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是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健身方法, 其拳法中的机理与中医紧密相连。将中医基础理论渗透到太极拳中, 解释其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养生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 中医; 养生;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优秀拳种, 是中国武术领域的瑰宝, 其拳理是武术运动中的最高境界。它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 被人们研究和探索, 是中国为全世界提供的一种和其他运动不同的, 具有中国传统保健健身的养身方法。太极拳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作柔和圆滑等特点, 其整体动作刚柔并济, 而其运动形式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在众多养生方法中深受人们的喜爱。
1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曰:“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医宗金鉴》云:“太极太虚气中理, 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 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生形, 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 即气观理曰太极。[1]”故称太极是理、是气、是生、是道。但对于太极拳的产生一直备受争议, 众说纷纭, 其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类, 一是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 程灵洗所着的《观悟会法》曰:“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一书, 必须朝夕悟在内心, 会在身中,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有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妙”, 之后经过唐代、宋代、明代、明清的拳家发展。二是认为陈王庭创建了太极拳, 其来源于陈家沟。陈王庭姓名被《陈氏家谱》注:“王庭, 又名奏庭……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
2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的溯源
太极拳养生原理中有两个关键:一则形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需要做到“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2]”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形的的主宰。二则动静, 形则宜动, 神则宜静, 动静互根。《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2]”《太极拳论》云:“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3]”动则为阳, 静则为阴, 则以太极拳来阐述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3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理论探析
太极拳与养生息息相关, 其养生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道家和中医养生等方面, 而这种运动形式的养生机理主要体现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等方面。
3.1 太极拳调和气血
中医学认为, 人体内的气是具有极强活力的细微物质, 以无形之气存在, 人体内的血具有非常丰富营养物质的液体, 在脉管中运行, 以有形之血存在。气与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 它们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气为血之帅, 具有推动、防御、营养的作用, 血为气之母, 具有濡养的作用, 而气血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滋生。气血的生成依赖于脾胃的化生,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脾胃健运, 则气血生化有源, 气血充足, 则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若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乏源, 气血不和, 则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 而太极拳可以增强脾胃和消化系统的功能锻炼, 李冰[4]在太极保健作用的探讨中强调“腰”是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部位, 在一些太极拳的歌诀中也强调腰为重要部位, 如:“生命源头在腰际, 咳咳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灌顶,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等[5], 脾的位置在腹部, 肾的位置在腰部, 如中医学中强调, 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先天后天相互滋养, 从而加强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外脾主肌肉、四肢, 而肌肉和四肢通过太极拳运动可以得到锻炼。而且太极拳通过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等技法, 长时间的锻炼, 可以打通任脉、督脉等, 以使气血通畅。《庄子》云:“人之生, 气之聚也, 聚之则生, 散之则死[6]”。太极拳所练之气包括先天之气、水谷精微之气、肺吸入之气, 在运动过程中, 动作与气要合一, 来调节机体。气血通畅则病自除, 若气血不畅, 出现气滞、血瘀, 则百病生, 所以太极拳通过调节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健运脾胃, 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全身, 以达到养生之功效。张春晖等[7]在探讨太极拳养生保健中也强调了调节气血的重要作用。赵指南等[8]在中医养生原理探讨中也说明太极拳与气血之论的关系, 强调了太极拳可以调节情志、形神兼修、调节呼吸、延年益寿等。
3.2 太极拳平衡阴阳
从太极图形中可以看出, 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阴阳各半, 体现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平衡协调的关系, 也体现了太极拳的拳法思想。虚与实、进与退、动与静、开与合、呼与吸、起与落、屈与伸、蓄与发、俯与仰、拿与放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体现阴阳之间的特性。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欲左先有、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等动作特点体现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特性。陈学明强调:“动则生阳, 静生阴, 一动一静互为根”强调了动静为机的重要性[9]。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例如四肢外侧为阳, 四肢内侧为阴, 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 背部为阳, 腹部为阴, 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等。所以:“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素问》云:“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2]”说明了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中之重。《总论发明》云:“纯阴无阳是软手, 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 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 四阴六阳是好手, 惟有五阳并五阴, 阴阳无偏是妙手, 妙手一运一太极, 迹象化完归乌有。”正体现了《内经》中所述的“阴平阳秘”。而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当人体的正气不足, 又遭遇到邪气的侵袭, 正邪斗争会破会人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 而导致阴或阳偏盛或偏衰。对于任何疾病, 无论病理变化多么复杂, 总体上归属于阴阳失调, 治疗上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因而在太极拳运动中, 平衡人体内的阴阳主要通过虚与实、进与退、动与静、开与合、呼与吸、起与落、屈与伸、蓄与发等方法来。从拳法上来讲, 当行会琵琶动作时, 肘以下向外, 右手收回, 前者为开, 后者为合, 正意合中有开, 相反, 右手向外, 肘以下向内, 意开中有合。“拳名太极, 实无极自然之运行, 阴阳自然之开合命名也[10]”。在练习中通过各种拳法的发挥, 从而使得人体内的阴阳达到平衡的状态。姜华等[11]研究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3.3 太极拳疏通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中提到, 经络一条通路, 把脏腑、肢体、官窍联络在一起, 全身上下内外能够沟通, 并且可以运行全身气血, 它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云:“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2]”经络外络肢节, 内属脏腑, 经别中的气血侧重于表里经内部的循行, 络脉中的气血侧重于体表的布散。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以十二经脉为核心, 有规律的纵横交错, 将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中医学认为, “经脉者, 所以决生死,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强调经络阻滞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在临床上, 根据脏腑经络所反映的证候来循经取穴, 在临床上常用《四总穴歌》中:“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来治疗疾病。太极拳的拳理中很好的体现了疏通经络的重要作用, 在练习太极拳时, 重要的是头部要“虚领顶劲”, 此句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论》云:“顶劲者, 头容正直, 神惯于顶也。不可用力, 用力则项强, 气血不能流畅, 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 则精神不能提起也。[3]”强调了头部姿势的重要作用, 意思是说头部向上顶, 而颈部的肌肉不可僵直, 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再则气沉丹田, 丹田是经络总枢, 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得以体现, 丹田分上下, 下丹田可相当于关元、气海穴的位置, 上丹田可相当于膻中穴的位置, 强调的是在练习过程中腹式呼吸的重要性[12]。在太极拳的运动中, 腿部的运功可以促进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气血的运行, 肩臂部的运动可以促进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气血的运行, 这样全身的经络气血得到疏通, 如丹田的精气充沛, 就可以循着经络到达全身各处以达营养之功。
4 太极拳在中医养生中的实践
太极拳是中医学的拓展和升华, 中医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即未病先防。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调摄保养人体, 提高人体的正气以抵抗外邪的能力。人体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 外邪乘虚侵入人体, 导致体内平衡失调, 而出现各种疾病。中医学认为体质是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决定着邪气致病的易感程度。曾有学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在6525例中国人中, 9种体质中气虚体质占据40.38%[14]。《类经》云:“人之有生, 全赖此气”, 进一步强调了气的重要作用。太极拳可以养神、养行,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形神共养的观点, 通过形神共养来提高人体的正气, 增强抵抗力。穆晓圆[15]随机对照, 将30例气虚体质的患者分为太极拳组15例, 羽毛球组15例, 太极拳组和羽毛球组分别每周进行3次, 每次时间30 min, 干预12周,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有显着差异, 太极拳组优于羽毛球组, 而且指出体质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如太极拳的运动一样, 不会即刻出现很好的效果, 但长久的坚持一定会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于海燕[16]通过让气虚体质的女大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太极拳运动, 结果发现, 太极拳运动可改善女大学生的气虚体质, 使其向平和质改变。太极拳不但具有未病先防的作用, 而且长时间的锻炼还具有既病防变的作用。翟德平等[17]对太极拳的研究发现, 太极拳可以降低血脂而且还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其降血脂的作用可能通过加速脂肪分解代谢来完成的。孙芹芹[18]研究发现, 太极拳可降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 改善其生活质量, 而且运动时间越长, 效果越显着。
综上所述, 太极拳在气血、阴阳、经络、五行、脏腑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很好的体现了其养生保健的作用。长时间的锻炼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可治疗多种疾病。有句俗语“生命在于运动”, 而现代人更多的强调运动要科学。[19]太极拳反映了人体和谐运动的方式, 促进人体整体健康的科学性, 符合当代人们需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李亦畲.王宗岳太极拳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4]李冰, 罗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8 (2) :70-72.
[5]王兴华, 李东.太极拳的养生保健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10, 29 (5) :15.
[6]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