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其普及化趋势已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技术与艺术这一对关系命题,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了,而探寻新的数字技术条件下流行音乐生产的变化规律,对于当下的流行音乐生产却是有着非常大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本论文的选题初衷正是着眼于此。
1.1 研究的意义
一直以来,在人文社科的领域里,对于数字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研究数字技术与流行音乐生产的关系,不仅是对流行音乐制作、生产等应用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理论提升,更是对流行音乐理论、数字音乐理论与艺术生产力等研究领域的大力拓展。在技术为先导力量的今天,流行音乐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对滞后的理论研究与其严重脱节,本选题不但是流行音乐理论自身建构、完善的一部分,也将推动音乐科技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
社会音乐生产的良性运转,是构成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因素。因而,研究数字技术与音乐生产的关系,有助于全面了解数字技术在流行音乐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发挥数字技术影响力中的积极因素,消除因技术发展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推动流行音乐生产的有序、高效运行。同时,它也有助于为音乐传播、音乐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技术导向,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此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
1.2 研究的现状及其分析
关于数字技术与音乐生产的关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他重视技术要素对艺术生产的影响。而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根据马克思关于技术对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影响等理论,又发展了艺术生产力理论。有代表性的是布莱希特、本雅明对艺术生产力中技术要素的重视,以及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力理论。
对于数字化背景下流行音乐生产的理论研究,在国内涉足的人还不多,已经涉及的是有关于社会音乐生产的研究。最早着眼于这种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的文章是 2001 年邓深海撰写的硕士论文《技术与艺术--论数码时代的社会音乐生产》,该文探讨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社会音乐生产的变化,并提出一些创建良性音乐生产模式的对策。可看作是以社会传播学角度对音乐生产影响的试探性研究。
除此以外,对于数字化背景下音乐生产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张纯发表于《中国音乐学》2012 年第 4 期上的《论数字技术对当代音乐生产和音乐消费的影响》,该文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当今数字化技术环境中音乐生产(创作、表演、制作)、音乐传播(销售、播送、网络下载)和音乐消费(赏听、使用)的特征;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两种视角,讨论了为什么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产品更容易被数字化的原因以及音乐的数字化存在给当今社会音乐生活带来的本质性影响。这篇论文可谓是对数字技术与音乐生产关系的试探性研究成果,但对于音乐生产中的数字技术因素的组成与分析还停留在 21 世纪初期普通的认识层面上,对于后续更新的数字技术如插件技术所带来的行业革命却鲜有论述。
从横向方面来看,国内对于数字技术与音乐其它门类之间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数字技术与音乐创作、音乐产业的关系研究以及数字艺术生产力的研究等。在数字技术与音乐创作、音乐产业关系研究的成果中,有茅中飞、庄元的《论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音乐产业的影响》,庄曜的《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谢力荣、庄曜的《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等,这些成果中,有关于数字技术与音乐创作的影响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来探求数字技术在音乐创作实践中的既成事实。在数字艺术生产力的研究方面,国内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徐艳梅的硕士论文《数字艺术生产论》,探讨了数字艺术生产的本体特征;邓金玉的硕士论文《当代技术变革中的艺术生产力研究》,则对比了传统技术条件下与当代技术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力的构成与特征等等,这些均可作为数字技术与音乐生产研究的基础材料。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有关数字技术与流行音乐生产的研究现状:(1)成果仅为单篇散论,而以此为核心议题的专着、博士学位论文迄今一部未见,最活跃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相关的成果也不过 2、3 篇。(2)研究方法上未能做到真正的跨学科综合。(3)对研究对象的前沿性、可变性并未足够重视。音乐生产中的主流数字技术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数字技术的硬件时代到虚拟的插件时代,再到现在利用移动平板、手机进行的微制作时代,就整体而言,学界对于数字技术与音乐生产等相关研究都还停留在数字技术的硬件时代,而现在的插件技术已经成为当下最主流的音乐生产方式之一,并且整个音乐生产方式有向移动制作、微制作的趋势发展,因此,可以说本选题是一个亟待研究却尚未充分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