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儿童合作行为与建构游戏的相关研究

时间:2016-12-16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4775字
  三、文献综述
  
  (一)儿童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从个体年龄角度来看,年龄对于合作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合作行为不断增多,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在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儿童的合作行为也受到其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年龄发展特点、性别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1. 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
  
  以往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助人和同情等在 1 的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在 18~24 个月的时候开始迅速发展。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认知,逐渐能够把客体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同时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有关的同伴交往技能也不断发展。对于 3 岁之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研究,国内比较少见,主要是国外的一些研究。国外研究者 Hay 通过对 12~24 个月的儿童与其父母的合作性游戏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仅有少部分 12 个月大的儿童出现了合作行为,而 18~24 个月时,儿童的合作行为获得了迅速发展,大部分儿童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合作行为①。此外,也有几项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的研究方法验证了这一研究结果。有研究进一步发现,12 个月大的儿童不能够解决合作性的问题;18 个月儿童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是偶然的或无意的;24 个月或者更大的儿童才能够带有目的性地解决问题,并且与他人相互协作。因此儿童早期合作行为的发展是同他们伴随年龄发展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且相互影响的。
  
  2. 儿童合作行为的年龄特点
  
  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合作能力逐渐增强,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国外有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长儿童在与同伴进行交往或者与父母进行交往时均表现出了更多的合作行为,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身上,对小学生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我国有学者李幼穗、张丽玲和戴斌荣选取了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三年级的儿童为被试,对他们的合作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的竞争行为逐渐减少,合作行为逐渐增多,而且合作水平越来越高①。李燕和曹子方也发现,年长的学生更乐于合作②。
  
  总之,第一种观点认为年龄越大,儿童的合作能力就越强,合作性行为越多。而另外种观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合作行为反而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竞争行为越来越多,年龄小的儿童反而更愿意合作。国外有研究者采用“拔河实验”或“卡车竞赛”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合作行为;而年龄大的儿童更容易选择竞争行为。
  
  3. 儿童合作行为的性别特点

        当前关于儿童合作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相关结论也是说法各异。有的研究者认为,合作行为的出现及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性别没有必然联系;而有的研究者则发现性别对合作有很大影响,如国外有研究者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合作与竞争方面存在非常显着的性别差异,女孩偏向于选择合作,而男孩倾向于选择竞争;我国研究者张丽玲(2000)则发现,男女组合方式不同,儿童的合作水平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男孩与男孩组合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孩与女孩组合,男孩与女孩组合又优于女孩和女孩组合。
  
  4. 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合作行为发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综合而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社会认知水平、社会交往技能、言语交流水平及性格、情绪特征。客观因素包括目标结构、同伴关系、强化、教养方式、榜样及文化背景。
  
  此外,从社会性角度出发,有研究者提出社会性目标对于合作行为的影响十分明显。有研究者考察了合作定向、个人定向和竞争定向三种不同的指导语对人们合作和竞争行为的影响。结果是在合作定向条件下选择合作策略的被试百分数远远高于其他指导定向下选择合作策略的人。另外,在儿童阶段,合作行为依然受社会性目标定向的影响,有研究者发现儿童要达到的社会性目标不同,则他们的行为也不同,在合作性目标条件下儿童的合作行为较多。
  
  (二)建构游戏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建构游戏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是关于建构游戏的一些描述性阐述,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建构游戏的界定、建构游戏的特点以及教育意义。关于建构游戏的界定已在前面阐述,该部分只对建构游戏的特点以及教育作用进行概括总结。
  
  1. 建构游戏的特点
  
  首先,建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建构游戏本身就属于创造性游戏,儿童通过“建构”来创造性地反应生活。建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各种建构元件(建构玩具)进行搭建。
  
  其次,建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操作活动。同样作为创造性游戏,建构游戏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操作性”.儿童通过对建构玩具的操作来完成游戏任务。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和愉悦感。
  
  再次,建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建构游戏与绘画一样,不仅反映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同时也需要掌握艺术造型的简单知识与技能。绘画是平面的,建构造型则有如雕塑是立体的艺术。幼儿的建构造型生动、形象,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对创造美的追求,具有审美意义2. 建构游戏的教育作用
  
  (1)发展幼儿手的协调动作。建构游戏操作多,使幼儿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的力度和灵活性得到锻炼,手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基本动作。
  
  手眼协调、手脑并用的结果,会使幼儿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灵敏、清晰,为他们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发展感知运动技能提供了充分机会。
  
  (2)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建构游戏中,一切的结构活动都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思维为基础。幼儿为了表现自己想象中的形体,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用多少,按怎样的顺序,用什么样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等等,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感知觉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以及设计、构思能力和布局能力,培养了他们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3)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建构游戏以幼儿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反映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幼儿通过建构活动也能获得关于结构材料的性质、用途的知识;关于物体结构特征,各部分大小、长短、轻重、高矮比例关系和空间方位概念;简单的数理知识等概念;简单的造型知识等。通过自由地建造各种物体,取得组合、堆积、排列各种形体材料的经验。
  
  (4)培养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建构游戏可以自然地培养幼儿注意力集中、沉着、失败不气馁、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合作游戏的机会。有助于幼儿养成团结友爱、友好协作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三)建构游戏中儿童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根据建构游戏的特点,不难发现,建构游戏为幼儿表现并发展合作行为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客观条件。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必然会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中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构游戏本身就是合作的过程,它不是幼儿个体自发产生的,而是应社会需要出现的,其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它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专门针对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大多是一些经验性的总结,或者是日常生活观察的概括分析。郑倩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提出了如何在建构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具体如下:
  
  (1)注重材料的投放,创造幼儿主动合作的契机,建构游戏作为一种建构活动,当然离不开建构材料,建构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建构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2)注重幼儿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搭建游戏不再以单独游戏为主,而更趋向于群体化,这就让幼儿感觉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成为了游戏成功的“阶梯”.(3)注重快乐的合作体验, 提高幼儿的合作自觉性和稳定性①。宫山采用质化方法对幼儿建构区域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第一,合理调整区域设置,科学投放区域材料;第二,科学制定区域规则;第三,教师要科学指导、合理介入建构区活动;第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②。
  
  (四)相关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国内对合作行为的研究多釆用文献法,谢文澜、汪祚军、王霖等(2013)采用文献法,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对有关合作起源、进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综述,认为合作普遍存在于动物界和人类社会。徐晓惠、李晶、朱莉琪(2014)从婴幼儿合作共享性特征角度出发,对合作中情绪和语言的作用、合作的对象以及合作的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构想。崔丽莹(2010)对国外儿童合作行为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提出近年来对合作影响因素的分析视角发生了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讨个体人格与认知对合作的影响。喻小琴(2011)也采用文献法对儿童合作行为进行了综述。文献法有助于我们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把握,并能明确和指导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2. 观察法
  
  国内外研究者在对儿童合作行为进行研究时,也经常采用观察法。汪艾桂、张倩(2004)运用观察法,对幼儿合作行为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各年龄段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普遍,生活中发生冲突、纠纷的现象比较严重,家长也常常表现出不理解的情绪,从而影响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园关系。曹中平(1994)采用自然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考察幼儿的合作行为及其合作规模。他设计了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在游戏情境中,以幼儿交往活动为背景,结合游戏主题的特点,从交往过程中的合作意向、调解角色关系的合作态度、解决认知问题的合作技能三个侧面考察幼儿的合作行为。
  
  3. 其他方法
  
  除了文献综述法和观察法之外,国内有研究者开始采用多种方法对合作行为进行研究,包括访谈法、实验法、问卷法、情境故事法等。陈琴(2004)采用访谈法对 119 名 4~6 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张丽玲、白学军、李幼穗(2010)采用实验法对幼儿园小、中、大班 12 个自然版,共 317 名幼儿进行了为期四周的观点采择合作认知故事及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张丽玲(2001)在儿童合作行为中的性别角色差异研究中,采用“卡车游戏竞赛”的实验方法,对幼儿园和小学 1~3 年级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庞维国、程学超(2001)运用情境故事法,对 9~16 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编制故事情境,然后进行实验。
  
  (五)以往研究的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内容方面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当前关于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相对完善,内容较多,但是关于建构游戏的相关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国内,大都是一些经验性的总结,多限于建构游戏的作用、教师的注意事项,实证研究较少。此外,建构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而当前专门针对建构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因而有必要探讨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指导性教师建议。
  
  2.研究对象方面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以往研究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婴幼儿阶段到小学、中学、大学都有涉及,但专门针对性的研究并不多。通过对以往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幼儿阶段是儿童合作性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中班、大班的儿童,而大班儿童是从幼儿园到小学转变的一个关键阶段,对该阶段儿童合作性进行科学研究,将对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3.研究方法方面
  
  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研究大都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一些概括总结,或者采用日常观察进行描述性的质化分析,而采用数据处理的量化研究较少。此外,以往研究方法呈现单一化特点,要么仅采用观察法、要么仅采用经验性总结。多种方法相结合,更能够使得研究结果科学可靠、真实可信。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