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史是史前史。远古时期,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构木为巢而栖树上,此即有巢氏时代。四、五万年前,人类由“古人”进化为“新人”,始有宫室房屋。原始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缝制衣服,并学会了人工取火和对火的使用[1].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至为重要。这一革命性的重大突破,防寒保暖,由生食转为熟食,繁衍生息,犹如漫漫长夜,天际闪现出人类第一缕绚丽的曙光,照耀和温暖着人类的生命。以后的狩猎舞蹈,模仿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具有舒筋壮骨的作用,原始人为我们构建了史上第一套医疗卫生保健操。这就是沉重的史前医疗卫生保健的最初轮廓。于是,中华民族行进入二十四史。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和长寿逐步成为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除我国外,世界各国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养生保健学体系。但与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集儒、道、阴阳、先秦各家思想精华,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中医养生保健学相比,却远远逊色。那么,中医养生理论体系是怎样构建的呢?
1 茫茫宇宙 中哲医显
最早的医疗实践,就是原始人用砭石刺激机体,以解除病痛。古代养生保健即肇始于此。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使用了铁制工具,牛耕得以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推动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随着诸子百家的兴起,各种学术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道、儒、阴阳诸家的理论对养生保健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其间,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幕幕企求成仙的闹剧( 如秦始皇) ,但恰恰就是这种社会灰暗面成就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恩格斯指出: “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在其构建过程中不断受到古代哲学的正面影响,处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殷商时期,人们把各种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主宰;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对天命进行了强烈抨击,产生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体系,蕴含丰富的辨证法思想,蕴含着系统科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用来解释自然现象,探求自然规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被古代医家纳入医学领域,与中医理论相互渗透并融合为一体,用以阐明生命现象和防治疾病规律,构成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2].
2 《黄帝内经》成书 体系形成
着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3],书中全面对先秦诸子的养生保健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其理论框架为: ( 一) 强调精气神对养生保健的作用。气旺、精足、神自在,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命学说理论。后世养生家据此确立了养精、益气、调神的养生保健原则。( 二) 重视肾精、肾气对养生保健的价值。肾精充沛则肾气健旺而脏腑之精气亦充沛旺盛,肾精不足则肾气虚衰而脏腑之精气亦不足虚衰,告诫人们需忌纵情色欲。( 三) 提出“寿夭论”和“衰老论”学说。( 四) 创立“治未病”养生保健先进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对后世养生保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养生着名论述特录: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4]”
经过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的养生保健、防病实践,其理论体系逐步构建为: ( 一) 预防观; ( 二) 整体观; ( 三) 辨证观。
3 哲学思想 与医佐辅
其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是: ( 一) 《周易》[5]: ①贵人重生; ②居安思危; ③天人相应; ④中和平衡。( 二)道家: ①道法自然; ②以柔为贵; ③清静无为; ④与道同体; ⑤精气学说。并提出经过修炼的最高境界,最终可以成为天仙、地仙、人仙、鬼仙的修炼成仙说[6].( 三)儒家: ①天人合一; ②中和思想; ③重德思想。( 四)《吕氏春秋》[7]: ①主动; ②顺生; ③适欲; ④养性。
上述各家思想,虽有相类和重叠,但却兼容并蓄,相互补充。在实证精神缺乏的历史条件下,先人们从生活中总结出大量的生活和养生保健经验,从而构建出自成体系的中医养生保健理论,指导着后世的养生实践。
嗣后,东汉着名医家张仲景、华佗; 晋代养生家、医家葛洪; 南北朝时期着名养生家兼医家陶弘景; 唐代孙思邈“孙真人”; 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明代医家张介宾等,皆代有论述,直至当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科技革新和生产力的崛起,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今日之中国,养生保健已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一大亮点。那么,当代中国人民的养生方式是怎样的呢?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十种: ( 一) 哲理养生。即运用哲学思想,凭借哲学智慧,与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偕行,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当代中国人的养生,正在向这一目标迈进,并延伸着这一概念,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与“和”文化。( 二) 饮食养生。“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人生三宝精气神依赖于饮食精微的营养与维系。现代“文明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痛风病等的高发,常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 多肉少菜,嗜酒贪睡等) 冲击着国人的健康。当代国人正在重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 ”的饮食养生保健原则。饮食有节,饮食宜忌,药膳调理正成为时尚。( 三) 四时养生( 含环境养生) .老子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顺应四时,适“六气”,避“六淫( 过极的风寒暑湿燥火) ”,其实早已成为国人行动的自觉。此外,人们还根据东西南北地域湿温燥寒的差别,和海拔高低空气含氧量的多寡养生,尤重环境养生。( 四) 情志养生。意念决定着情志走向。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直接左右着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及与太过均可以致人有病; 还可以使病情迅即加重、恶化,甚至死亡。故调理情志对人们的养生保健尤其重要,直接决定着生命的质量。当今中国人的情志养生法主要有: ①调神养生法: 包含养静神藏; 动形怡神; 开朗乐观。②调节情绪法: 主要有: 节制法; 疏泄法; 忍耐法; 移情易性( 又叫转移法)[9]四种。③以情胜情法: 即悲胜怒; 喜胜悲; 恐胜喜; 怒胜思; 思胜恐。这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情志养生法。( 五) 雅趣养生。主要包括读书( 含看电视) 、书法、音乐、垂钓、种植花草、散步、棋牌类、舞蹈、武术、体操、太极拳、剑类、休闲旅游等十三种。和世界各国一样,旅游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时尚。中国人把古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践行并享受着这十三种雅趣所带来的养生收获。以音乐养生为例,悲情时可以听汉代古茄《小胡茄》、红楼梦中的《枉凝眉》; 提振精神可以听现代的《义勇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况且还有诸多的优秀京剧,电视节目,电视连续剧。体操,太极拳等则长年与人们相伴,运动在全国的学校、机关、舞台、公园,甚至海外华人团体中进行。( 六) 气功导引。气功在中国古代分为吐纳、导引、坐禅、存想、内丹五大流派。主要是入静、调息、调身、调心、运气。我国对气功进行专门的现代生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心理学研究。结论是: 方法正确,可怡情调神; 方法错误,可致偏差。不良性格,心理障碍者不宜。“对气功效应实验的结果,下结论必须审慎。气功效应的实验应该且必须具有可检验性,即实验的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统计) ”.中国人对气功持审慎态度。( 七) 健患养生。健康人的养生已如前述。对患者的康复养生,当代研究成果,请参阅谭兴贵老师主编的《中医养生保健研究》(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2009 年 10 月第 1 版) 第 211 页至第 393 页; 书中各列出内科病种 18 种,外科病种 11种,妇科病种 10 种; 肿瘤病的养生保健 1 专篇,共计专病养生保健 40 篇。内容非常详实,经临床运用有效。( 八) 性别养生。男子以精为本,妇人以血为本。男子有精旺、精衰,肝郁、劳心; 妇人有经、带、胎、产、杂。在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中,男、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别,故保养也有别。这就是中国人的性别养生传谛。( 九) 龄别养生。《论语·季氏》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年儿童的厌食、微量元素的缺乏,反复感冒; 初中生寄宿制所导致的胃病多发;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常睡眠不足;中年人的忧郁劳累; 老年人的心理孤独等; 各年龄段的龄别特征病已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教育部门、医科领域的高度重视。( 十) 行业养生。行业养生,是本篇习作须重点提出的问题。工人、农民、渔民、牧民怎样养生? 特种行业,教师、医生、行政干部怎样养生? 特殊困难群体,如残疾人,怎样康复养生? 各个行业都应制定出相应的养生学方法。人民警察的过劳与英年早逝( 包括酒精肝和胃溃疡) ,特种行业( 如: 消防警察、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科考队、航天工作人员、深海作业、特种兵、特种科研工作者、运动员等) 的身处险境; 这都是医学领域养生保健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人民解放军的军训与体质康复; 军域环境的卫生防疫,战场救护; 生化武器、激光、核武幅射防范,伤后康复等,中医养生保健科研队伍应当怎么做? 可以尽那些力,余以为,都应当纳入中医养生保健及康复学范畴研究,不断探索和努力,制定出相应规则。
综前赘述,这就是中医养生保健学优于西方医学的地方。与中医养生保健学相比,西方国家有两个弱项: 一是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养生方式较为单一。这就是诸多国家向我们学习孔子文化和养生保健( 包括中医药、针炙,武术等在内) 的原因,我国的养生保健学必然地占据着比较优势。中国养生康复学的养生保健必将成为健康事业的主要流派,她必将永远传承,不断丰富和发展,服务于人类,使全世界人民受益。
参考文献
[1] 甄志亚。 中国医学史[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
[2] 谭兴贵 . 中医养生保健研究[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13.
[3] 程土德。 内经讲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
[4] 崔晓丽。 黄帝内经[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3.
[5] 方向红校理,张介宾( 明代) 着。 中医与易学[M].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3: 499-509.
[6] 孙占忠。 破译中医密码[M]. 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8: 50.
[7] 尤婷婷。 吕不韦( 战国) 吕氏春秋[M].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8-10.
[8] 崔仲雷。 老子[M]. 吉林: 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77.
[9] 陈浩着。 做情绪的主人[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