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关于完善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市场环境的建议
6.1 加强政府支持和有效市场监管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美国模式还是英国模式,住房反向抵押业务能否成功推行的关键都在于政府的有力支持。这种支持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相关政策的优惠,以及政府机构的介入担保,还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来保驾护航。
以美国模式来说,国会颁布了法律来专门阐述对于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规定,规范了市场运作;同时,美国住房与城市管理部也联合联邦与住房管理局为该业务提供保险,这使得多重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因此,对于我国情况来说,要成功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模式,首先需要政府对该业务给予合理定位,把它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指出该业务扮演的角色。其次,梳理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前文所述的我国法律在抵押权实现以及产权续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可能碰到的法律争议给予解释。第三,对开办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并提供合理担保,解决供需双方的不稳定心理。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该对于开办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供给机构进行严格市场准入与监管。由于该项产品操作复杂,合同期限长,涉及金额大,并且关系到老年人老年保障问题,我国政府应该谨慎审查保险公司的经办条件,从资产负债结构、精算定价水平以及服务质量与口碑等多方面给予考量,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6.2 逐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环境虽然总体向好,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对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而言,比较直接相关的经济问题则是我国人均经济实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使得该险种的发展只能限制在较发达、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区,影响该险种的总体需求量。
同时,我国房地产经济环境并不稳定,尽管国家不断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试图降低房价,但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仍然供求关系不容乐观,大城市房价上涨趋势明显。
一方面,在大中型城市,需求量与日俱增,房价调控并不起作用;而另一方面,在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低迷,供大于求。所以,不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也给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发展增加了一层风险。随着时间的发展,大城市的房价是否还会居高不下,这是很难判断的问题。
6.3 强化住房反向抵押保险的宣传和文化环境培养
首先,在我国实施住房反向抵押的一大问题就是需求不足,这一现象在美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之初也普遍存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此项制度的了解不够。而美国面对这一情况,不仅由政府牵头进行引导,还还专门成立了非盈利组织来向老年人讲解该产品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导人们选择多样化的理财模式和养老制度。这是美国运行该业务成功的一大关键因素。
其次,在介绍该产品本身以外,我国政府及保险公司应该逐步引导老年人树立健康积极的保险文化氛围。目前我国国民的保险意识普遍不强,加之一些关于保险业不规范经营的舆论报道,人们对于商业化的保险产品十分没有信息。这需要政府、保监会以及保险公司的协同努力,转变国民对于保险业务的偏见理念,引导大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购买适合的保险产品。
最后,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产品需要转变我国传统的代际财富转移理念。如前文所分析,我国老年群体普遍希望自己能够把房产留给子女,而子女也会因为对于遗产有预期而反对老年人消费这项产品。但事实情况证明,我国目前居家养老模式已不再能满足需求。政府和养老保障部门应该引导我国老年群体逐步自立,开放观念,加大宣传力度,构建更加健康开放的文化环境。
6.4 加大产品创新和人才储备力度
基于前文对于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技术环境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着产品设计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困境。由于反向抵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产品结构,需要运用金融工具来加以规避风险。对比美国较为强大的金融人才储备,以及先进的精算、产品设计队伍,我国明显有较大不足。
首先,我国可以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的思想来降低反向抵押产品的风险。对于反向抵押贷款保险而言很重要的就是对于长寿风险和房价两个方面的掌控,这需要拥有强大的经验数据来作为精算的基础。
其次,丰富的金融保险类人才储备也是改善我国技术环境的有力保证。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吸引了很多优秀的金融人才,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一批能够运用大数据等金融工程工具的人才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可行性方案,并计算各个方案的定价、估值、风险,从而找到适合各类消费者的产品。例如美国就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发现了 HECM 比较适合房屋价值较低的老年人,而巨无霸式的反向抵押贷款可用于房屋价值更高的借款人,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6.5 分步骤在我国推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可考虑先从失独老人群体进行试点
中国在引进反向抵押贷款解决养老问题时,应考虑我国国情,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发挥我国现有制度优势,弥补市场环境不足,逐步推广。
首先,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前期准备阶段,政府应该联合保险公司、社会保障部门、住房部门和法律专家一起讨论此产品在我国的实施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细节,统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产品设计。同时,要运用舆论的手段引起群众的注意力,让大家了解此项产品是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生活的。
其次,在我国大城市进行试点,着重对有购买实力的失独老人群体推行此制度。政府应发挥监管和支持的作用,联合主办单位一起协调具体的细节问题,政府提供担保,吸引供需两方的眼球。同时,政府可以考虑适当给予政策优惠,打消供给方的顾虑。同时,应针对失独老年人群体重点宣传引导此政策,对于其他有实力的老年人也要逐步引导,并对其子女也进行宣传介绍。
第三,在试点之后,完善具体细节在市场上进行全面推广。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文化环境教育,同时适时引入竞争,在政府有力监管的条件下开放市场。在打下基础之后,可以由专门机构主导,各大供给方形成规模效应,共同分散风险,在二级市场上对本产品实行证券化操作,以此获得运营资金,逐步摆脱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将反向抵押贷款由政府主导逐步过渡到市场运营。
参考文献
[1] Chinloy Peter, Megholugbe Issae F, Reverse mortgages: Contractions and crossover risk, Real Estate Economics, summer 1994:Vol22, 25.
[2] David W. Rasmussen, Isaae F. Megbolugbe and Barbara A. Morgan, The Reverse Mortgage as an Asset Management Tool [J], Housing policy Debate, 1997,Vol8(l):173-194
[3] Donald L. Redfoot, Ken Scholen and S. Kathi Brown, Reverse Mortgages: Niche Product or Mainstream Solution? Report on the 2006 AARP National Survey of ReverseMortgage Shoppers, 2007, December.
[4] Finkelstein Amy and Kathleen McGarry, Private Information and Its Effect on Market Equilibrium, New Evidence from the Long Term Care Industry, working paper, 2003.
[5] Kee-Lee Chou, Nelson W.S. Chow, and Iris Chi: Willingness to consider applying for reverse mortgage in Hong Kong Chinese middle-aged homeowners, Habitat International,30 (2006) 716–727.
[6] Ken Scholen, Yung-Ping Chen: Unlocking Home Equity for the Elderly, Ballinger Pub.Co.,1980.
[7] Klein’s, and Simians, Reverse Mortgages and prepayment risk,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Volume 22, Issue 2, Pages 409-431,SUM 1994.
[8] Mayer Christopher J, Simons Katarina V, Reverse mortgages and the Liquidity of Housing Wealth, Real Estate Economics, Summer1994:Vol22, 25.
[9] Merrill, Finkel, and Kutty, Potential Beneficiaries from reverse mortgage products for elderly homeowners—An Analysis of American Housing Survey Dat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Volume 22, Issue 2, Pages 257-299, SUM 1994.
[10] Robert J Shiller and Allan N Weise, Moral Hazard in Home Equity Conversion[J],Real Estate Economics, 2000,28(l):l-31.
[11] Robert Buckley, Kim Cartwright, Raymond Struyk, and Edward Szymanoski,Integrating housing wealth into the social safety net for the Moscow elderly: an empirical essay,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12 (2003) 202–223.
[12] Symaoski and Edward J Jr, Summer Risk and the home equity conversion mortgag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Assoeiation,1994,22(2):347-366
[13] Singapore Population: The Potential of the Home Equity Conversion Scheme,Habitant, Vol. 20, No. 1, pp. 109-120, 1996.
[14] Thomas Davidoff and Gerd Welk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in the ReverseMortgage Market, October 21,2004.
[15] Venti Steven F. and David A. Wise, Aging and the Income Value of Housing Wealth,Working paper No.3547.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s Research, 1990.
[16] 陈莺. 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研究[D].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7] 李婕. 我国反向住房抵押贷款法律机制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8] 仇艳丽. 我国保险业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之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9] 高锐. 我国保险业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20] 宋唯琳. 从美国模式到中国本土化对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的思考[J].现代经济. 2008(7), 15-18.
[21] 朱劲松. 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行性简析[J]. 上海保险. 2008(2),42-44
[22] 龙会芳. 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2), 21-23
[23] 冯静生.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5),26-29
[24] 胡蓉、徐颖丽. 美国反向抵押贷款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4,77-79
[25] 柴效武、胡平. 美国反向抵押贷款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迪[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 55-63
[26] 包西柱. 社会老龄化与住房逆抵押贷款[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4),66-68
[27] 王琨. 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市场均衡分析[J]. 经济论坛. 2005(12), 76-78
[28] 曾庆芬. 美国住房反抵押贷款及引入我国可行性评析[J]. 商业研究. 2006(10),148-151
[29] 李时华. 住房反抵押贷款:扩大老年消费需求的新途径[J]. 消费经济. 2007(2),64-67
[30] 阎安. 对我国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8(2),384-385
[31] 游娜. 商业银行可否推行反向抵押贷款[J]. 现代商业银行. 2003(4), 38-39
[32] 刘嘉伟、项银涛. 老龄化社会与商业银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J]. 中国金融.2005(12), 43-44
[33] 安华.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实施障碍及其对策[J]. 广西金融研究. 2006(7), 34-36
[34] 张仕廉、刘亚丽. 我国试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障碍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07(2), 41-42
[35] 陶萍萍.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叫好不叫座”——论我国发展反向抵押贷款的障碍[J]. 金融经济. 2008(16), 49-50
[36] 赖晓永. 对我国发展反抵押贷款业务的思考[J]. 金融与经济. 2004(10), 36-37
[37] 曾祥瑞、胡江涛. 住房逆抵押贷款研究[J].中国房地产. 1995(6), 61-64
[38] 孟晓苏. 论建立“反向抵押贷款”的寿险服务[J]. 保险研究. 2002(12), 44-45
[39] 何颖仁、高达一. 老年住房信贷与保险[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1(2), 86-89
[40] 杜娟、陈茗. 老年住宅逆抵押贷款的市场前景分析[J]. 人口研究. 2003(11), 44-47
[41] 杜娟、陈茗. 老年住宅“期货化”的市场前景分析[J].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4(3),31-33
[42] 吴会江. 反向抵押贷款介绍及经验借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39
[43] 冯嘉亮. “反向抵押贷款”保险的“三得”与“三思”[J]. 上海保险. 2005(3), 29-30
[44] 任凯. 美国反向抵押贷款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上海保险. 2005(6), 61-63
[45] 陈欢.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J]. 中国保险. 2010(2), 20-22
致谢
在本文定稿之际,我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雅婷副教授。本文从选择题目、查阅文献、写作初稿到修改定稿,每一步都离不开王老师的耐心辅导。这期间,王老师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待专业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十分敬重,并且,王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在此谨向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衷心感谢保险系各位老师,您们在生活中幽默风趣,在治学时精益求精。我十分珍惜这两年来您们对我专业学习的教导,以及在论文选题和预答辩过程中给予我的宝贵意见。我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老师们的教诲。
最后,要感谢陪伴我一路走过的家人、同学,你们的支持和关爱是我一路前行的动力,也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