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眼科论文

信息化在中医眼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5-01-06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193字
论文摘要

  中医药学和信息学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相似的方法学,即信息方法的功能准则、整体准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藏象论均重视从整体、动态中观察和研究事物,因此,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二者不断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医药信息学,用以研究中医药领域信息动态现象运动规律。中医眼科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强调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但其发展受困于尚无一套公认的辨证体系,与病证难以结合。同时,现代眼科重视眼科信息化,将眼科学与信息技术广泛结合形成了眼科信息学,并不断扩大其研究领域,涌现出新的研究热点,优化了眼科科研、教学、临床、管理等各个领域。由此可见,将中医药信息学应用于中医眼科学必将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可能。但是,目前符合中医眼科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专科平台、医师队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其学科建设工作更远远落后于形势需要,因此,如何实现二者融合值得深思。

  1 中医药信息学与中医眼科结合的必要性

  1.1 数字化诊疗技术对中医眼科的影响

  一般而言,开展专科医疗更加依赖信息处理手段。人接受的外界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眼,眼球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病理过程表现为组织结构脆弱,易于发生不可逆性变化,因此,开展数字化诊疗对眼科尤为重要。目前,现代眼科迅速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发展成眼科教育、临床、科研及其基础建设的基本部分和临床医生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眼科患者临床资料的计算机化存储及相关临床辅助诊断技术,如眼前节及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电生理、电视野等出现,使医生可借助现代辅助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利用其自动化、智能化、可预测性及数据表达直观和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尽可能将病情数字化,以量化数据作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监控的依据,从而对诊断、治疗措施进行客观评价,把握最佳治疗时机,不断提高眼科诊疗水平。虽然目前我国尚无眼科信息学专业学术组织,但参考美国口腔信息学发展的模式,可以预见,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眼科学临床、教育、科研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设计、实现及维护需要既懂眼科学又通晓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现代眼科信息技术一方面将传统医学遥不可知的眼部解剖领域变得可视化和量化;另一方面又使中医眼科医师,特别是年轻医师易盲目依赖现代技术,忽视辨证论治,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医眼科的正确发展。

  1.2 眼科诊疗目标的改变

  中医认为,眼部疾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脏腑功能失调。《银海指南》云:“轮为标,脏为本。”指出眼疾与脏腑的标本关系。又《证治准绳》曰:“目窍于肝、主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说明不能单纯考虑眼部病理变化,而应结合脏腑功能加以辨证,将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结合考虑,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病机,提高疗效。这必然涉及生物医学知识的整合及对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眼科诊疗的终极目标已不仅是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与视觉功能,还包括患者的自我感受,同时涵盖早期预防、健康体检、术后康复、随访调查等一系列眼保健措施,中医对此则有巨大优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中医眼科信息学,挖掘信息化的优势,以中医眼科知识为基础,基于整体观、功能观和个体化诊疗,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生物力学模型、管理信息系统、训练软件、数据库等不同层面信息技术手段的独特优势,科学研究环境、脏腑与眼的关系,寻找中医眼科辨证论治规律,发掘专科用药特色,并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提高工作成效,建立完备的中医眼科诊疗服务系统。

  1.3 病证结合模式的发展

  “病证结合”将中医对“证”的推理性判断和西医对“病”的实证性认识结合起来,以病统证,是目前中医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现代中医眼科重要的临床研究模式。中医眼科学虽在千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五轮学说、八廓学说、六经辨证等具有专科特色的辨证方法,但各辨证体系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病证结合”诊疗体系在中医眼病,尤其是疑难性眼底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优势,并有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潜力。中医眼科的“病证结合”可以概括为从“病”的发展过程中分析“证”的变化规律。临证以病为经,通过对疾病病因、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变化的把握,了解疾病全程的发展规律;以证为纬,在疾病发展的各阶段,根据临床表现及四诊资料,进行病机分析,确定辨证类型。如此经纬结合就可形成新的专病诊治体系。当然,由于对病证结合中“病”的认识不同,对结合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故可重复性差,无法在临床大量验证,难以取得公认,这势必影响中医眼科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利用中医药信息化建立中医眼病的病证结合诊疗体系,通过对整体信息处理及个体化诊疗信息处理,可对各种疾病的中医证候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并沿着疾病演变这条经线,将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交叉融合,也就突出了疾病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科学实现了“病证结合”。

  2 信息化在中医眼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中医眼科的应用尚少,多用于图书馆联机检索、医学网站信息交流及简单远程医疗等。当然,也有学者在其他方面做了有益探讨,如姚氏等在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医眼科中进行了可行的理论探索;张氏等采用中医学、中药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2006年的全年住院患者中药饮片处方进行了分析;严氏等通过建立包括青少年近视信息网络平台、监测网络、专家网络和各级监管网络等实体与虚拟、纵向与横向相交错的多层次立体网络体系,探讨了青少年近视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由此可见,计算机硬件及软件产品已先后应用于中医眼科领域,但研究内容局限,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尚不能满足中医眼科专业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中医眼科信息学尚无专业刊物、学术组织及相关会议,绝大部分研究是利用计算机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文献检索,而真正属于信息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少,因此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目前中医药信息学在中医眼科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首先,尽快成立中医眼科信息学专业学会,在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框架下发展中医眼科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创办中医眼科信息学专业刊物或在专科刊物中开辟相应栏目;其次,建立具有中医眼科特色的研究平台,探寻合理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模式和制度建设,使其能有效支撑科学研究和学科交叉需要克服的各种阻碍,如人员的相互协调配合、合理的学术评价和利益分配机制等;再者,加强中医药信息学教学体系,改革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体系,开设中医药眼科信息学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把握中医眼科研究生与信息学相关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培养既具备中医眼科学知识,又具有信息学科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的人员,这样才能在研究中合理选择研究工具,理解和把握其可行性,实现有价值的科技创新,促进学科发展。

  3 结语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医眼科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强调以五脏为主体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现代眼科信息技术的挑战、健康观念和眼科诊疗目标的改变,以及病证结合模式的发展为中医药信息学在中医眼科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也为中医眼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作为中医眼科工作者,我们应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正确应用中医药信息技术,挖掘其潜力和资源优势,继承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的精髓,为眼科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安娜,刘成源.从稳态医学观探讨青少年近视的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4):97-98.
  [2] 孙晓伟,王阶.病证结合研究探讨[J].中医药学报,2009,37(6):1-3.
  [3] 庄曾渊,张丽霞,杨永升.基于病证结合的眼底病精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的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2):99-100.
  [4] 张红,张津京,庄曾渊.“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6):458-461.
  [5] 姚小磊,彭清华.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眼科应用的设想[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8,18(6):366-368.
  [6] 张颖,接传红,郑虎占.我院中医药治疗眼科疾病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23(3):219-222.
  [7] 严京,安娜,刘成源,等.北京市青少年防近健康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4,11(1):34-37.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