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特殊群体的隐私权被侵害的情况已经越演越烈,因此特殊群体隐私权的保护成为现今非常值得关注的法律问题。本文以特殊群体为主要关注对象,以国家官员和公众明星作为主要的区分,对隐私权的保护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无论是国家官员还是公众明星在一开始都应该享有平等一致的隐私权。在享有精神和物质利益的情形下,国家官员和公众明星以精神和物质利益作为交换条件,隐私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隐私权仍然需要得到保护,只不过这种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 考 文 献
[图书文献]
1.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总则篇,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3. 宋克明:《美国新闻法制与管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
4.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约法》(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5. 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 1997 年版。
7.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8. 李锡鹤:《民法哲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9. 孔祥俊:《民商法新问题与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 年版。
10.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11.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12.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3.孙旭培主编:《新闻侵权与诉讼》,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4 年版。
[期刊文献]
1. 柴野:《公众人物有怎样的隐私权》,载于《光明日报》2004 年 9 月 10 日。
2. 郭道晖:《法官岂应告当事人》,载于《法制日报》2002 年 12 月 12 日。
3. 马贤兴:《公众人物名誉权、隐私权限制的法律探讨》,载于《中国律师》2000 年第 12期。
4. 杨士林:《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载于《法学论坛》2003年第 6 期。
5. 夏利民:《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平衡》,载于《中国律师》2003 年第 8 期。
6. 欧庆珍:《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限制》,载于《新闻爱好者》2011 年第 3 期。
7. 惠晓霜、默多克:《名人别提隐私权》,载于《燕赵都市报》2012 年 4 月 27 日,第 18 版。
8. 杨小凤:《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与媒体自由的冲突与平衡》,载于《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第一期。
9. 李华、蒙晓阳:《传媒与娱乐明星隐私权: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流行观点的思考》,载于《当代传播》2008 年第 6 期。
10.李新天、郑鸣:《论中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构建》,载于《中国法学》2005 年第 5 期。
11.张新宝:《隐私权研究》,《法学研究》1990 年第 3 期。
12.喻敏:《对侵权行为法中过错问题的再思考》,载于《现代法学》1998 年第 4 期。
13.张西明:《新闻工作者与诽谤法规》,载于《中国报刊月报》1998 年第 6 期。
致 谢
吉林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我所向往的学府,高考过后原以为与吉大的缘分已尽,没想到在工作五年之后竟然步入这所我在高中时就魂牵梦绕的学校,因此我倍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感谢所有任课老师无私的奉献和教导,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
经过一年有余的努力,我的法律硕士毕业论文终于完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但在家人、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都顺利克服了。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于莹教授,她在繁忙工作中抽出宝贵时间,多次给我以指导和鼓励,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修订和改进,从选题到定稿的每个环节,都倾注了的大量心血。恩师对工作的严谨、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的爱护让我备受感动,这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感谢我的同学和同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为我提供了许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我还要感谢的我家人,感谢你们,我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