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997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实现了我国传统法精神向现代法精神的重大转变,同时更是中国法治迈向现代化、推动法治建设改革和创新的历史新时期。2012 年 11 月 8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又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3 年 3月 17 日国家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讲话中表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
同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7日举行记者招待会,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讲到"以对法律敬畏、对人民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在谈到建设法治政府时提到"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由此可见,这是依法履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一种宣示与承诺。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依法治国"的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法律信仰,在公民心目中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
从中国法治进程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法治"主张,这一主张反对"礼治"和"人治",提倡"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然而,当时的法治思想仍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利和自由、民主更是被权力掩埋。
中国近现代法治思想是梁启超等人从西方法治理念中引入的,倡导通过"变革"或"变法"自强,拟制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推动了中国法制改革的重大发展,中国从此踏上了法治化的道路。20 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孙中山提倡的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保障人权、重视立法、权力制约等内容的法治思想,因为受时代限制这些思想并没有实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但是对于建设法治国家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法治建设的开始可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国加快了立法步伐,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因此有人曾说改革催生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始。八二宪法及其一九八八年宪法修正案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1996 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明确指出:"到下世纪初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再次肯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理想。
自 1997 年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1999 年写入宪法,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有关法律信仰的问题。大多国内学者都在研究公民法律信仰的相关问题,但研究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学者则少之甚少。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实际上是当代大学生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因此,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二)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期,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法律信仰,在公民心目中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因此,研究法律信仰问题不但对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一定学术上的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知法犯法现象屡见不鲜,犯罪率不断上升,作为现代社会的生力军,祖国未来的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培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中之中。当代大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较高的法律意识,必定在生活实践中尊法守法护法,进而影响其他公民对法律的尊崇和服从。倘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这个国家的法律意识,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而也会得到公民的支持和推动而得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法律价值、法律规范只有通过大学生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行为,才能为推进法治的实现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努力培养他们对法律的认同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运行机制。深入研究大学生法律信仰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修正、改进、提高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深入认识。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人治社会及其礼法文化决定了中国社会人治意识的发达和根深蒂固,这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障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在法律信仰的培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今已经进行了六个五年"普法"教育工作,但在深度、广度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我们对法律意识的理解、认识不足,忽视了其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思路制约和降低了我们过去在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因此,我国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研究还有待于系统化,应当深入探索法律信仰的内涵、功能、现状及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公民教育的历史使命相结合,探讨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方法以及培育的模式和目标。对于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如何进行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应该是目前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构成本论文选题的主要原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法律信仰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公民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培养的问题成为学者热议的问题。然而,由于公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法治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国内专门论述法律信仰的着作并不多。国内有代表性的相关着作主要有:谢晖的《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含义及其中的法律因素,法律信仰间的冲突,探讨形成法律信仰的价值基础、精神、政治、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许章润的《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该书收录了法学界近年关于法律信仰的九篇论文。诸文均基于"有法不依"的现实苦恼,借由探索法律的信仰之维,谋求建设中国文明的法律的精神家园,最终砥砺形成全体中国人的理想的,为我们提供安全、自由、平等的法制中国。刘旺洪的《法律意识论》,该书创造性的把法律意识看作是一种社会法律文化现象,阐述了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法律信仰是法律观念现代化的评价尺度,探讨了塑造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方法和途径,但未涉及到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方面的问题。
目前,有关法律信仰的硕士论文 20 余篇,发表在期刊上的关于法律信仰文章却不在少数,大多对法律信仰的涵义、理念、基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对本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对该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理论成果(专着)尚未见到,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博士生研究,从法学理论角度研究的硕、博士论文较少,一些知名学者如张文显、谢晖教授大多是从法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法治、法律信仰,但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其培育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从西方法治进程来看,关于法律信仰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当时古希腊以习惯法为主体的法律制度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诸如法与权利、法与利益、人治和法治等一系列法理学问题。古希腊哲学圣贤苏格拉底为了维护法律权威,拒绝从监狱逃走,用自己的生命表现出对法律的忠诚。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这些论述,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西方法治化的进程。
中世纪时期,托马斯·阿奎那的着述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阿奎那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思想。13、14 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发展。16 世纪在德意志产生了路德教派信仰的法律,17 世纪的英国革命产生了加尔文教派信仰的法律,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期法国的大革命生生了自然神论信仰的法律,西方社会将法律作为共同的信仰体系逐渐发展形成。孟德斯鸠在他自己的着作《论法的精神》中着重阐述了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在他看来:"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因为不受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而法律的约束与人民的约束都远没有权力之间的约束更直接和更有效。"从国外研究来看,美国学者昂格尔的《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从历史的演变和现代社会的转折两个层面上透视法律秩序和法学理论的本质,并在思考现代法治的形成时非常重视中国的历史教训。日本学者川岛武宜的《现代化与法》,特别强调现代法律精神、法律意识以及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川岛武宜认为,"大凡市民社会的法秩序,没有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公民在生活实践中尊法守法。还如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所说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此外:美国学者庞德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美国学者若内特、塞尔兹尼克的《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美国学者金勇义的《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等等,以上这些理论成果反映了西方法治、法律观念、法律信仰及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对本选题的研究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从法律信仰的内涵入手,在实证调查基础上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表现,找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和方法。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法律信仰的概述。第三部分法律信仰与法治的关系。第四部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二)研究方法
本人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关于法治、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等方面的专着、论文、期刊杂志等资料,关于法治的基本理论、法律信仰的涵义、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2、问卷调查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同时向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两所本科院校大一、大二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 350 份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中西法律思想史关于法治问题、法律信仰问题的比较,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4、访谈调查法。通过和个别同学谈话,了解大学生法律信仰状况。
(三)创新点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深刻剖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从而找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去培育大学生崇尚法治,信仰法律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