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淮南子》中西汉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时间:2015-03-18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4723字
论文摘要

  《淮南子》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主要记载了当时流行的一些道家和其他杂家思想。但是从现代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淮南子》中也包含了丰富的西汉音乐美学思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着作中的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表现出了极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并展现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对当时的艺术鉴赏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是当时的前无古人之作。《淮南子》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音乐美学领域,对于音乐艺术的表现及思想都予以精准地阐述总结,因此可以说,《淮南子》是西汉时期主要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对研究西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提供了鲜活、完整、真实的参考和依据。

  一 《淮南子》中西汉音乐美学思想概述
  
  西汉时期,皇室宗亲刘安招揽门客并亲自主持编写了一部流芳百世的着作,由于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因此这部着作就被称作《淮南子》,又被叫作《刘安子》或《淮南鸿烈》,是一部杂家的着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记载,《淮南子》分内外两部分,颜师古注上也曾指出,该着作内篇主要是论道,而外篇则是一些杂家之言,总共五十四篇,其中内篇有二十一篇,而外篇则为三十三篇。

  [1]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淮南子》总共为二十一篇,其中大都为原着中的内篇文章,其他的已经散佚。该书的序为学者高诱所作,在序言中他指出“鸿烈”中的“鸿”代表广大,而“烈”则代表着光明,因此《淮南子》一书则意味着通向广大光明的方向。说它是一部杂家着作实在不为过,因为《淮南子》整部着作将儒、墨、法、道以及阴阳家各家思想充分杂糅,但是其主旨却表现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可以这样说《淮南子》其实就是对西汉初期的道家学派思想进行了较为详尽而系统的总结,亦是作为对黄老思想进行研究的宝贵文献。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对于音乐美学思想也进行了较为详致地阐述,对于西汉初期所流行的艺术形式及音乐内容都有所提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还将当时较为先进的哲理思想同音乐系统有机结合,从而提出了富有哲理性的较为深奥的音乐理论思想。

  这种音乐美学思想理论在两千年前的西汉王朝无疑是新颖的、高层次的,是先进的,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人生及自然的深切理解至今依旧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探究。因此,《淮南子》这部着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学思想理论能够充分显示出当时西汉初期的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内涵,对其研究也是同西汉音乐与其中美学思想的间接碰撞,对于其中的关联意义和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早在西汉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大批关于音乐美学的各家学派的代表性作品,它们都是在对先秦时期不同代表学派的音乐及美学思想进行批判并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思想观念以及自家学派思想内涵所创造性发挥的优秀作品且大都为道家及儒家学派的作品。这充分满足了西汉王朝大一统的封建政权确定之后皇权政治以及社会群众对于音乐及其他类型的艺术的基本需求。当代着名学者宗白华先生就指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特别重视音乐对于社会治安所起到的社会及政治作用。而《淮南子》一书的出现,正是从社会伦理、哲学及政治多层面出发,突出了音乐同社会政治的作用,强调了音乐对社会所起到的良好的教化作用,具有充分的历史合理性。然而,《淮南子》也体现出了将高雅的音乐艺术视作封建王权统治社会的工具,进而将自由的音乐艺术推向天理人欲皆灭的地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对于艺术美感内心的自然欲求,从而进一步割裂了人性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自由追求同音乐艺术存在的真善美之间的必然联系。对于《淮南子》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应当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鉴,充实发展当代的音乐美学,这才是我们对这部着作研究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二 《淮南子》中西汉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
  
  从《淮南子》中,我们可以完整地分析出西汉音乐美学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内涵,这两方面分别指的是音乐的作用和音乐本身存在的特点。

  1. 客观思想方面。

  ( 1) 充分肯定了音乐对人所起到的感染作用,肯定了通过音乐作品不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品中的情绪还能够通过联想或想象对作者个人志趣或是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所以这也体现出了音乐艺术具有可知性。在《淮南子》中的陈述就是“且人之情,耳目应感动”。( 《淑真训·淮南子》)1政治和顺安康,社会人心方能够愉悦,音乐听起来才更顺耳; 反之,音乐不会让人感到喜悦。在《淮南子》中明显体现出了出世以及以入世来治世的思想主张,因此以反对淫靡之乐倡导高雅正节之乐为基本前提,对于能够使人得其乐且社会安定和谐的音乐予以充分地肯定。这也是对于儒家中和之美思想的吸收并有机结合了道家的治世思想,如“乐中所以致和,非所以淫也”。( 《本经训·淮南子》)( 3) 西汉初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只有一个,那便是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形势的不同,因此天人观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而《淮南子》在对天人观念的理解上提出了天人相通的看法,并且明显将自然现象同社会人事相混淆,将两者偶然的巧合进行放大理解为“必然的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

  2. 主观思想方面。

  ( 1) 西汉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倡导音乐本身的美育教育功能同时,更突出了政治及道德层面的标准。“德成而上”的思想正是合理诠释了只有合乎整体思想的礼仪,方是音乐艺术所追求的标准,也就是说艺术在这种条件之下并没有占到主要的地位; 另外,“艺成而下”则突出强调了艺术其实就是道德因素所得的最终成果,并非无关紧要。因此说,汉代的音乐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就必须通过合乎封建道德的美的形式予以表现,即“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 《泛论训·淮南子》)( 2) 西汉的统治阶层非常重视封建礼乐同安邦治国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时音乐美学思想中最为明显的特点。

  也就是说封建的统治阶级所谓的“仁义礼乐”皆是以治国安邦为最终目的的,也就是说它们只不过是统治者用来对国家社会进行统治的不同工具。《淮南子》中将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直接归功于礼乐教化,对于仁义却是只字未提,正如儒家的亚圣孟子所言“礼之实,节文斯( 即所说的仁与义) 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 仁、义) 二者”。这就充分表明了封建的礼乐制度是同所施的仁义是不可分割的,而且礼乐之中就直接包含了所讲到的仁义。通过封建礼乐制度,对于国家社会进行教化洗礼,实现其统治的长治久安。

  其实统治者采用礼乐进行社会教化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 一是在国家建立之初没有自有礼乐的情况下采用前朝的音乐,并且是依据当时时代的需求对礼乐进行选择的;二来就是对于王者的功德进行新乐的创作,主要是歌功颂德之作。并且由于后者更具备社会教化的功用,因此比前者更重要。

  ( 3) 出于维护西汉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因而其音乐美学思想中也包含着封建王权的影子,为君权神授观点提供艺术理论依据,在充分发挥音乐才华作用的同时,也适时宣扬了子孙能够实现长久的安宁皆是出于封建礼乐进行教化的功劳。可以看出,当时的音乐都是应时而作,都是为了能够歌颂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为其实现并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而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即所谓的“作乐以奉天”。对于封建礼乐对于社会教化所起到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也就是集中论述了所倡导的封建礼乐的文质关系同其社会功用,简言之,封建礼乐其实就是西汉王朝统治者进行王权维护及统治的重要工具,典型体现如乐之本就在于“政教平,仁爱洽,…衣食有余,家给人足,…夫人相乐,无所发贶,故圣人为之作乐,以和节之”。( 《本经训·淮南子》)( 4) 西汉当时的音乐由于主体之间存在着文化修养上的差异,因而产生的影响亦是不同的,并且提出文化素养较低的人即所谓的“鄙人”是很难欣赏得了如此高雅的音乐艺术的,如粗鄙之人无法欣赏《阳阿》和《采菱》; 另外还提出不同的个体对于同样的音乐是存在不同的态度和反应的,有人表现为对于音乐的热爱,有人则表现为厌恶而无法入耳,这同音乐的本身及表演者的技巧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听者个体的文化修养差异所造成的。对于音乐对于个体产生的情绪反应也是不同的,如“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 涕之出于目; 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又如“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 夫有孰推之者? 故强哭者虽病不衰; 强亲者虽笑不和; 其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 《齐俗训·淮南子》)
  
  三 西汉音乐美学思想的价值及意义

  1. 在艺术上的价值及意义。

  在我国古代的音乐历史长河中,西汉的音乐可谓是极具开创性的,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具体表现为对于汉赋题材的选择上,音乐的体式流变或是多种多样化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及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上。西汉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汉赋的审美意蕴以及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可以看出,汉代音乐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内涵是深刻而广博的,并且通过汉代的音乐能够很好地把握西汉时期文人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以及心理思想等,同时对于西汉初期的审美以及文化风尚都有所体现。西汉时期的音乐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因此创作出许多大一统时期意蕴深远且灵动活泼,综合体现儒道思想的音乐佳作。

  2. 其艺术途径的价值及意义。
  
  音乐在人类不同的发展时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音乐也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西汉时期对于音乐的描写并没有太多浓重的手笔,但是同其他朝代相比较而言可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主要表现在当时的歌舞、乐器不仅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底蕴,而且能够随着受众和环境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音乐特质。音乐创作者基于自身气质以及大一统的时代背景,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很少会涉及到专业性的音乐理论,重点突出了音乐同社会教化及政治、道德之间的关系,在对于音乐的描写上表现为重视音乐的审美、旋律、乐律以及抒情等具体描写及探究,富于内理化的特点。并且专门对于音乐的表现手法予以严格要求,如音乐的节奏及曲直等都应当同音乐的内容相符合,只有这样方能够起到很好地社会教化的作用,激发民众的向善之心,从而体现出了艺术同思想相一致的特点,所作出来的作品也正是迎合社会需求的“和乐”及“德音”。总之,音乐其实就是人们主观世界在客观上的反映,因此只有真正做到思想同艺术上的和谐统一,方能够充分展现音乐之美。

  3. 其艺术内容上的价值及意义。

  大一统背景之下的西汉王朝音乐描写真正做到了对于多层次多角度的要求,从而在绘声绘神的音乐作品中向听众传达了丰富完美的审美内涵,这也可以看出西汉的音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多样化的特点。西汉的音乐作品中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儒家教化思想对于音乐作品的影响,另外道家思想对于西汉的音乐创作也有所渗透,表现为音乐内容上的自然适性。西汉音乐丰富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对于淫乐新声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态度,音乐功能上实现感化对于教化的升华过渡,以及对于音乐的欣赏者所具备素养的要求等等。西汉音乐的美学思想来源主要为儒家和道家思想,然而其并非是对两家思想机械地复制,而是在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了创造性,也发展了音乐自身的审美特质,从而使得西汉的音乐美学思想同社会实际更契合,对人性的需求也更契合。

  音乐美学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美学价值和深厚审美情趣,正是对于当时社会条件下政治及道德上的反映,也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使得音乐成为统治者进行封建统治的柔性工具。因此,西汉的音乐美学艺术思想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于西汉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为我国当今时代音乐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霞,母东风.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J]. 黄河之声,2008( 8) .
  [2]洪永稳.《淮南子》的艺术至情论及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J]. 黄山学院学报,2009( 4) .
  [3]张静亚.《淮南子》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述评[J]. 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10( 3) .
  [4]孙璟娜.《淮南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多角度辩证赏析[J]. 芒种,2012( 2) .
  [5]刘兴海.《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 大众文艺,2013( 3) .

    相近分类:音乐美学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