区绿水青山的美景而另一侧则是垂直落差 80 余米的坝体,两侧湖光山色的秀丽与大坝现代工业气息的雄伟厚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石门隧道与古石门栈道遗迹都是古代褒斜道的一部分,褒斜栈道从今眉县南越秦岭,经太白,沿褒河,过石门,达于汉中,史称栈道五百里,《史记》中记载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褒斜道是我国古代横跨秦岭,连接关中、巴蜀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又叫阁道。全长 250 公里,是一条很古的通道。褒斜道是兵家行军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物产,通过栈道运抵关中。褒斜道地处秦岭深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流湍急,树密草深,开凿极为困难。始建褒道时,火药尚未发明,人们只好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其中石门隧道还是世界上人工开凿最早的隧道。隧道内径约 2米,隧道内壁平整,火烧水激的痕迹依稀可见,置身于幽暗的洞中,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毅力所折服。石门栈道由于古代战火焚烧和 2000 多年来历史的侵蚀已经不复存在了,其遗迹位于石门水库水淹区,在枯水期露于水面之上,仅剩绝壁上的一排固定圆木的规则的孔洞,向我们诉说着当年金戈铁马的繁华。

  石门景区整体建筑风格为仿汉式建筑,其中最高的建筑为汉王楼及景区内道观,采用歇山式屋顶。景区内共有雕塑三十余座,浮雕及壁画近 4000 平米,历史及革命题材泥塑橱窗 300 余组,内容由古代人物、历史事件、当代伟人、当地民俗构成。其中汉武帝及汉高祖等人群雕为高约 10 余米的花岗岩巨型雕塑,褒姒及古代四美人为汉白玉雕像,曹操、毛泽东、邓小平等现代人物雕像为玻璃钢材质。整个景区雕塑与泥塑橱窗以褒河西岸道路两侧相对而列,基本上以时间轴为排列主线。主要道路依汉溪走势依山而建,道路一侧山体的护墙上山泉汩汩流淌,青苔丛生。另一侧则是现代商业气息的仿古建筑街道。

  石门风景区主园区植被种类相对单一,基本以自然原生植被为主。后期对景区进行的景观改造基本以硬质景观为主。从整个景区来看,石门水库为我们展现了秀美的自然山水与雄伟的重型现代工程所形成的视觉上和心理感受上的巨大反差。这种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静谧与喧嚣的元素在同一景观中纠缠与碰撞,也是石门风景区所独有的景观特色。但是在个体单元景观的设置中,整个景区对本身特色的意识和挖掘却并不明显,将各个时代不同元素生硬的拼凑在一个区域中,以牵强的人为的理由作为整个景观的主线,取得的效果作用于观赏者,呈现出的是杂乱和粗浅。

  4.3 石门旅游景区景观现状分析

  4.3.1 与汉中整体旅游景观异同:

  石门风景区旅游景观与汉中地区其他旅游景观在很多地方都具有共同之处,这是由于汉中整体的旅游资源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旅游资源决定旅游景观的属性。同时一个地区旅游景观的发展还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们普遍审美价值观、交通状况、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旅游资源的种类上,石门水利风景区与汉中其他旅游景观都是以两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展现自然风光,注重生态休闲的景观设计模式。在旅游景观的设计手法上都是融合了古代园林的设计思路,将现代景观与历史景观、生态风光相结合。在思想上都崇尚自然的状态,将现代旅游景观在形式与内容上模仿借鉴传统园林和建筑的模式。而在材料的运用中,普遍采用砂石、木材及水泥、玻璃等常用且廉价的现代景观材料。

  由于石门水利风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组合形式,也使其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旅游景观设施的独特表象。首先通常某一景区以某一种特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其旅游景观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是石门风景区由于景区范围以内可供发掘的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因此景区的旅游景观呈现了多元分化的格局,在景区中有对原有遗址或历史建筑的重现和修复如褒斜栈道和石门隧道遗址;有对自然景观进行的改造,如水库栈道及情人索桥;也有以生态田园为基础以农业生态观光度假为目标的景观设施,如沿河的农家乐及休闲场所等。其次旅游景观的设计和建造往往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平整连续的土地作为基面展开,而石门水利风景区所处的环境多为河堤、山地、水坝等狭长且不连续的断面。最后在整体旅游景观的设计理念上,以历史遗迹为中心进行开发的的旅游景观在空间和布局上讲求严谨的规格,而新型的旅游景观在空间上需要自由灵活的布局;以人文山水为主题的旅游景观设施注重景观整体的私密性,其结构也相对的封闭;以现代工业为主的旅游景观则需要更为开放的态度,满足了人们对于体验的渴望。这种基于旅游资源类型差异而产生的设计理念上的分歧,多重的设计需求在同一景区中的碰撞和矛盾也是石门景区异于汉中其他旅游景观的重要的一点。

  如同整个中国的园林景观体系与国外其他园林体系进行比较而言,具有其特殊性同时在各个类型之间又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概括为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韵”(周维权 2011)这四个方面。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仅被作用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一个地方景观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基于景观或者旅游景观的作用是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这一属性,文化背景同时也是景观设计的基础,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水平,同时也体现了某一特定区域人们的精神和生活的状态,是展现一个地区精神风貌的最直观形式。历史遗迹与自然风貌相结合是汉中旅游景观共同的特色所在。这一类型的旅游景观设施在服务游客的同时,对原有历史遗迹和自然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和研究的作用。这种结合随着岁月的冲刷,其历史的元素会逐渐的抽象化,而现代景观的审美情趣和材质感也会越来越突出,这应该也是中国旅游景观发展的趋势。

  4.3.2 石门风景区旅游景观的不足

  通过对汉中石门景区旅游景观的大概描述,我们可以对其具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和判断。实际在石门景区的旅游景观中,有很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发扬和借鉴的元素,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来探讨这些旅游景观呈现出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对历史文化缺乏深入的挖掘。汉中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几乎所有的旅游景观都以突出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但是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的表现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元素的借用和典型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表述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对本地区历史的追溯和挖掘中,除了在史书中寻找跟当地有关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表述外,还需要把握旅游者对这些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具有针对性的对历史题材进行加工。如景区内设置的山河观,相传为萧何所建,但是萧何建立此庙的初衷,道观的历史沿袭等在山河观内均无具体的描述,而在建造风格和形式上,基本照搬了勉县武侯祠的建筑格局,使人在感官上容易将两者的形象混淆,而山河观由于是后期重建而成,游客在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的作用下,往往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低劣的复制品,而无法感知其应有的历史人文底蕴。

  (2)地域性不突出。旅游景观的地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整个区域的旅游景观设计中,对处于同一地区的不同位置来说,个体地域性的差别依然是旅游景观设计应该关注的。游客对于旅游景观特性的需求与其地域性特征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地域性特征的旅游景观也失去了作为旅游特定环境下存在的意义。汉中的旅游景观设计和建造除了对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传承,还需要对地域化特征进行更加清晰和强烈的强调。运用各种形式来强化地域特征,包括材料种类的选择和运用,植物种类及种植形式的要求等。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地形、气候、区域环境及人文风土等因素,使游客体验到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风貌才是旅游景观应该呈现的状态。在这方面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区为我们做出了正面的典范,但是在石门风景区部分景观的建造中,盲目的贪大求全,将与整个汉中地区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分巨细的一一进行了描述,在壁画中添加了镇巴民俗,中国传统七十二肖,黄忠刀劈夏侯渊等内容,设置了诸葛亮、汉武帝、张骞、蔡伦等人的雕像。

  这种对一个大范围地区总结式的景观设置模式,反而会冲淡了整个景区对地方文化的表现色,使游览者产生一种不知身处何处的尴尬局面。

  (3)对景区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个体单元的旅游景观不仅需要向游客传达本身的特色,同时在大的景区的概念下,所有的旅游景观还应该有清晰的从属关系,藉由每个个体旅游景观传达出的信息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景区的主题思想才是完整的多层次的体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景区规划伊始就对景区主题和每个个体景观的价值定位进行分配,并通过个体单元旅游景观的位置、体量、形式向游客进行传达。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旅游景观体系,将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排列和组合,也是完善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而这种规律必须要与人类对事物的感知顺序和习惯相吻合,旅游景观的作用不仅仅是传达美学信息,同样还需要符合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石门风景区在景区规划初期的定位上比较模糊,面对自身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取舍,在有限的范围内针对所有的资源类型都设置了相应的旅游景观,使包括三国文化、美女文化、民俗文化、近现代革命文化等在景区中鱼龙混杂,缺乏景区主题和主线。在时间轴的设定上从汉代跳跃至夏商周,又在中间掺杂了历史革命题材,甚至现代风格的雕塑作品也混杂其中,使得观景体验始终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下,无法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各自为阵的旅游景观,会对整个景区的主题产生模糊并对景区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

  (4)缺乏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精神不仅仅是景观设计中所必须遵照的守则,所有与人产生互动交流的设施,都应该以此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作为旅游景观设施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旅游景观中的步道、座椅、指示标志、光源照明等在旅游活动进行中无不与人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不仅是对游客旅游体验的干扰,同样也是旅游景观成熟程度的标杆。在这一点上汉中几乎所有的旅游景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问题,最突出的就表现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在整个石门景区旅游景观设施中,鲜有无障碍通道设施的设置,在卫生间、接待中心、休憩区域的设置上也不够人性化。

  (5)旅游景观内涵及外在美学的缺失。外在美学与内涵看似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概念,一个在表象一个在内在。但是对于旅游景观而言,这两者却是统一的。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中就有对于意境的营造。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往往是由外而内进行的。

  无法体会到景观外在的美感,内在的精神气质和追求就无从谈起。仅凭借对美丽事物的堆砌无法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往往简单的实物却会引发人们对于美好的遐想。这其中的根源在于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在石门景区旅游景观中突出的表现在于景观缺乏设计感。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很多旅游景观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设计的过程,仅凭借出资者的主观意愿进行建造。而另一方面在观赏性旅游景观的建造过程中,缺乏在美学上的必要的监督,使得部分雕塑及壁画的形象呈现了媚俗的倾向,严重影响了整体景观的品质和品味。

  4.3.3 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分析

  每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根源,在石门景区旅游景观设计和建造中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既有设计师的主观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客观因素的制约。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部分设计师对于传统园林造园文化的研究和现代景观建造的材料及设计理念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领域中,对于传统园林精神的领悟和经验的借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譬如在传统园林造园理论中的风水学理论,对于现代旅游景观的设计就具有相当的理论指导意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风水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吸取融汇了古今中外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程朝霞 2006)这种理论体系是前人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所涵盖的范围也更加全面。通过对类似传统园林造园理论的研究,更加有利于旅游景观氛围的营造和主题的突出。

  对于旅游景观材料的运用和新的设计理念的融入,也是考察一个设计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自然界提供的的材料是景观设计的主要载体,任何设计的形式和表象都需要通过材料进行传达,因此材料与人的交互作用,是景观作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甘立娅 2007)对材料的研究对于提升旅游景观素质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不仅需要对景观的外貌进行设计同时对于景观的建造也要根据设计思路和主题提出意见,同样对于旅游景观而言材料外在的表现形式和质感也会直接影响整个景观的气质和主题。对于旅游景观设计师而言,所掌握的对于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信息,实际上就是进行景观设计工作的素材库,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素材,才能从容的应对景观不同的需求。旅游景观所面向的对象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此也会将当地的审美习惯代入对本地旅游景观的评判中来。面对越来越苛刻的游客,作为旅游景观的设计者就必须对当下流行的设计理念和潮流具备必要的敏锐度,同时一个新的设计概念的产生,必然有其独特的根源和需求。怀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和审慎的眼光对新的理念进行研究,对设计师个人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无论对于旅游景区整体的规划还是旅游景观个体单元的设置,设计师个人能力在这其中无疑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设计师需要的不仅是对于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研究,同时基于旅游景观特殊的受众特点,还需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同时通过长期不断的经验的积累,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成功的旅游景观作品。

  形成石门景区旅游景观不足的外部客观原因,总结起来,主要体现为地区经济的制约、景观后期管理维护的懈怠和行政决策的干预。汉中地处秦巴山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对外界相对闭塞的状态,经济的发展普遍比较缓慢。经济发展的滞后造成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例如交通系统的不完善和人们对于生态及历史遗迹保护意识缺失。通过近年交通状况和网络技术的发达,汉中的经济逐步与全国其他地区接轨,但随之而来新的问题是对经济利益的迫切需求,使得部分生态及历史资源受到了过度的开发,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同样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在旅游景观的开发和建造中,只注重对当下热门旅游景观利益的攫取,而忽视了对于在其他方面具有较大价值景观的维护和保养。一方面是对热门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另一方面则是对暂时无法创造经济利益的景观的淡漠,这两种做法都是加剧了对旅游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另外在旅游景观设计过程中,行政决策者由于个人的好恶对设计方案进行的干涉,也是石门旅游景观呈现目前现状的客观原因。

  4.4 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对石门水利风景区的旅游景观从整体与个体两个层面进行了概述,并从石门旅游景观个例现状、与汉中其他旅游景观的异同、现状存在的不足、形成这种不足的主客观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总的来说石门景区旅游景观作为论文研究的范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表现出的不足和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等,在汉中其他的旅游景观中也都普遍存在。同时受汉中整体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使汉中旅游景观也呈现出了其特殊性。本章在阐述其中一些具体案例的同时,也对这些案例进行了个体的思考和分析。在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分析它们呈现出的问题和根源,从研究中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