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发展迅速的数字技术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图、文、声、像等信号转换为二进制数字,然后对其进行各种编辑处理。在流行音乐的创作生产中,它通过图示化的操控方式可以实现“即见即所得”的实践化作曲模式,瓦解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音乐创作模式;在流行音乐的唱奏生产中,它通过对声音传达系统与演奏乐器的数字化改造,影响着流行歌手/乐手的唱奏行为:在流行音乐的传播生产中,它通过数字化的媒介载体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传播;在流行音乐的伺服生产中,它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来优化生产。
比较模数时代流行音乐的生产效率,从数字录音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不难看出,数字条件下的音乐生产具有更高的效率:在信号记录模式上,数字形式的信号存储比模拟录音下的磁化信号、光学信号有效率得多;在声音信号的存取速度上,数字录音的存取速度大大优于模拟录音设备,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作生产的效率;在声音信号的编辑处理上,数字化运算的精确性、细微性、操作的快捷性,使其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比较硬件条件与插件环境下音乐生产效率的不同,从生产的流程来看,非线性的插件音源可以大大节约单位生产时间;从生产成本的节约来看,插件化的音乐创制系统价格远远低于硬件设备,且可复制式使用;从参数编辑以及设备更新方面来看,插件设备具有良好的易控性与拓展性,可以跟上技术更新的脚步。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以及平板、智能手机这些硬件终端的出现和成熟,使数字虚拟的音乐生产进入微制作的新阶段。微制作只需通过对便携性的平板电脑等计算机工具的操作就能实现,使音乐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在促进了音乐生产者非专业化的同时也促进了音乐生产机制的非公司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人力成本。
数字技术的介入,既改变了传统音乐制作的模式,也影响到了制作后的效果,这种影响是正面的,它能够提供更高的清晰度、更好的操控性、更悦耳的听感。从波表音源到合成器插件、从采样器到物理建模合成器,越来越先进的音色制造技术在获得较小体积的同时又能极大地提高制作效果。不同的媒体编码技术影响着流行音乐生产的最终效果,体积小、效果好是数字化音乐产品的终极追求,而编码技术的发展也正是基于此。
数字技术在流行音乐的各个生产环节全面介入后,对音乐的生产、传播、消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这表现在:首先,盗版的泛滥严重破坏了流行音乐生产的生态环境。其次,低质量的音乐产品混淆着大众对于流行音乐听赏的审美趣味。再次,音乐生产中自身的造假同样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我们要努力消除数字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促进流行音乐生产更加健康、良性的运转。这就需要做到:规范流行音乐生产、提高音乐产品质量;打击盗版、提高流行音乐生产的效益;规范网络版权、破解流行音乐生产廉价化;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促流行音乐生产良性运转。
数字技术与流行音乐生产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依存的关系,它们本来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体,数字技术作用于流行音乐的生产,促进了音乐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获得解放的生产力对于效率效果的追求又促进了数字技术的更新换代,二者之间互为依赖、唇寒齿亡。
因此,我们倡导合理的利用数字技术,以释放出巨大的生产能量;但同时也要看到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因素,要消除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努力促使流行音乐生产健康、有序的运转。
参 考 文 献
一、着作
[1](英)安迪·班尼特。流行音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库斯特卡。20 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美)凯文·J.H.德特马。摇滚!摇滚的前世今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美)Ken C. Pohlmann.数字音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丹麦)Eddy Bogh Brixen.声频信号的仪表测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英)D.C.格林。数字技术与系统[M].孙惠华编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
[7](美)D.I.波拉特等。数字技术引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8](德)毛特,(德)托马斯。数字媒体管理系统[M].宋培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9]张铁志。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 姚国强 , 张岳 . 电影声音艺术与录音技术:历史、创作与理论 [M].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11]林达悃。影视声音沉思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12]黄忱宇。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基础理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13]邹伟胜。数字音频网络调音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4]王宏,陈小申,张星剑。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5]李志俊,宋匡才,唐虹。数字技术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16]王健林。录音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17]何智。录音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8]曾遂今 .音乐社会学概论--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 [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9]何国瑞。艺术生产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0]温恕。精神生产与社会生产: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21]杨九华。西方音乐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二、期刊论文
[1]张纯。论数字技术对当代音乐生产和音乐消费的影响[J].中国音乐学,2012(4)。
[2] 刘小山 . 试论录音技术对西方流行音乐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影响 [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5)。
[3]陈辉。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特征解析[J].中国音乐学,2009(3)。
[4]任志宏,单建鑫。新媒体视野中的网络音乐文化及其美学特征[J].河北学刊,2009(9)。
[5]王文。数字技术与音乐创作--计算机音乐技术特征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8)。
[6]何洋。浅谈数字技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1(4)。
[7]梁永平。数字技术与音乐教学[J].广播歌选,2006(7)。
[8]魏莉。现代数字技术对高师传统音乐教学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5)。
[9]郭静舒。数字音乐时代传统音乐教学的困境及其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2(8)。
[10] 邓逸钰 . 寻找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支点--构造数字艺术作品的意象美 [J]. 大众文艺,2013(12)。
[11]王爱萍,吴丽艳。调音台的发展历程[J].电视技术论谈,1999(6)。
[12] 林 达 悃 . 录 音 中 的 监 听 与 审 听 - - 关 于 音 质 主 观 评 价 的 若 干 问 题 [J]. 广 播 电 视 信息,1995(6)。
[13]赵勇 .标准化与伪个性化 :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试析阿多诺的流行音乐生产理论 [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
[14]陈彤旭。后亚文化与流行音乐生产[J].当代青年研究,2013(1)。
[15]马海生。论社会音乐商品[J].商业研究,2000(7)。
[16]曾遂今。社会音乐生产本质结构引论[J].音乐研究,1996(3)。
[17]吴文瀚。文化工业时代的音乐商品化批判[J].郑州大学学报,2006(5)。
[18]汪森。消费时代的音乐生产与营销[J].黄钟,2004(1)。
[19]杨慧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当下中国的流行音乐生产[J].理论观察,2010(4)。
[20]朱峰玉。音乐生产的经济模型分析[J].四川戏剧,2008(4)。
[21]王晓勇。试论电子技术对流行歌曲产生的作用[J].贵州学院学报,2012(6)。
[22]叶青。网络数字音乐力量与我国唱片音乐产业转型[J].音乐传播,2012(2)。
[23]刘建。流行音乐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研究[J].知识经济,2008(11)。
三、学位论文
[1]邓深海。技术与艺术[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2]何枭吟。美国数字经济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3]李雨佳。计算机音乐的美学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2010.
[4]任飞。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彭程。文化技术经济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6]陈志强。音乐作品及其权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7]刘怡。观众登场:美国互联网内容生产与消费融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闵亮。艺术生产中的技术哲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9]邓金玉。当代技术变革中的艺术生产力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10]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1]孙伟。滚石移动集团数字音乐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2]纪迎龙。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3]宋学萍。我国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着作权许可制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14]娄云青。流行音乐的弦乐组构建[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3.
[15]邓晓芳。数字化时代下着作权集体管理初探[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6]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7]王东君。数字版权管理的法律限制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18]郭芝源。歌词识别辅助的音乐检索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19]于玉。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致 谢
从 1997 年开始接触计算机音乐以来,到现在不知不觉已过了十七个年头了。
十七年来,我经历了数字技术在流行音乐生产中应用的飞速发展时期,不管是计算机音乐初期阶段的稚嫩、还是后来插件技术引领新一轮的制作变革、抑或是当前新型移动制作技术的前瞻性发展。亲眼目睹了数字技术给流行音乐生产行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获得生产效率高、制作效果好的同时,也心痛数字/互联网技术因为盗版、破解等负面影响对音乐生产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因而试图探寻数字化背景下流行音乐生产健康、良性循环的策略,基于此,就形成了本文最初的构想。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吴广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的确立、研究内容的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到论文的完成,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吴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吴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都是我今后工作、学习的好榜样。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向吴老师表达我深深的敬意以及无以言表的感谢,您的教诲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同时,也向我的前期导师周兴杰教授表达深深的谢意,感谢周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
感谢实践导师石峥嵘教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艺术学院熊晓辉教授、周丰庆副教授、刘海潮副教授等在我学习期间给予的帮助!
最后,向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亲人、同学们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