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基本概念与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58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校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探析
【绪论】大学生态文明习惯养成研究绪论
【第一章】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基本概念与解读
【第二章】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认识
【第四章】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建议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大学生生态观念与行为养成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视角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探究,首先需要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内涵的界定和解读,这是整个研究的基点,同时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1.1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概念解读。

  基于本论文的研究要求,我们首先对生态文化,尤其是校园生态文化的概念内涵进一步认识。

  1.1.1 生态文化概念的解读。

  对生态文化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对高校校园生态文化进行认识和把握。

  基于当前学术界对生态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生态文化是伴随着生态文明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作为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致力于一种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关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生态文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同时,文化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一定的文化全面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时,就会逐渐形成其时代所决定和要求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就现实而言,在工业社会文化形态所具有的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严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问题每况愈下,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来解决。因此,生态文化作为伴随着生态文明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体现着人们对当前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体现着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标志着当下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遵循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规律。可以说,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重要理论价值,并日益对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方式乃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同时具有强烈的实践属性。生态文化的实践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具有生态特征的一切文化活动成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们在当下时代所持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态度,这是人们对生态文化价值观逐渐认同并接受的集中体现。生态文化的实践成果不仅说明人们已有意识和责任去维护与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关系,而且体现出他们的生态文明行为已越来越受到自身价值取向的影响。工业时代所造成的人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已迫使人们必须转换自身的生存方式,以求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正是人们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生态绿色生活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结果呈现,它代表着人们在生态文明时代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表明与自然、社会和人类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正在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伴随着其生态文化意识的不断强化和价值观的深入内化,生态文化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调控和影响会越来越凸显,并使其在此过程中,自身的生态文化素养能够逐渐得到内化和提升。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一种文化与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们在自然与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的成果构成了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规律痕迹说明了文明是文化发展较高阶段的产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称为文明,只有代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规律和意愿的文化价值形态才可认为是文明。生态文明时代致力于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的全面建设,这是新时代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体现,而且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将引领全社会呈现较高的文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是相通的。

  从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文化本就是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对自然的一种实践活动,时代的不同,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其文化表现形式也就不同。生态文化是人们在工业时代之后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自我反思,从工业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逐渐向"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转变,标志着人们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超越。同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生态文化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丰富。

  1.1.2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界定及其解读。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其除了具有社会文化的功能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这是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着标志。校园文化代表了其典型的校园特色和校园精神,这种特色和精神是校园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影响和改变着校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价值信念和精神追求的结合体,并且发展和成长于校园各种文化环境中,能够长期影响和指导校园主体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意识形态。

  当前,全社会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这些都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态理念与元素,使校园文化彰显出生态特征。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是全校师生根据生态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生态文化建设的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现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具有生态特色的校园建筑环境、文化活动和规章制度,以及反映师生共同精神风貌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具有生态元素的师生共同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校园生态文化作为校园师生精神风貌和行为价值取向的反映,对师生的精神世界与行为实践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因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我们认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根据生态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生态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体现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的,具有生态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文化活动和规章制度,以及反映师生共同精神风貌的总和。

  把握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从其自身属性来看:一是时代性。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体现着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整个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也必然具有生态文明时代的特点,以此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实践性。

  高校师生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和生活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要求,不断加深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在生态文明时代人才培养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积极参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的主导性和自觉性,不断创造出的一系列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成果。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实践性是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重要属性。三是导向性。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是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他们必须树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取向,开展相应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活动。要求在开展每一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时,都要使其全面体现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要求,进而形成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方向的一致性。四是生态性。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是生态性,这是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无论在校园生态文化的整体建设设计规划上,还是在构成校园生态文化各要素的具体建构上,都必须体现生态文化所要求的和谐、协调的生态特征。

  1.2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界定。

  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探究有助于拓展高校素质教育领域,实现高校对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为此,有必要在对养成教育进一步解读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

  1.2.1 养成教育的内涵解读。

  学术界对"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经很成熟,无论是从内容、方法还是途径上都硕果累累。根据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养成教育是认知教育与行为教育的统一体,在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基础上,在知、情、意和行方面进行认知教育,而后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教育状况,侧重于自身的行为教育。

  养成教育授以教育对象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教育内容,运用外在规范教育模式和内在自我内化教育形式等教育方法,影响和培养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整体的教育过程来看,它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养成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规范自身行为的习惯培养教育,也是自我人文修养水平提升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责任不仅关注与社会的相处,与他人的相处,更重要的与自然的相处,这俨然已经上升到自我文化修养的高度。

  从养成教育的特点来看,是一种长期、持续性的习惯养成,说明习惯的培养,修养的提升并非一劳永逸之事,需经过漫长的质变升华阶段。可见,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教育对象正确的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矫正他们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教育对象科学的价值观念,帮助其确立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两者的统一,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完整过程。价值观对行为方式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而行为模式的形成是对价值观念的一种外化肯定,只谈其中一方,就不是对养成教育进行全面的理解。

  开展养成教育,必须重视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养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引导教育对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从更深意义上来说,是需要养成支配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思想意识,根本目的是培养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这样说来,养成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人才培养层面是一致的,其核心价值观也是一致的。所以,分析和探讨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不仅使养成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更密切,而且赋予了文化建设浓厚的教育色彩,使文化建设各方面更彰显出教育意义,促进了养成教育的开展。养成教育不仅要加强教育对象的行为训练,而且更要重视他们的文化意识培养。需要强调的是,养成教育的行为培养既要受到外在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内在个体文化素质的影响,在这影响过程中,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文化价值观,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其与行为习惯的积极监督和严格管理等教育要求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形成一种体现自身良好文化修养的行为习惯。可见,强化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把一定的品德行为提升到自觉的文化意识行为,用文化意识的强化达到对自身行为习惯的自律,体现了文化意识的自觉性,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他律的教育手段达到提升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用思想文化意识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

  1.2.2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界定及其解读。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体现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与生态文化意识有机统一的人才素质培养教育,对其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对后文在实践中的活动探索有着很大的帮助。

  我们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根据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与发展要求及其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结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时代文化诉求,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通过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实践,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强化其生态文化意识,努力实现大学生生态文化行为训练与生态文化意识培养有机统一的一种素质教育。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理解,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教育,它体现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育文化诉求。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时代不同,其素质教育要求也不尽相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与一般意义上的文明行为养成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而言,文明行为养成是文明社会对每一个人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其文明行为指向涉及范围宽泛,要求人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要遵守相关的制度体系法规,使自身的行为表现更规范化,得体化。而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是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对人们在生态领域提出的具体文明行为养成要求,就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而言,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具体的要求,即不仅要使大学生的行为表现符合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养成能够支配自身行为的生态文化意识,具有生态文化自觉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自身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形成生态文明行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由此也使得作为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有机组成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集中体现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诉求。其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着眼于人的生活方式,并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文化教育。

  生态性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最显着特点,一般意义的文明行为养成包含了生活各个方面对个人行为方式的要求,生态文明行为养成则更加注重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科学化、生态化,是一种与周围一切事物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有较深的生态文化觉悟和生态思想意识来理解和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树立和确定。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重在"养成",这种养成既要求注重外部因素作用的教育培养,又强调发挥内在因素作用的自身修养,然而,无论是注重外在教育培养还是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其目的都是要完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符合生态化的品位要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必须是基于人的生活实际,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转变,努力塑造大学生新时代的健全人格。再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化意识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两大任务要求。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彰显着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当它形成一种习惯时,则可转化为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文化行为,表现出文化的时间传播力和空间散发力。

  强化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关键是引导他们形成具有自觉性的生态文化思维,真正做到客观地反映和科学地对待所遇到的生态现象和问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生态文化意识,还要正确引导他们的行为表现模式,这样共同构成养成教育的整体,其构成过程应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养与生态文化意识强化有机统一的过程。最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行为贵在实践,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主要应通过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来完成。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以校园生态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校园生态行为文化建设和以强化生态文化意识和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校园生态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此过程中促使大学生由生态行为文化层面向生态精神文化层面不断提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