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长沙某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探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862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育英小学开展养成教育的经验研究
【第一章】 长沙某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探究引言
【第二章】育英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背景
【3.1】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3.2】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效
【第五章】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经验和反思
【结语/参考文献 】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养成"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彖传》"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成就良好品质的教育。习惯是指人的行为倾向。简言之,习惯是稳定的、甚至自动化的行为,良好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根本上的意义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结合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我国小学的养成教育仍处于不断摸索和改进的阶段,如何通过规范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养成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的养成教育仍是小学德育的重点。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就养成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各类文件当中。2004 年 2 月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2 月份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②指出:"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一、养成教育是推进小学德育工作和落实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学校教育目前重分数、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也就是说养成教育势在必行。着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北京市特级教师孙蒲远说:"正如教育家斯霞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的危险品。而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养成教育其实就是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细化为具象的点滴生活习惯,从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符合德育教育特点,适应新时代的环境和形势。

  着名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其实,素质与养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养成教育达到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可见,实施养成教育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二、养成教育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键期教育。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期是接受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中国的先哲就有"慎始"的教训;西汉着名教育家、思想家贾谊认为,如果在儿童幼年期施教的话,"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北宋着名学者颜之推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

  "关鸿羽也曾说到:"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象冷却了的铁砣子,再改变就困难了。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必将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他宝贵的财富。

  三、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

  1988 年,75 位诺贝尔金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大会,这些国际顶尖的学者们以"21 实际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问其中一人:"您在哪一所大学、哪一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宝贵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居然回答幼儿园。别人表示不理解,他耐心地解释:"在幼儿园,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事情要及时改正;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要分一半给小伙伴;要仔细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基本上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三岁决定一生".幼年学到的基础知识,老年还记忆犹新。可见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成就全面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所以养成教育也应该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

  四、养成教育对于育英学校的实践意义。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在小学担任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从事大队辅导员和德育主任工作。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针对现在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行为习惯较差等问题表现等,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近些分析、探究,提高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养成教育氛围、为教师常规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供参考和帮助、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做铺垫。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历史溯源。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自古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古代教育家孔子、贾谊等都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相关论述,对教育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着名论断,也道破了小学教育主要应该培养孩子们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做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养成教育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最早的养成教育文献出现于 1988 年 8 月,《企业管理》发表了一篇关于《养成教育》的专题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以"养成教育"来探讨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问题。到 1988 年 12 月 25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文中两次提到了养成教育,"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这份中央文件直接影响了养成教育研究的发端,可以说,当今学术界所探讨的"养成教育",就是从此开始。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前后,是养成教育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的阶段,而且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期间的变化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方针有很大关系。1993 年 3 月 26 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其中提到"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这份《纲要》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在小学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依据。1996 年 10 月 10 日,党的第十四届六中会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养成教育四个字,但两次提到了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2001 年 9 月 20 日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是现代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政策依据。由此可见,开展养成教育、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学校是重要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外,《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自 1981 年、1991 年发布以来,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2004年,教育部发布并实施了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

  二、关于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从古至今,我国都有丰富的关于养成教育的思想,许多着名的教育家、学者在都有关于养成教育的独特的见解和论述。孔子把养成"道德的人"作为教育任务,以"仁"为孔子思想的基本理念,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

  孟子则认为教育是培育、是培养,而且"养"比"育"更有广泛生动的用途,比如"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为儿童的好习惯培养,专门写了《童蒙须知》。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曾这样说:"凡人之性成于习".明清时期王夫之提出了习子童蒙观点。近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重要论点,近现代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等。

  2001 年--2005 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经过长达五年的深入研究,并在全国 400 余所中小学进行实验后,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2007--2009 年,在全国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中提出:"学校应为儿童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中国着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也曾经进行过有关于 1560 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授在《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书中,通过外企招工面试、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挑选宇航员、北大教授谈中外游客对比等诸多案例,告诉我们:"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由孙云晓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张梅玲研究员主编的《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一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大量具体、操作性强的有关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建议。新时期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创建者--林格教授通过长达八年的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他的专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提出:"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关鸿羽则提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他认为养成教育在途径上还要做到"四一致",即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与学校一致、家庭与社会教育要一致等。另外,魏莉莉、梁志粲、曾燕波等多位学者也都在养成教育方面做出了相关的创新性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也有很多关于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有代表性的如下:

  杜威是 20 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养成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西亚斯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强调通过外在力量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同时,美国在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活动中历时 10 多年,他们的主旨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

  近代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从理性启蒙和德行习惯的养成两方面展开了养成教育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洛克指出:"一切教育都应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养成教育的途径上,他提出要注重"躬行实践",即:老师在教育儿童时,要善于把说理和联系结合起来,重视道德行为的时间,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等都对此课题曾有所涉猎。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尤其是德育,应该以培养习惯为主,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作是教育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指出每一种教育应有各自重点的目标,如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习惯影响、规范品质,可以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新加坡则十分重视国民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学校设立公民与道德教育课,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采用唱歌、游戏、辩论、角色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方法进行教育,在形成良好行为的同时,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政府还制定了《学校准则》,同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

  在法国,养成教育也是"公民道德教育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

  现代教育学之父,德国着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其"训育论"提出,训育就是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道德规范行为,将其培养成为完善的人。同时,德国人非常注重民族习惯教育。"在家庭,小孩子从懂事起就被要求遵守礼仪,大方迎客;在学校,内容则更为广泛,包括个人行为的教育,如礼貌、诚实、正直、善良、劳动习惯等;包括人际关系的群体观念、协作精神等;还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的教育等,这些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通过宗教教育和公民课进行实施。

  "国内外这些关于养成教育的丰硕的研究成果,都为育英学校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其他方面的参考。

  三、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纵观国内外,针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较为普遍,而且绝大多数研究的重点都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国外更多注重养成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如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智力发展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等,都为小学阶段怎样发展养成教育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正确引导养成教育的行为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的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方面的研究。

  (一)小学生养成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

  李爱华研究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及启示,洛克养成教育以绅士培养为目标,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注重良好德行的养成。洛克养成教育对我国小学生养成教育提供的借鉴是:"养成教育要关注身体和心灵,要注重家庭和榜样的作用,及早养成、多家联合以及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高飞研究陈鹤琴先生关于儿童道德养成教育思想并进行了探析,他的儿童道德养成思想的科学依据是儿童心理学,基本内容是倡导儿童道德养成途径的多样化,强调儿童健全道德人格的培养,同时追求方法的艺术性。他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另外还有很多关于养成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如黎黎进行的《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李自斌的《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等等。

  (二)小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的研究。

  王清平通过对我国养成教育现有的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导之以行、养之以情、教之以理、化之以场的养成教育模式,并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当前我国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提出三点建议:1.针对个体道德行为养成的过程,要体现"强化-内化-外化"的内在统一;2.针对当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现状而言,要体现塑造和改革的双心兼顾;3.针对当前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环境而言,要尽量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资源。王清平老师总结了养成教育模式,并针对教育模式提出自己的有针对性的见解,为近代养成教育模式的典范。韩雪梅老师以研究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研究养成教育模式,她认为应该以体验教育为主线,注重创设情境,外显办学主题,构建责任教育体系。在我国还有很多学着对小学生养成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勒小红提出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即晓之以理、示之以标、习之以范、导之以行、励之以评、校之以馈。又如史玉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模式的研究等,就不再一一例举。

  (三)小学生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曾妍研究认为小学生养成教育包括诸如基础性、早期性、持续性、具体性、渗透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若干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纳了一些常用的教育防范,如说服法、榜样法、活动法、训练法和激励法等。在了解养成教育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同成长阶段选择最适合的养成教育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谢亚男通过研究认为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榜样法和训练法。董晓丽研究认为从行为规范的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知、情、意、行",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到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必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

  在我国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中,实践探索是最为常见、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种。刘鹤研究认为,在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学校要健全规章制度和进行规范训练,提出以校本课程为主阵地、以激励机制为保障,以家庭教育为支撑,在教育实践中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褚维礼研究认为,学校根据本身的育人功能,在养成教育中必须做到活动制度化、内容系列化,通过环境熏陶、教学渗透、榜样示范、行为训练、开展活动和自我教育,同时争取社会家庭配合,优化校外教育环境,取得养成教育效果。汤凤元研究认为,切实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要把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发挥制度的作用,重视实践的体验。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李泽研究提出,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小、低、细、近、实"五点抓起,最终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中,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讲究教育方法和科学评价,是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注重从实践活动中受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氛围,是养成教育的合力保证。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小学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成教育,它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重视小学生规范形成的过程性和长期性、综合性及变化发展性。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是,将国内外养成教育的研究,放到育英学校的实践中来进一步验证,推动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通过育英学校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二)为其他学校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案例。

  纵观近年来,育英学校学生在一年级进校时容易表现出以下的不足:不注意文明习惯用语;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加强;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安全习惯;自理能力不强等。对于处于人生发展奠基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正是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对于学校、师生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为应用性研究,行动研究是我们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它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不断地提高、创新。

  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的、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行动研究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本论文是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相关计划,收集有关资料,检验研究措施,不断改进方法,修正策略,在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育英学校通过行动研究来验证养成教育的理论,丰富和发展养成教育的内涵,同时通过研究指导学校养成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对其他学校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鉴别、搜集、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通过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着中,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学生养成教育培养的文献资料,从中吸取营养和先进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养成教育。

  关于习惯的定义,不同的工具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首先我查看了《现代汉语词典》和《美国传统词典》中对习惯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

  里,习惯是指:"1.常接触某种新事物而逐渐适应,如习惯成自然等;2.长时间内养成、不容易一时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如好习惯、不良习惯等".而在《美国传统词典》

  中,对习惯的定义是:"1.一种重复的、通常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2.思维位和性格的某种倾向;3.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

  关于养成教育,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养成教育的英文解释是"Formative Education".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养成教育被界定为: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国内对于养成教育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解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研究中,人们比较认同的是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对于养成教育的诠释,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达到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综上所述,养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它渗透于学生校内外各项学习、生活领域中,需要学校长期不懈地教育,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一个长期坚持且艰巨的工程。

  二、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本论文所指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仅限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研究,即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安全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卫生习惯这 4个方面习惯的研究。

  综上所述,依照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定义,笔者认为,小学生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等,促进小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