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历史即使从12世纪末(时值南宋、金朝)算起,也已是可以用千年记数的古老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在近代,也曾有亿万的中国人为着它而万人空巷,三月不知肉味,戏曲成为那个时期精神生活绝对不可缺的艺术形式。然而进入当代,随着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并日益发展,戏曲开始逐渐陷入低迷。本文旨在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前戏曲的现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一、大众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后传至世界各地。从功能上说,大众文化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从生产方式考察,它是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是一种不追求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是一种全民性的娱乐文化。大众文化包括电影、电视剧、畅销书、流行歌曲、MTV、体育比赛、休闲报刊、广告等在内的种种形式,通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动,为大众制造出以快乐为原则的狂欢节。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戏曲艺术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整体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爆炸,电脑空间的扩展,传统的断裂,主体性的丧失,消费意识的蔓延,视觉形象的充斥等等都加速了文化的转向。面对中国日渐蓬勃的大众文化,传统艺术形式的戏曲,其步伐开始沉重起来。戏曲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开始面对从未有过的挑战。
90年代以来,无论是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文化,还是作为戏曲根基的传统文化,都彻底从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央退场,中国文化大众时代宣告开始,在文化的转向中,沦入尴尬的处境。
1.大众文化下受众的选择趋于多元化
大众文化提供给民众的产品和方式,日益趋向多样和丰富,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呈多元化态势。那个曾经“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人除了看电影看戏听评书以外别无选择”的时代早已过去,读报纸杂志,听广播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唱卡拉OK,当发烧友,看球赛,上网聊天,去健身房,甚至长假自助游,呈几何数量丰富的文化内容,在更强势的复合型媒体的传播下,无时无刻不在争夺着受众的注意力资源,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时代,而戏曲观众的大量流失的局面,则正是情理之中。
2.受众欣赏机制的改变
戏曲这种以剧院(舞台)为中心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方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约束。特别是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艺术品或亚艺术品的鉴赏消费愈来愈趋向方便、快捷、随意、个性化、自由而无拘束。电视、随身听、家庭影院、DVD机、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的创作欣赏没有共时性,它们可以被大量印剧、复制,成为随身可带、进入家庭的东西。戏曲则不可能在复制的过程中还具有原来的效果。
3.受众审美心理的改变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导向问题,观众来看戏曲,戏曲的程式化虽然增强了戏曲的技艺性与表现性,但是离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曲的衰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显见的原因是传统戏曲从总体上讲已显得落伍,落后于时代。这一点在解放初已经意识到了。尤其是部分剧种从民间走向城市,进入剧场,经过职业艺人千锤百炼,其定型化程度愈来愈高,以至于陷入一种僵化凝固的模式,无论在题材、剧目、表现形式、审美观念哪一方面都显得陈旧落后,缺乏时代气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艺术品种注定了是没有出路的。无法让我们像流传“做人要厚道”或者“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般自然顺畅。后者显然既有幽默感又时刻能与生活相联系,利于形成传播趋势。
三、新的趋势与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日渐升温,成为街头巷尾议论品谈的焦点。人们可喜的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复苏,尘封的往事与古老的文化传统被深入浅出的讲解唤起。在整个社会回归传统文化的推动力作用之下,更多的人开始看国学,国学开始走出过去精英文化高高在上的局面,被诸位教授通俗化的讲解征服。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走市场路线,市场和大众的需求息息相关,作为文化产品都会受到市场的制约,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当代戏曲市场不仅仅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它还受到时代特点、社会心理,媒体运作及偶然因素的影响。戏曲现在困扰大众的是表演者的就是一个出不来进不去的问题,我们不要标榜精英文化,如果它不能传播不能为广大的大众所接受何来的发展,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迎合大众的需要的创新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很多戏曲作品上座率不高,大多采取赠票的形式,这样做是很不好的,现代人普遍有一种观念叫便宜没好货,自己也没有尊严,要做好评论,让人产生心理期待,确定一个格调,效果会好很多。我们在戏曲上要大力发展地方戏, 地方戏表演中贴近生活和大众化的倾向,为当地观众所熟悉的语言为主,参与度很强。
我们坚信,由于戏曲这种民俗艺术同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脉联系,作为本体意义上的传统戏曲失落了,不等于它的部分元素完全丧失了生命力。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中国戏曲无论纵看梯级,还是横向看种类,都是一个极其丰富、极其精彩且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它存在的前提是各持秉赋、各显其能、各有所为、各有好者的个性互补机制。
因个性而独立,由互补而共存。它的丰富性,对应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戏曲在总体上应当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地方戏曲也必然会随着其文化半径的扩大而发生种类整合。我们要利用现有的大众传媒手段尽可能的延续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