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当代戏曲生存状况调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5 共50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视听媒体的戏曲文化传播研究
【绪论】戏曲文化传播的意义
【第一章】传统戏曲的文化价值特征
【第二章】 当代戏曲生存状况调查
【第三章】青年人戏曲认知状况分析
【第四章】戏曲文化的电视传播分析
【第五章】新媒体与戏曲传播的融合
【结语/参考文献】戏曲文化多媒体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当代戏曲生存状况调查

  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据《中国戏曲志》丛书统计,共有 368 种戏曲剧种,据 2004 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戏曲剧团共有 1544 个,从业人员大约有 73529 人,分别占全国艺术表演剧团总数的 56%和 51.8%.剧团是戏曲的载体,剧团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剧种的生存问题,并且悄然反映着受众的审美方式及消费需求的变化。

  第一节 地方戏曲发展状况分析。

  剧团是排演、制作、演出戏曲的职业化的团体,一般来说,都有固定的编剧、制作、导演、演员、设计、伴奏以及剧务等班底。戏曲的表演依托于剧团而存在,剧团的生存现状,反映着戏曲的生存状况。

  一、山西地区剧团生存状况。

  从各项研究表明,山西地区近十几年来,戏曲总体的发展呈现颓败之势,从戏曲剧种来看,地方戏曲的种类在逐年的减弱,能够有完整的演出剧团的戏曲的种类更是屈指可数。从戏曲的剧团来看,能够演出的戏曲剧团的构成也在逐年递减,而且大部分的剧团没有完整的戏曲演出构成人员。从剧团的人员构成的年龄来看,剧团人员总体的年龄水平呈现老龄化趋势。

  比如,张艳琴、谢玉辉在 2013 年 5 月发表在《山西档案》中一篇名为《2012 年山西省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与分析》的文章指出,山西省能够演出的剧团、剧种已经不多。剧种数量虽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能够演出的剧团的数量在十几年内逐年递减了一半。

  虽然也有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演出的场次有很大的增加,但从原因仔细分析来看,多由于传统佳节对于地方戏曲的支持,政策的扶持以及各类下乡演出活动的扩大而导致,这些增加演出的剧团,也大都依赖于国家的补助,甚至剧团人员的工资构成也大都以来于此,但从长远来看,脱离开政府的扶持,剧团很难在当下社会中很好的生存下去。

  但是从这些演出的受众全体来看,观众的年龄普遍较大。大部分的剧团无法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体来看,基本上存在剧团的不善经营,缺乏科学的管理,存在恶性竞争等情况。

  二、河南越调剧团生存调查。

  从河南越调剧团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越调非常受河南地区民众的喜爱,并且是河南这类戏曲文化较深的省份,但是戏曲的发展前景仍让人堪忧。

  例如,成军发表在 2012 年 08 期的《中国戏剧》杂志中一篇名为"河南越调剧团现状调查"文章中表示不管是省级越调剧团、市级越调剧团、县级越调剧团和民营越调剧团,他们的发展态势总体来看,都存在较大问题。也仅仅只有省级越调剧团,行当齐全,实力雄厚,总体发展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不仅有自己的团队,还有自己的艺术团体,同样还与高校展开全面的合作,发展前景可观。但是市级剧团虽然演出场次和人均收入均有所增加,但是究其总体而言,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但也有些民营剧团,甚至都形不成专业的演出团队,有些传统的剧目和曲牌音乐也濒临失传的危险。

  从县级剧团和民营剧团来看,他们普遍交差,剧团没有领头人物,很少排戏,也很少演出,大部分的民营剧团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生存困境,演出人员的老龄化、人才的流失、收入的低微等等,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在河南不仅存在越调剧团,同样还存在其他一些非常优秀的剧团,但从这一类剧种来看,河南的戏曲文化虽然深厚,但是戏曲的继承和传承问题仍然非常严峻,有待进一步努力。

  三、闽南民间职业剧团状况。

  闽南民间剧团由于根植于民间,是最接地气的演出团体,民间剧团的面向对象直接是普通的老百姓,其发展现状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审美需求,而且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依赖于民间,近几年闽南职业剧团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相较于以前,其竞争压力也相应的增加。

  例如,在郑政 2008 年的一篇"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现状研究"论文调查中,就详细的阐述了闽南地区职业剧团的发展现状。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史中,明年歌仔戏的剧团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每团的人数却在减少,演出场次没有太大变化,每场的戏金在增加,但是观众数量却在减少。

  2005 的调查数据显示,歌仔戏民间剧团有 100 左右,每团平均有 37 人,每团每年演出大约 250 场,每场观众约 700 人,每场戏的戏金约 2100 元。到了 2007 年,歌仔戏的民间职业剧团增至 120 个,每团平均有 30 人,每年演出大约 250 场,每场观众约 500人,每场戏金约 2800 元。

  总之,剧团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每团的的人数在减少,每场观众的人数也在减少,每场的戏金增加。闽南歌仔戏在闽南地区的地区戏曲的演出占了重要的部分,近两年,闽南歌仔戏的剧团的数量稍有增加,说明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但竞争较之前更加激烈。

  四、五莲民间小戏发展困境。

  民间小戏是在人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所逐渐演变而来的,与人民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但笔者从五莲民间小戏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近几十年来,民间小戏的发展变化更为迅速,更多的民间小戏剧团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直接从存在到完全找不到任何踪迹可循的地步,90 年代初,笔者小时候还曾听过本地的民间小戏的演出,而到了现在,笔者也已经多少年不曾听到过民间小戏的声音了。从当前很多人的研究中,也同样可以看出民间小戏消失的速度之快。

  例如,在古全敏 2011 年的一篇名为"山东五莲茂腔调查研究"论文中谈到当前五莲茂腔的发展现状。就五莲茂腔剧团而言,是五莲境内唯一的专业茂腔剧团,但是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撤销和重建。同时,在专业剧团的发展进程中,也曾出现过一些业余剧团,比如许家庄茂腔戏班、许孟公社业余茂腔剧团,但都相继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消失。从仅存的专业茂腔剧团的构成人员来看,年龄都是 35 岁以上,茂腔也仅仅作为他们的业余爱好存在,剧团的演员,只有在演出的时候才会在一起排演戏曲,平时都是各自忙各自的,有自己开店的,有工人,也有已经退休的干部,剧团的演出戏路集中在正月的下乡演出,以及店庆活跃气氛,呈现"少数人拿钱,多数人看戏"的状态,以及每年的五莲县的春节晚会上,也会有茂腔戏的演出。

  因此,从以上调查的民间小戏的现状来看,几十年的变化,直接导致民间小戏的巨大的从有到无的过程,民间小戏在若干年后,消失的可能性极大。

  第二节 戏曲生存困境原因分析。

  任何艺术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戏曲艺术来说,也同样,戏曲艺术已经走过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当前的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应该得以充分的保护。但是,在当下媒体环境中,我们不仅仅要充分的保护戏曲,还要借助于当前的视听媒介的优势,使戏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一、戏曲本身的固化因素。

  综合以上几个地区的戏曲剧团以及地方小戏的生存状态来看,戏曲本身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构成传播最基本的传播者,也构成传播中所必须的传播的内容,是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戏曲而言,在当下的视听媒体的环境中,戏曲本身的问题值得关注。

  从戏曲本身来讲,戏曲的节奏缓慢,难以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造成人们没有时间好好欣赏以慢节奏而着称的戏曲。戏服陈旧,在瞬间迅速变换的时尚审美面前,多少年未曾变过的戏服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的需求,戏曲慢慢成为后辈人所认为的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剧目老套,当前大部分在演出的戏曲中,大量的演出剧目还停留在过去的戏曲中,大量的对于突破封建制度的爱情的追求,科举高中的戏码,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环境或者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的改变。

  戏曲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的服饰,还属于戏曲在鼎盛时期的服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戏曲服饰的审美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剪了长辫子,留起了短发,但戏曲的审美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直到样板戏,革命斗争戏的出现,戏曲开始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戏曲中的服饰也同样被观众所喜爱,甚至成为流行趋势。纵观当前,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也同样伴随着人们对于剧种人物服装的热衷,但戏曲的服饰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中,从未改变。从戏曲的唱腔来看,戏曲鼎盛时期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较少,只能通过戏曲来娱乐,但当时,众多的忙于劳动的观众也只有在农闲时期才能观看上一两部下乡演出的戏曲,而看当前,人们生活的节奏比过去快了很多,但是戏曲的审美还停留在一句话要好久才能说完的地步上,当前一部戏曲的演出时间基本上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这个时间恰巧与当前的电影相类似,但反思戏曲,电影当前能获得上亿的票房,为什么戏曲不能,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定是一部故事讲述非常好的电影,但是戏曲虽然在讲故事,但这些故事,还停留在几百年前的老故事,跟现代的生活没有丁点联系,缺少了这种联系,观众何以走进剧院看戏曲,我们再看戏曲的感觉,和去博物馆看一件展品的心情并无差异。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服饰、故事等方面,戏曲本身需要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的方面还有很多,我们期待它的改变。

  二、戏曲剧团的活力缺失。

  从剧团来讲,大量的调查中显示,当下各省级剧团的发展良好,不管是从演职人员的配置,还是从团体的构成,演出场次以及出场价格、相应配套设备等方面,都是其他的剧团所不能比拟的,但也应该看到的是,国家对于省级剧团的大量资金支持。市级剧团和县级剧团的发展现状还是要看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相对于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市级剧团当前的剧团设备、人员组成以及演职人员的待遇方面就比较良好,而重视程度较弱的城市,市级剧团的发展就显得举步维艰,没有在合适的时机下进行保护,导致后期即使如何重视,都无法弥补人员断层的现象所造成的种种问题。民间剧团是广泛活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剧团,民间剧团的存在,广泛的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民间剧团的变换也是非常快速的,压力在团长身上,至今若能存活的剧团,那么一定有他的一套理念和盈利方式,若不能给演职人员一定的合适的待遇的前提下,那么他就无法存在。

  从剧团的构成人员来看,剧团中的演职人员,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一般都是从小跟随剧团学戏的人员,才能够稳定的留在剧团,做专门的演职人员。不是文化程度高的戏曲演员没有,而是一般剧团的待遇和现状,留不住文化水平较高的演员,或者这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演职人员,只是把戏曲当作业余爱好,因为仅靠戏曲的演出,工资待遇达不到演员所期待的水平。再者缺乏专业的团队的管理者,一个现代化的剧团的管理,要依靠相应的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运行和管理,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然后,剧团同样缺乏创造性,不仅在剧目上,同样在戏曲演出的各个方面,当年梅兰芳敢为京剧做出创新,当下,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员少之又少。最后,剧团缺乏整体性,即使有团长、导演、舞台设计、演职人员等以及完整的剧团配置,缺乏整体性导致剧团的人员懒散,缺乏制度和整体规范等各种问题。

  三、戏曲文化的环境危机。

  媒介的发展过程: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而戏曲诞生于口头传播时代,兴起于文字和印刷传播时代,而在电子传播时代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戏曲的衰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环境,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社会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坏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

  戏曲文化经历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在每一个社会阶段,其政治、经济、法制、科技等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对文化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戏曲的创作风格、演出场所、人们的审美水平等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时代最大的变迁发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也是人们从思想、审美、生活节奏上最大的变迁,正是由于这些变迁,使得人们对于过去的审美方式、思想模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快,人们各方面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快餐式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传统的慢节奏的、程式化的戏曲的受众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减少。戏曲的从业人员也逐渐减少,继续从事戏曲演出的人员缺少了活力和创新精神,戏曲从样板戏之后再无明显的变化,继续延续着戏曲发展巅峰时期的所有样式,就连创新的几大样板戏在实际的舞台上也很少出现。而人们对于审美的变化早已远离过去,在环境变迁的同时也更多的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

  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审美的分众化出现,人们关注的兴趣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媒介的变化也随着人们兴趣的分众而变迁,戏曲文化变成了小众化的文化,流传于一部分人群之中,戏曲表演也随之成为一种非大众文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