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与发展变化

时间:2015-04-23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303字
摘要

  一、《第四交响曲》的艺术特色

  《第四交响曲》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勃拉姆斯音乐创作鼎盛时期所完成的一部非常成熟的作品。 《第四交响曲》完成于1885年,总共分为四个乐章,其风格体裁,主要倾向于传统的浪漫主义,具有悲情、深沉以及沉郁的特点。然而在这一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勃拉姆斯又融合了复杂而多样的和声手法,通过对传统曲式结构的创新,将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色彩紧密结合起来,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意义的史诗般气质。

  《第四交响曲》在调性转换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在展开部中,勃拉姆斯将这一作品的主题和副题进行了明显的归纳和变换,而并不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阐述和演绎。

  此外,在《第四交响曲》中,勃拉姆斯也运用了复调转换的演示方式。这种方式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具有非常突破性的展示,在对复调运用为数不多的艺术作品中,勃拉姆斯这一突破也对后世的艺术作品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第四交响曲》的整体结构和分布也十分合理。勃拉姆斯将乐章的第二和第四部分进行了冲突的矛盾对比,使音乐听起来更富有激情色彩。

  下列表格显示了《第四交响曲》所呈现的乐章和曲调的变化: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中,节拍不断加快且激烈,同时逐渐由e小调转变为E大调、C大调,最后又回归于e小调。这是变奏曲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作曲家通常所用的基本形式。在小节数上,第一和第三乐章的小节数明显较第二和第四乐章多,这也就显示了第一和第三乐章具有较强的变换性和复杂性。

  二、《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分析

  通过对《第四交响曲》展开部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乐章对调性转换的表现非常明显。比如在第八小节之后,作品的旋律和曲调大体在主题上保持了一致,但是其和声效果却发生了变化,而这些转变是在前八小节没有涉及到的。其调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主调的e小调变成了降d大调。这种复调的音乐手法会弱化矛盾冲突,更加强调柔和的音乐流畅性,使音乐的对比减弱。

  此外,通过对勃拉姆斯作品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处理研究分析发现,其音调和流畅性的发展前进,与乐器所具有的独特发声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勃拉姆斯在这一环节对主题的阐述中,运用了木管乐器、圆号和弓弦乐器,这些乐器的声音本具有柔和丰富的色彩,运用在这一小节当中,充分发挥了个性的音色,使音乐具有层次分明和清晰透彻的特点,余音绕梁,不断加强对主旋律的深化和冲击。

  三、《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发展变化

  (一)和声结构变化多样。在第一乐章中,作者将逐步的主题与音乐的旋律安排得非常巧妙,由两组弱拍四分音符和强拍二分音符构成,第一组为下行音程,第二组则为上行,3》4小节对1》2小节下行二度摸进,这样便将旋律“欲扬先抑”,表现出回旋发展的曲调频率,体现出一种上四下五和下四上五的对称关系。此外,后乐句与前乐句的和声节奏一致,对比变化呈现多样的表现。

  (二)隐伏声部激昂悲壮。 《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用近乎疯狂的曲调,描绘了一出无法逃离的悲剧,而也正是这样的悲剧使得第一乐章的隐伏声部非常激烈悲壮。第一句的起音是高音,落音构成B》C》B半音进行。第一句的两个最低音与第二句起点音构成E》升D》E半音进行。

  (三)旋律特征忧郁而轻快。弱拍上的四分音符到强拍上的二分音符形成一个抑扬的动机。逢单数位置上的音程为下行,逢双数位置上的音程为上行,形成一个上下交替的波浪线。这部作品的极度忧郁,无论是从通篇来看,还是单从乐章小节来看,都十分明显且毫无疑问。然而,勃拉姆斯并不仅仅将一味地消沉贯穿到乐律始终,在忧郁的主调中,还存有一丝春日的轻快。交响曲以e小调开头,并以e小调结束,就显示出作者有意将交响曲的旋律做一个完整的轮回。

  (四)旋律音列复杂精美。去掉8小节节奏,将较大音程转位,不改变音的排列顺序,不受原有音区的限制,旋律可排成两个性质相同方向相反的音列,并出现两对同音变化半音。伊丽莎白·冯·赫尔佐根贝格最先提及这首作品内在的“巧妙的”动机和主题关系,对于其中丰富的暗示,她承认自己只能通过仔细研究乐谱才能欣赏,而不是仅凭聆听。这部作品的旋律音列并不单一,而是以复调的独有形式来表现情感,因此在这一条件下,其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必然由复杂的旋律音列来表现。

  根据第一乐章的上述四点特点,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乐章各小节的展开、再现与呈示部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并不表现在每一小节都符合呈示部的主旨,而是通过许多小节的连续发展变化,呈示部的主题内容始终贯穿。在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e小调将较为完整的三个主部材料融合,并统一于变奏的声调。因此,整个第一乐章将主部与副部的主题和声调相结合,共同将乐曲推向高潮,并在交替变换中将主题内容升华,以此结束这一乐章。这一乐章在体例上并未完全遵照鸣奏曲的传统创造原则,而是将和声变奏、隐伏声部、旋律音列融合一起,突出忧郁而轻快的旋律特征,在音乐的激昂中塑造压抑的表象,又在压抑的热情中激荡丰富的柔情。这种狂热与温顺相结合却毫无违和感的音乐,也只有勃拉姆斯能够自然而然地完成。因此,《第四交响曲》也不愧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孙白。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为例研究交响曲主题发展的特点[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李鑫。勃拉姆斯的“发展变异”原则[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3]苏方崇。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结合---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主题动机浅析[J].群文天地,2012,(14)。

  [4]张馨文。典型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J].音乐爱好者,2012,(11)。

  [5]龙德云。论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乐(上篇)[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闫璇璇,李虻。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赏析[J].音乐生活,2009,(09)。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