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大学生态文明习惯养成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82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校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探析
【绪论】 大学生态文明习惯养成研究绪论
【第一章】生态文明行为养成基本概念与解读
【第二章】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认识
【第四章】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建议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大学生生态观念与行为养成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绪 论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当下,我们正处于历史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时代,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就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现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突出表现在生态文明责任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说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存在着失衡现象,特别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自身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之中,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社会更多的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共同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目的所在和价值体现。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作为高校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学校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

  教育的实质就是利用文化的影响使教育对象达到目标要求的社会活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其自然具备强烈的教育功能,是开展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为视角开展本论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强化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层面认识,使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更加凸显。所以,通过加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发挥生态文化的育人功能,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应是新时期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我们选择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与发展要求的生态文化修养与生态文明行为相统一的高素质人才。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开展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将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体现着对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的新探索,使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意义更为深刻,也是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与发展,其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第二,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以大学生作为自身特有教育对象,以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作为养成教育特定的内涵要求,以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辐射与影响作为内在的教育价值追求,这不仅使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而且也使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青少年养成教育。

  作为对养成教育一种新的探索,其成果也将可以充实和丰富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第三,从文化的视角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开展研究,注重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文化"属性的探讨,在教育实践中把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提高到了文化修行养成的层次,使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从简单的行为方式约束提升到生态文化精神的熏陶,不仅使生态文明行为模式更趋于得体,而且促使大学生的自我生态文化修养也得到提高,体现着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好地推进高校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状况对社会发展进步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来的,所以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很少。但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反思,国外主要致力于有关"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而且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体系,这些成果对我们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0 世纪 50、60 年代全球环境危机全面爆发,特别是 1962 年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为人们敲响了生态警钟,该书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一手调查资料为基准,揭露了人为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关注,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美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990 年颁布实施的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重申了国家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并由此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体系,环境教育机构队伍健全、职责明确。美国环境教育针对不同环境中的个体和群体实施不同的环境教育,也可以说环境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之中。在美国环境教育中,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和企业三者均介入其中,有的即是环境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

  日本也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日本把环境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不仅明确制定环境教育的目标、组织编写教材,开展渗透教学,专门开设"垃圾课",并设立专项基金,形成较为系统的环境教育体系,促进环境教育的有序开展。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社会环境教育,以提高其他年龄段国民的环境素质。

  德国的环境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特别完善的环境教育体制。

  德国还将学校的环境教育与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相统一,在此方式下,学生不仅了解了关于环境的许多基础知识,更提高了参与环保实践的技能。

  1998 年北美环境联盟制定了"为了环境教育的卓越性之全美计划",制定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大纲》是其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国外环境教育也较注重实践体验活动。许多国家明确并设置相关机构、组建环境实践基地,以保障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技能培训质量,并为学生开展校外环境实践教育提供场地,美国成立了野外环境教育中心;英国的野外教育中心负责组织环境野外活动;韩国成立了"环境厅",为环境教育提供体制保障,1985 年起建立"环境示范学校",以表彰激励各学校开展环境教学活动。

  由上可见,国外学者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教育"这一概念,但是,其对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和实践举措,值得我们在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认真学习与借鉴。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1.有关生态文化概念的研究。

  余谋昌在《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中解释说:"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方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理解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广义的理解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该观点从狭义和广义指出了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存在方式和内涵要求,认为生态文化提倡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伦理价值观念,并且凝聚成具有和谐自然观的生态文化精神,用以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陈璐在《试析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创建》一文中指出:"生态文化就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正确认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人类的生死存亡及人生意义为终极关怀,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该观点也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出发,站在时代的前沿,辨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和谐发展为相处之道,这正符合文化的时代内涵要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余达忠在《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构架》中认为:"生态文化是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该观点提出了生态文化的产生背景、核心价值观、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它是一种从旧的人类中心主义唯上观念到新的万物和谐观念的转变,强调了文化形态变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唐彬,梁红在《生态文化:新时期文化创新的新方向》中指出:"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生态价值观为核心,以谋求人与自然共生与互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行为导向,泛指体现和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状态的各种文化现象。"该观点不仅阐述了生态文化的本质是以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的价值行为导向,而且扩展了生态文化的领域和范围,仅仅说明人类生存环境状况是一种文化现象,但须体现出"平等、共荣、和谐"特征的才是生态文化现象。

  由以上研究可知,生态文化是伴随着生态文明时代而产生的新兴文化形态,该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其所具有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有关校园生态文化概念的研究。

  覃逸明,吴文亮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中认为:"校园生态文化是学校师生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经过世代学习,共同积累的结果,能直接反映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是师生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具有整合性与变迁性。"该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校园生态文化的主体性、实践性、整合性、变迁性。但是对校园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实践的关系强调得不够,表述偏于泛化。刘月岭,武立敬在《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及其生态文明》文中认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在校园文化中形成的具有生态文明理念与思想的校园文化因子与元素,是生态文化具体的文化类型,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之一。"该观点旨在说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应运而生,具有时代内涵,并且属于生态文化的分支,具有生态文化的一切属性。同时强调校园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胡祖吉在《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中认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它改变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位思想,指人在特定环境中具有主动受动的生态互动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发展是协调持续的。"该观点指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不仅仅要从自身的角度关注大学生的发展,而是强调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由以上研究可知,校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在高校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校园师生所创造的,同时又以其所内含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对师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新型校园文化形态,其中师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价值取向是其重要的内涵,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校园生态文化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变迁性特征。

  3.有关养成教育概念的研究。

  刘春魁在《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一文中指出:"养成教育是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侧重于行为教育,与认知教育相对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道德品质习惯。"该观点指出了养成教育是以行为教育为重点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养成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文明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旨在正确引导和培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行为习惯。刘基,闫立超在《养成教育定义考辨》中指出:"养成教育是一种习惯教育;从养成的语义上分析,养成教育它是一种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从养成教育内涵的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养成教育它是一种生态教育,是一种注重自我养成的,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培养个性的道德教育。"该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养成教育的含义,体现出养成教育的持续性,长久性,质变性和生态性的特点,并且主张要培养能够体现和谐环境精神的文化修养。闫玉在《略论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中认为:"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其个人修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教育方式。"该观点把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价值观的培养是养成教育的目标,在生态文明素质养成教育中,应以生态价值观为培养目的去支配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路琳在《论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道德文化意识培养》中指出:"养成教育是一个品质修养与文化修养相统一的过程,呈现为文化行为习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总是要被赋予新的更深刻的时代内涵,体现一种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新的要求。"该观点重点强调了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内涵。强调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品质修养与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注重自律意识的强化和自律能力的提高,在加强行为文化层面训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熏陶和培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实践平台,对大学生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加以正确引导和提升。

  由以上研究可知,养成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着眼点是人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相关的教育手段主要有规范管理、行为实践、外在培养、自我修养等,同时强调个人行为修养表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强调受教育者品质修养与其文化修养的统一,因此,必须注重行为养成教育的时代内涵与文化内涵。

  4.有关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概念的研究。

  俞白桦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探讨》中认为:"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主要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其目标应包括对生态文明观、行为习惯、绿色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提高和培育。"该观点说明生态文化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念是个人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的重要导向,对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联合在《从行为训练到理性提升-养成教育的阶段性操作试探》中认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开始于教育者早期对青少年的行为训练, 形成于青少年后期在自身思维发展上的体悟理性提升。"该观点很明确强调了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是自身行为方式约束的过程,而且是自身修养素质提升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吕俊涛在《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解析》中解释说:"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能简单理解为日常生活行为,特别是内在行为的养成,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新的事物,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定势。"该观点旨在说明文化修养对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它能够转变个人的价值观念,可以正确指导自身行为的发展。闫书广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认为:"考察和评价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一般都是通过人们的行为习惯来判断的。"该观点从逆向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素质对于个人行为养成的作用。个人的行为习惯折射出其文化修养程度的高低,文化层次的提升是个人行为表现提高的重要基础。

  以上的学者都认为个人的修养对于行为模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时,必须注重加强他们的生态文化意识,提高其生态文化修养。

  大学生自身的生态文化修养,应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使自己的品德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行为,用文化意识的强化达到对自身行为习惯的自律,更重要的是用文化意识的自觉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5.从文化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

  本文是基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来分析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从相关学者的文献中来分析文化因素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影响,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高中建,苏永荣在《养成教育视域内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培养》中认为:"养成教育内在地要求进行自我意识培养,自我意识是实现养成教育内化的重要环节。"佘正荣在《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指出:"我们应该以培育具有建设生态文明能力、具有生态文化教养的人的教育理念,来建立和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顾成林在《生态文明之路始于生态文化自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思想上的先导即生态文化理论自觉,更需要生态文化的实践自觉才能实现"吴云志在《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研究》中说明:"优美的环境能引导人们克服不良行为,养成文明习惯。置身于优美环境中的人会在其潜移默化的熏陶下,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境界。"王少安在《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中解释:"大学环境文化可以内化为大学人的人格追求和行为准则,对大学人起着一种软约束的作用。"王利民,丁虎生在《论大学文化及其养成》中指出:"学校的精神品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熏陶的结果会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曾春水,张玲在《对新时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中认为:"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也可以对学校师生员工起着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约束作用。"罗丽华在《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指出:"通过制度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约束,使制度文化中蕴涵的精神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李晓年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探索》中解释说:"高校校园制度使校园倡导的主流文化精神通过文字,确立为一种内在的行为标准和模式,使人在它的约束下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以上学者分别从校园文化的文化理念层面、环境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个人行为养成的影响和作用。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自我意识的培养对实现养成教育的内化具有的重要作用,就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而言,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强化,需要一种生态文化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这一切都离不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修养,强化其生态文化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自觉性。因此,加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是开展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最佳平台。

  从总体上看,学者们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在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整体薄弱,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从生态文化建设的角度开展研究的就更少。

  其二,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研究,缺乏体现生态文明素质要求与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已有的研究内容存在着不深入和不系统。其三,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不够,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探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实践途径的则更少。因此结合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这一崭新的文化视域,使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在内容上进一步深化,教育途径上进一步拓展,教育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和"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首先对"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等概念内涵进行进行界定和解读。在此基础上,重点结合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求,深入分析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影响机制,深刻把握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对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行为养成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求,提出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对策建议,为深入有效开展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第一,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近期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文献资料,综其先哲和学者的思想和观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二,调查分析法。针对研究内容,在河南省有关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为论文研究提供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第三,理论分析法。主要运用养成教育理论和校园文化理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进行理论的思考,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该论文的研究。

  四、研究创新点。

  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其一是站在文化的研究视角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进行探析,深化了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文化内涵的理论认识,把生态文化的理论用以指导教育对象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其二是通过基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拓展了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新途径,强化了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功能,有效推动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开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