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劳务外包的不断使其逐渐替代劳务派遣成为一种较为灵活的用工方式,劳务外包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而随着新劳动法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颁行,对于非法劳务派遣的规制越来越为严格,基本使其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很多企业纷纷由劳务派遣转向劳务外包,劳务外包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职能简单以业务服务协议等形式外包给其他公司,从而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直接用工,节约了人力成本,也不会增加用人上的法律风险。
但是由于立法上的缺失、行业监管的不力以及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淡薄,一些企业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当使用劳务外包,采取各种隐蔽措施,规避劳动法律义务,进而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导致了发包单位、承包单位与劳动者利益的失衡,影响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所以,不当的劳务外包违背劳务外包的初衷,给和谐劳动关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虽然我国有一些法律规制劳务外包行为,但是相关规定过于散乱,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立法保护,并且彼此之间存在有矛盾之处、顾此失彼,也没有能够在劳动法领域设专章系统性明确对于劳务外包行为的规制,大多数规定都过于笼统,只是指导性的规定,缺乏实质可操作性的规范,并且还有许多劳务外包方面的关键问题没有配套法律法规的规制。
相关的协商、调解、仲裁等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使得对于劳务外包缺乏系统性的保护机制。因此,劳务外包中劳动者的保护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一方面要借鉴劳务外包行业成熟国家相关的制度设计,完善我国劳务外包立法,减少利用劳务外包损害劳动者利益的情况发生,要规范整个劳务外包市场,设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规范从业人员的管理,加强行业的监管;另一方面完善相关协调、调解、仲裁、诉讼制度,形成运行良好、相互配合的劳动者保护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将失信企业及时公示。此外,通过劳动者法制教育,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对规范劳务外包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图书文献:
[1] 李海明:《劳务派遣法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2] 董保华:《劳动力派遣》,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7 年版。
[3] 郑尚元:《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前沿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4] 袁绍义:《劳动合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年版。
[5] Michael J·Mol: Outsourcing:Design Process and Performance,Cambrige Universitypress,2007.
[6] 林更盛:《劳动法案例研究(一)》,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2 年版。
[7] 江小国:《企业劳务外包决策体系与方法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8] 王晓红:《中国服务外包 跨越发展与整体提升》,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2 年版。
[9] 王晓红、刘德军:《服务外包蓝皮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
[10]杨冬:《服务外包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11]翟继满、张焱:《劳动合同法再入门:人力资源管理 挑战·误区·对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12][美]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13]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14]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期刊文献:
[1] 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假外包、真派遣"呈泛滥趋势》,《工人日报》2015 年 3 月1 日第 4 版。
[2] 王红健《中国烟草学会 2014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汇编》,中国烟草学会出版社 2014 年版。
[3] 马德、孔繁亮:《诌议劳动关系中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的替代性》,载于《新疆大学学报》2013 年第 7 期。
[4] 兰天宁:《企业劳务外包与劳务派遣发展策略研究》,载于《现代商业》2015 年第 10 期。
[5] 钟奎:《浅谈劳务派遣向业务外包转型的实践》,载于《管理视窗》2015 年第 8 期。
[6] 张凤婷:《企业劳务外包的若干问题》,载于《中国律师》2014 年第 10 期。
[7] 俞贺楠:《我国劳务外包与劳务派遣关联性研究综述》,载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3 期。
[8] 李嘉娜:《严防劳务派遣遁入"劳务外包"》,载于《中国职工教育》2013 年第 8 期。
[9] 平一:《从一起纠纷案件谈商业银行劳务外包的法律风险防控》,载于《银苑说法》2011年第 7 期。
[10] 严维石:《服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劳动产权研究》,载于《现代经济探讨》2011 年第11 期。
[11] 贺庆澳:《公路施工企业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风险分析》,载于《科技创业月刊》2015年第 2 期。
[12] 徐洪亮:《解析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载于《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 7 期。
[13] 张宏飞:《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的法律界定研究综述》,载于《职工法律天地》2014 年第 11 期。
[14] 王炳坤:《劳务外包,企业规避新法有新招》,载于《时代风采》2013 年第 18 期。
[15] 潘荷花:《劳务外包,责任又准备转嫁给谁》,载于《工友》2008 年第 11 期。
[16] 王伟、石霞、吴朝峰、董宇著:《劳务外包的应用分析》,载于《经济师》2009 年第10 期。
[17] 徐雪:《论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的利与弊》,载于《人力资源管理》2014 年第 6 期。
[18] 程鹏翔:《企业劳务外包内作法律风险探析》,载于《现代冶金》2009 年第 2 期。
[19] 孙鑫:《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的异同》,载于《东方企业文化》2014 年第 24 期。
[20] 贾玉平、云迪:《如何控制业务外包中的法律风险》,载于《中国邮政》2014 年第 12期。
[21] 谭力文、田毕飞:《世界主要外包参与国的外包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于《管理现代化》2006 年第 1 期。
[22] 徐姝:《西方业务外包研究成果评介》,载于《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 年第 12 期。
[23] 张振峰:《业务外包是企业用工方式的新选择》,载于《现代商业》2009 年第 21 期。
[24] 尹建华、王兆华、苏敬勤:《资源外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载于《科研管理》2003年第 24 期。
[25] 唐天兵:《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对比分析》,载于《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年第 30 期。
[26] 吕佐武:《外包承揽还是劳务派遣--一起工伤案例引发的用工方式思考》,载于《运输经理世界》2012 年第 6 期。
[27] 范战江:《细究劳务派遣新路数》,载于《人力资源》2012 年第 8 期。
[28] 刘大卫:《"假外包、真派遣"的成因、运行模式及其规制策略》,载于《兰州学刊》2014 年第 2 期。
[29] 周卫波:《企业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法律风险及防范》,载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 年第 5 期。
[30] 毕小青:《"外包"的动机及其实现方式》,载于《南方经济》2000 年第 4 期。
[31] 张庆:《从劳务派遣转向业务外包》,载于《中国石油企业》2008 年第 7 期。
[32] 刘志强:《劳务外包能否规避用人主体责任》,载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12 年。
[33] 王兴全、黄昆:《外包用工的规避倾向与劳动立法的反规避对策》,载于《法学研究》2008 年第 2 期。
[34]冯彦君:《劳动权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1 期。
网络文献:
[1]"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盐民终字第 00520 号民事判决书",
[2]"贵州省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黔六中民终字第 537 号民事判决书",
[3]"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5)沪一中民三(民)终字第 347 号民事判决书",
学位论文:
[1] 曾雄强:《劳务外包法律制度研究》,重庆大学 2014 年硕士学位论文。
[2] 许可:《从劳务派遣走向劳务外包的企业用工方式的研究--以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为例》,西南交通大学 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3] 张小蕾:《企业业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 2008 年硕士学位论文。
[4] 饶虹:《外包劳动者权益保护》,武汉科技大学 2014 年硕士学位论文。
[5] 韩轶:《不当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吉林大学 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
[6] 袁童婧:《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大学 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7] 莫炜楷:《企业业务外包动因与决策研究》,暨南大学 2008 年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吉林大学 2008 年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