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合唱能够用歌声表达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当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着。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中的合唱教学,凭借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共性发展的强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合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并非简单的群众性齐唱活动,而具有更加复杂的音色、声部等要求,能够体现协调、均衡、协和等特点。正是因为合唱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初中生年龄特点所带来的挑战,在初中合唱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合唱
合唱教学是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课标进一步指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在合唱教学中要注重使学生体会多声部合唱的巨大表现力,增加合唱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群体共性意识。然而,纵观初中合唱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难题,要想通过合唱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应该首先对于这些难点有所认识,把握难点,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攻克难点。
一、初中合唱教学难点
首先,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问题。虽然我国学校教育已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应试教育下所形成的许多陈旧落后观念仍然牢固占据着学生的头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合唱既可以学习音乐知识,也在歌唱的过程中还能抒发自己的感情,还缓解平时巨大的学习压力。因此,许多学生非常重视文化课,严肃认真地对待文化课堂和任务,对于合唱教学和合唱活动持有的态度则是敷衍了事、嬉闹度过。这导致学生很少有能真正认识乐谱、能唱准音阶的,而且,许多学生没有分声部的意识,误认为合唱就是齐唱,不理解为什么要分声部。
其次,初中生变声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发展进入关键期,学生纷纷进入变声期。变声期学生的嗓子很容易受伤,稍微滥用嗓子便容易损伤声带。这一时期的合唱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殊情况。一是要从选歌方面入手,教师应该注意歌曲的音域是否符合初中生的嗓音特点和性别特点,如果所选歌曲的音调过高,教师也可以把歌曲的调适当降低再让学生合唱。例如在教唱《七子之歌—澳门》时,这一歌曲本来是C大调,教师可以降两个半音让学生合唱,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嗓音;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发声,比如让学生保持既不太强也不是太弱的发音力度,比如拒绝长时间持久发声。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考虑在合唱教学范围内,从观察学生到选材,再到科学发声方法的教授,这一系列关于初中生变声的难题对教师本人的素质和精力有一定要求。
还有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合唱主要训练的是团体内所有人声音的合作与配合。要想使得学生的声音整齐划一,教师首先还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合唱是一个团体活动这一点,从而为学生树立整体声音效果是首要目标这一观念。但是,就算反复跟初中生强调这一点,初中生处于叛逆期这一青少年过渡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合唱过程中很容易就忘记教师的教诲,将合唱变成个人秀,变成自我声音展示的舞台,反而破坏了合唱艺术效果。
二、初中合唱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难点,本文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涉及学生本身年龄和身体特征,也有一部分来源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要解决这些问题,想要通过开展一节主题式教学课,妄图一下子彻底理清学生的想法,或者把技巧、原则一股脑塞给学生,不仅时间上不允许,效果上也不尽如人意。因此,笔者主张在实际的合唱训练以及听赏过程中遇见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将问题和难点的应对措施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细节中。
(一)多加训练,提高合唱水平
合唱艺术最本质也是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声音的控制与声音的造型,前者体现为合唱的力度、速度与表情的把握方面,后者体现为合唱声部的组合、音色的运用以及音区的选择等方面。因此,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注重在合唱训练中训练学生对声音的控制,提高各声部的造型效果。
首先,学生各自发声的力度和速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多声部合唱的最终效果,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影响到节奏感。教师可以从节奏训练入手,通过节奏训练,让学生对节奏有一定的生理、心理感知,这样学生既能辨识其他人的声音共同形成的节奏,也能判断自己的节奏是否是正确的。学生在开始多声部合唱时,因为有了一定的节奏感知,便能及时调整自己发声的力度和速度,逐渐掌握合唱节奏。
从生理角度看,唱歌就是通过身体各器官的配合而发出具有音旋律声音的过程,它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系统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喉、声带、口等部位的运动和配合。因此,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正确运用各个发声器官是唱好歌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在唱歌前先对气息、吐音、节奏以及站姿进行训练。比如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五分钟的站姿训练,比比谁站得更符合标准: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头正,眼睛平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两肩打开但肩部不能抬高,头部和颈部也要处于放松状态。气息、吐音、节奏等训练亦同此理,训练的持续时间皆不宜太长,太长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但次数可以增多,让学生在多次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养成合唱习惯。
(二)听赏结合,培养合唱技巧
音乐既是用来唱的,也是用来聆听欣赏的。“听”是一切音乐学习的源头。初中生正处于听觉的发育阶段,听觉可塑性非常强。因此,从“听”入手欣赏合唱艺术,让学生对声部有感性认识和体验,学生就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爱上多声部形成的和声效果,并更深入地了解和声概念。从教学方法的理念来源来说,歌曲的旋律往往是人类在接受一段音乐时最先产生共鸣并最先记住的关于该歌曲的东西。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律动式听赏,教学生以歌曲旋律为要,在音乐作品、耳与眼、运动着的身体、大脑之间建立起一种分析、交流的关系,从而在音乐与身体发音器官之间逐渐形成迅速又有规律的直觉式交流。
在实际的听赏过程中,初中生由于对于多声部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往往不会注意到人声表现的各种声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改变单声部为饱满的多声部,让学生进行叠加式赏析,从而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和声方法,突出旋律的重要地位,并以旋律引导声部区分,从而为学生合唱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听赏除了能让学生掌握旋律、区分声部以外,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情感。合唱是通过统一并且丰富的声部实现情感的共融,情感表达是合唱要实现的重要目的。学生要学会通过合唱表达情感,首先要拥有对歌曲相对一致的理解,培养对合唱歌曲所表达情感的鉴别能力,才能在合唱训练中形成“情感和声”。教师要在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上多下功夫,比如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世界著名优秀合唱团的合唱视频,或者著名歌曲的合唱演绎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感情表现的震撼场面。例如笔者就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让学生仔细聆听,反复欣赏,领略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复调手法,让他们感受其中几个声部先后演唱同一旋律给人的此起彼伏、群情激奋的感受。学生置身于此起彼伏的轮唱中,对于旋律、节奏以及其中的情感有了直观感受,自然能够超越合唱本身,关注其中的情感内核,达到欣赏内涵和情感的高度,从而对合唱拥有全新的认识,也能够进一步把体会到的情感内核迁移到自己的合唱中去。
参考文献
[1]马素梅.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109.
[2]林芳.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究[J].艺术评鉴,2018(2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