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经大成》是清代医家黄庭镜于 1741 - 1774 年撰写,由其后人于 1817 年刊行的眼科名著,在中医眼科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临床价值,其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中医眼科有所突破和创新,同时还发现黄庭镜对仲景学说十分推崇,书中提及仲景之名达 16 次之多,运用仲景方约 30余首,体现了把眼科辨治理论与内科辨治理论紧密结合。
1 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引入眼科疾病的诊治
《目经大成》对中医眼科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其中就眼科病因提出的“十二因说”体现了黄庭镜的独到见解。受柯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影响,他提出“伤寒百病之祖,不独专责在目。读仲景先生书得其纲领,治亦无难。”黄庭镜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引入《目经大成》指导眼科疾病的诊治。他认为伤寒为百病之祖,前人的眼科著作忽视伤寒而不加论述,而专论伤寒的学者又未落到实处,这都是存在弊端的。
他认识到寒邪外犯,多循六经逐渐深入,常可伤害目睛,邪气或入于阴成为寒证,或入于阳成为热证,临证治疗以《伤寒论》六经证治为其纲领,并统领在阴阳这一总纲之下,加以细化与《伤寒论》相对应,同时也体现了灵活变通运用仲景方的思想理念。
他认为: “太阳经,表之表也,行身之背。邪入皮毛则先伤之,便有恶寒恶风,头痛脊痛之症。脉浮紧无汗为伤寒,以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浮缓有汗为伤风,桂枝汤,邪散汗止为解。身热者,邪闭元府,内气不能泄而生,非风寒之所变也。阳明经,表之里也,行身之前。发热恶寒,脉微大而长,鼻干不眠,用葛根汤以解肌。少阳经,半表半里也,行乎两胁之旁。耳聋,胁痛,口苦,寒热往来,脉弦而数,小柴胡汤和之。过此为邪入腑,若其脉沉而有力,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热入肠胃,所谓正阳明病也。
轻者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大便通而愈矣。”他将三阳病证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的治疗方药合理、恰当。并进一步强调三阴证是邪气深入,俱入内脏,属里证、寒证,当以辛温之药治疗,不可凉散。“若初起便恶寒,手足厥冷,或战栗,倦卧不渴,兼之腹痛吐泻,或口出涎沫,面如刀刮,不发热,而脉沉迟无力,此为阴症,不从阳经传来,轻则附子理中汤、四逆汤,重则九转丹、回阳饮以温之,不宜少缓。”此段论述体现他对急重之阴寒虚证,以四逆汤一类方药急救的思想。
他又云: “有假阴假阳,如太阳症,头痛发热,脉当浮而反沉,又似少阴矣,故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症,脉沉,应无热而反发热,又似太阳矣,须用甘草附子干姜。阴症四肢厥冷,而阳症间亦或然,此四逆汤、四逆散不同也。阴证下利,而阳症亦有漏底,此理中汤与黄龙汤不同也。又有真阴真阳虚损发热,亦与伤寒无异,如恶寒自汗,胸膈饱闷,则用补中益气汤而愈。面赤口渴烦躁,与六味地黄汤亦得。再下部恶寒足冷,或欲饮而反吐,即于前方加肉桂、附子、五味,下咽随安。”黄庭镜还针对假阴假阳、阴证四逆、阳证四逆、阳证下利、阴证下利以及真阴真阳虚损证提出各病症特点、鉴别与方治,充分体现了他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应对复杂病证的娴熟功底。
“总之伤寒者,盖冬时严寒,感冒即病之名。先由皮毛经络而入腑入脏。始虽恶寒发热,而终为热症,其人必素有火者。中寒者,直入脏腑,始终恶寒,而并无发热等症,其人必无火者。经曰: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寒伤形,热伤气。一则发表攻里,一则温中散寒,两门判然明白,那得存骑墙之见,而与素有内伤者,阴阳真假,同证混治耶。”此段论述针对伤寒的病因病机和传变以及兼夹内伤病情加以总结,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且助后学者执简驭繁。
黄庭镜论述的六经病证虽并未直接呈现具体眼科病证的表现,然就其提出“伤寒百病之祖”的观点,已不可避免地与眼科病证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而且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的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内科病证及误治产生的变证,约有 40多个条文出现了多种眼部症状,如直视、目瞑、头眩、目眩、目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面目及身黄、时时自冒、目正圆、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面目青、两目黯黑、目如脱状、头目瞤、目泣、癫眩、眩冒、眩悸、面目手足浮肿、目睛晕黄、产后郁冒等,而这些眼部症状是各病证的重要表现,各病证的诊断多数还需结合其他脉症表现而判定,病机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五脏、气血津液之别,绝大多数病证有相应的方治。
涉及的方剂有真武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赤小豆当归散、大黄 虫丸等。可以说,仲景这些涉及到到眼部症状的证治对黄庭镜眼科疾病的诊治应当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 黄庭镜在《目经大成》大量引用仲景方治疗眼科疾病
在用方上,黄庭镜推崇仲景方,他认为“仲景为医方宗匠,良有特识。”作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其中多个方剂被黄庭镜引用,主要集中在该书卷三眼科方剂八阵之中。补阵有八味肾气丸、加减八味丸、金匮肾气丸; 和阵有小柴胡汤、黄连汤; 寒阵有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热阵有理中汤、白通汤、真武汤、人参复脉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 攻阵有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十枣汤、抵当汤、栀子豉汤、蜜胆导法; 散阵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 因阵有五苓散等。结合它处用到的葛根汤、白虎汤、姜附汤、乌梅丸、甘草附子干姜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附子理中汤、瓜蒂散等,包括比较相近的仲景衍生方统计在内,约有 37 方之多。
黄庭镜不仅较多地收录仲景方剂,在《目经大成》卷二部分眼科病证及附录的黄氏医案中同样可以看到他对仲景方的广泛运用。如在“凝脂翳变”所附医案,前医投以补中、四物、六味地黄等汤,病情加重,黄庭镜放胆投以大承气汤攻下,并下三黄丸清降火热而获效。在“气翳”所附医案中,风热赤肿,经医治病瘥,而双睛又得气翳,状如死人,黄庭镜认为是医药过甚,邪虽去,脏气大损,投以附子理中汤加当归、黄芪,并与左归饮、右归饮合用获愈。蟹睛愈后一年,因声色纵游,忽见恶心发热案,前医投以四逆汤加黄连,患者冷于冰,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则目焮肿如覆杯,病实形羸,弥留欲绝,黄庭镜以瓜蒂散探吐,后行通利开导法,再徐以养阴清燥,越月而愈。其他一些眼科病证的治疗,黄氏也有用经方应对,如天行气运,据病情选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方; 睑黡属于肺脾虚弱,水邪上犯,选用真武汤、大建中汤、小建中汤等方; 二便秘结或大便干燥,小便赤涩的大小雷头风,选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 气滞血瘀有热的瘀血灌睛选用抵当汤破瘀泻热。
由上可见,黄庭镜在《目经大成》中如此推崇仲景学说和运用仲景方治疗眼科疾病,在古代眼科医籍中,可谓首见。
但需要说明的是,黄庭镜对仲景学说也并非一味盲从,如在经方的用量上,他则持有自己的见解,他在《目经大成》中说:“汤液之升、合、铢、两虽有定式,亦当因时治宜,不必泥古。仲景为医方宗匠,录其方而铢两不载,盖猛重太过,恐我无彼见,病非昔比,不敢妄用治人。他方亦尔者,示人以活法耳。”
黄庭镜主张用药剂量上,不必拘泥于一概重用,当视具体病情而灵活变通使用。
3 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治疗内科病证的仲景方能够广泛运用于眼科病证的事实和典范,足以印证柯琴“六经为百病立法”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同时也体现出中医能够从整体观角度认识局部疾病,从脏腑病证联系眼科疾病,又从眼科疾病联系脏腑病证,将眼科疾病融入全身整体辨证之中,说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临床各科指导的普遍性,可以看到,《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及仲景方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同样能够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黄庭镜. 目经大成[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 -335.
[2]柯琴. 伤寒来苏集[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