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建议对策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和生态文化意识自觉相统一的教育过程,是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在生态文化意识自觉基础上的反复训练,也是生态文化修养在正确价值取向引导下的自觉提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不仅要注重理论层面的研究,更要注重在理论指导下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只有加强以生态文化教育为理论指导的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才能达到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教育目的。针对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现状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探寻完善和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对策和途径。我们要以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文化理论作为指导,重视大学生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不断强化他们的生态文化意识,大力提升其生态文化素养,尤其要重视加强和完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4.1 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体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从教育整体来看,是一种崭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高校德育的过程,它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在开展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实践时,首先必须注重培养校园主体的生态文化意识观念。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彰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主要是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化自觉在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展现。生态文化价值观是大学生在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所持有的立场和观点,并通过不断的内化和实践,更深入地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自觉性,逐渐上升到文化道德与修养层次,[23]
这是对自身行为方式的负责和担当,也是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价值需求。从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培养。
4.1.1 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
当前高校大学生对生态文化并不算很了解,相应的文化自觉意识也不强,由此在这方面造成的困惑使他们自身的行为模式也出现偏颇。要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模式趋向于规范化、统一化,首先必须要明确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是一切行为发展的导向。生态文化意识是指在看待自身文化生活和对待自身文化行为上的思想表现形式,包括在对生态文化理解上所产生的意向、思想、观念和意志等。存在决定意识。生态文化意识是人们在生态文明社会中自身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随着生态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态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生态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生态文化意识不仅是人们对生态文明社会及其生态文化生活的反映,而且人们所具有的生态文化意识的程度与层次,又是衡量人们生态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人们生态文化行为的重要导向。当生态文化意识真正地内化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时,将对人们的生态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的强化不仅要靠外在的约束教育来实现,还要靠内在自我教育的强化与巩固。外在的教育方式只是从宏观上规定了生态文化教育的相关要求,通过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可控性使得这种外在规范约束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内化,所达到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明显。而内在的自我教育方式,恰恰是从教育对象本身出发,通过自我制定目标、内容和方法来实现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对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践行,体现出其生态文化意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把高校提出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变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在对生态文化的自我认识上,逐渐建立自身对生态文化的信念感;在对生态文化的自我要求上,逐渐建立自身对生态文化的自强感;在对生态文化的自我践行上,逐渐建立自身对生态文化的独立感;在对生态文化的自我评价上,逐渐建立自身对生态文化的信任感。
4.1.2 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知识学习。
观念支配行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首要的就是培养和指引大学生有正确的生态文化意识。由此,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重要的是要强化大学生对生态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文化认知能力。这种对生态文化的正确认知,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价值信念和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影响很大。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需要知、情、意、信、行的高度统一,而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是其中重要的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知识学习上具有良好的典范和引导作用。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其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实施,以高校生态文化知识传授教育为主,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这些都与高校师资的配置和素养有关。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也是他责任担当的体现,高校教师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
首先明确要求增加高校教育者的生态文化知识含量。高校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体作用,他们的育人角色和责任担当使其必须具备能够引导大学生发展的基本文化知识,所以加大对教师的生态文化知识培训十分必要,最关键的是使他们确立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去培养生态文化意识,这也是提高生态文化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次教育者要积极配合参加学校相关的生态锻炼。提高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还应回归于教育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活动的锻炼中,才能强化生态文化的理论知识,总结和弥补理论知识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指导实践探索。只有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生态实践活动积极性,才能以教师榜样典范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踊跃参加这些活动。
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知识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态文化认知能力,要切实发挥课程教育在生态文化价值观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就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而言,课程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因此,高校应注重生态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以此作为对大学生生态文化理论学习和生态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根基和依托,将生态文化课程教育纳入高校整个课程教育体系之中进行统筹规划,规范实施。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开展的情况,生态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强调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统筹协调,生态文化教育的必修课程主要体现大学生对生态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把握,而生态文化教育的选修课程则主要侧重于拓展大学生的生态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情感,促使大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态文化学识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4.1.3 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化认同感。
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念为指导,达到生态文化情感认同和生态文明行为规范,而这一切都需要大学生具备应有的生态文化自觉。从前面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来看,大学生更倾向于以实践体验教育方式接受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他们认为课外活动和社会考察教育方式最有效。首先,通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饱含生态特色的文化实践来感染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情怀,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生态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和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情感,强化其生态文化情感认同。其次,在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上,对他们的生态文化意识加强指导,以此提高自身文明行为的自觉性。生态文化自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自觉的心理基础,只有从思想上达到对自我行为模式的正确判断,才能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更加自觉的规范自身的行为表现。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只要是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特色的各种实践形式都可归入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例如,校园环保生活展示会的举行,各种环保社团的建立,专题的生态活动周、环保调研活动的开展,生态环境社会考察等等。总之,高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把生态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实践的形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领会和巩固在课程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又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陶冶生态文化情感。
4.2 积极引导和完善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条件和实践平台,使大学生的行为文化不断向精神文化转变和提升。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态文化育人环境,而且可以为他们提供重要的生态文化制度规范和生态文化动力导向。
4.2.1 通过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育人环境必须体现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化熏陶的特点,以学校对教育对象的培养目的为指导,正确处理校园各种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校园整体规划、校园建筑设计、学生教学区和生活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设计等等。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整体的规划应突出文化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有利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校园建筑设计在体现本校文化特色和历史印迹的同时,要能够加入生态文明的时代元素,展现生态文化的良好氛围,比如设立生态文化雕塑,人造生态景观等等;学生教学区和生活区包括教室、图书馆、实践教育基地、会议报告厅、公寓楼、食堂餐厅、超市商店和洗浴场所,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如果将生态文化通过这些场地加以宣传,可以极大地增强生态文化教育效果,比如生态文化宣传海报的张贴、生态文化路标的警醒标志等等;校园公共场所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其必要的用途因素,而且要达到生态文化环境育人的目的。公共场所是学生课外业余时间的人群集聚地,对人多的校园生活广场和操场等地给予恰到好处的生态文化元素点缀,充分利用群体效应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比如在广场的醒目位置放置生态文化宣传栏。
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虽然高校大学生受学校生态文化教育最深,但是也不能忽视来自社会环境中的因素影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就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来说,当下全社会都在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转化为,努力培养较高生态文化修养人才,而学校作为优秀人才的直接培养者,就需要和社会统一。社会是影响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发展的环境机制,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影响作用,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大学生的实践操控能力,合理利用社会教育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比如在假期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生态自觉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加社会环保公益活动,在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交流与学习;借用媒体的力量,组织宣传低碳环保活动,使生态文化的普及范围更广泛。
4.2.2 通过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开展,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搭建良好的教育实践平台。
我们这里所讲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是从广义的角度进行理解,主要是指全体校园师生在各种生态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生态文化行为。[23]
引导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以校园生态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逐渐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而且可以使其在活动中更有效的接受和践行生态文化价值观,并在其影响下使自己的生态文明行为逐步形成体现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行为模式,这种生态文化行为模式又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呈现持久性和不变性,在一定的领域内,通过时间、空间的传承和积淀,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生态文化内涵上。所以,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实践教育,应该注重规范和引导校园师生良好的生态文化行为模式。
具有生态特色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平台,它承载和传递着大量的生态文化思想和内容,是大学生增加生态文化知识的又一学习渠道。
通过积极参加相关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不仅从思想上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文化的认知,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生态文化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正视和反思生态文化的相关问题,使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具有实效性。丰富的校园生态文化实践活动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不同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它是亲历亲行的主观体验,是对生态文化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检测,也是自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大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生态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辨明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逐渐关注和矫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模式。为此,我们应多组织开展环保活动来调动校园主体的积极性,比如充分利用一些环保教育纪念日来宣传和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像 3 月 12 日植树节,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6 月 5 日世界环境日等等;利用假期选择和确立相关的环保课题,进行实地课题调查和研究,这是开展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有效地补充了课堂学习的不足。
4.2.3 通过校园生态制度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校园生态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各项规定规则及其所体现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园组织制度的调控,校园师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行为,也离不开校园组织制度的约束和保障。由此,在设立校园生态文化制度时,不仅要符合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要求,而且要根据校园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实际现状,使建立的关于生态文化的规章体系能够适应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其中,要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制定基础,体现人与周围一切事物的关系,体现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要求。
高校生态文化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以校园师生共同具有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对校园师生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由此,对校园生态规章制度的遵守,也成为衡量和评价大学生各种行为价值取向的重要依据,这在无形中影响着师生的生态价值观念确立。高校生态文化制度体系充分体现着生态文化的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以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刚性的约束功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充分发挥高校生态文化制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科学的确立生态文明行为价值取向,有利于高校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对校园生态规章制度的制定者来说,要以身作则,起着良好的榜样作用,能够按照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要求,制定适应于校园生态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其次,要适应新的体制改革要求,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政策变化做成相应的制度调整,健全各部门的管理制度。
最后,要落实生态文化制度的实施,定期监督和检查相关制度的运作成效。
4.2.4 通过校园生态精神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提供良好的动力导向。
校园生态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师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文情怀的发扬和引用。校园生态精神文化作为校园生态文化中最本质的要素,可以在校园生态环境文化、校园生态行为文化、校园生态制度文化等方面得以充分体现。
校园生态精神文化是大学生生态文化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生态文化价值观确立过程中,赋予了更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强化了对生态文化的坚定信念,也为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提供了积极的动力。因此,加强校园生态精神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动力导向。
校园生态精神文化具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先进的生态文化教育理念造就人,以正确的生态价值舆论引导人。生态文化精神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引导和制约校园师生思想和行为的生态文化准则,并在较长时期内作为校园师生的行为价值标准,指导师生自身价值标准和价值行为不断地实践和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生态精神文化强大的舆论教育功能、凝聚作用和号召力,开展具有激励和鼓舞校园师生的校园生态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园宣传栏定期更换具有生态文化主题思想的海报,报刊等;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文学社等舆论工具扩大生态文化的舆论影响,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
总之,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离不开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生态物质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精神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多样的生态文化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保障制度,弘扬主流生态文化精神,以更好地达成生态文明养成教育的成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全面发展的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