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情绪在恐惧管理理论中的重新定位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作者:陆可心;沈可汗;李虹
发布于:2017-06-02 共16381字
  摘要:恐惧管理理论(TMT)强调死亡意识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而情绪在 理论中的作用颇受争议。近年来, 原有的―无情绪假设‖遭到质疑, 死亡意识凸显后情绪的缺失被认为与采取的测量时间、方式和对照组有关, 而非没有情绪。焦虑、恐惧和厌恶可能是死亡意识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在梳理上述争论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情绪是死亡凸显效应中的重要环节, 应将情绪纳入 TMT 的认知模型, 并对认知模型的 善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关键词:恐惧管理理论; 情绪; 死亡凸显; 无情绪假设
  
  威胁和防御行为在人类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少研究者试图探讨其背后的机制, 并形成了 不 同 的 理 论 . 其 中 , 恐 惧 管 理 理 论 (TerrorManagement Theory, TMT, 刘亚楠, 许燕, 于生凯,2010)是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强调必死性意识(mortality)对人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TMT 早期的雏形来源于 Becker (1973)《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一书中的观点。后来心理学家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Becker 认为,有关死亡的意识和恐惧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人类建构的文明社会中, 大多数行为的根本动机在于缓解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Greenberg, Pyszczynski 和 Solomon(1986)正式提出 TMT的主要框架, 认为必死性意识对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造成威胁, 人们会通过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这种威胁。在 TMT 的研究中,死亡凸显和死亡凸显效应是两个重要概念。死亡凸显(mortality salience, MS)是指引发必死性意识的实验操作。死亡凸显效应(mortality salienceeffect)是指死亡凸显后产生一系列心理防御行为的现象(Greenberg, Pyszczynski, Solomon, Simon,& Breus, 1994)。TMT 的早期研究主要探究宏观层面的死亡凸显效应, 以文化世界观和自尊作为主要防御机制, 并得到了研究证明。
  
  后来的 TMT研究转向微观层面, 开始对死亡凸显效应的认知过程进行探讨。在情绪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却没有得到和宏观层面一样的一致性支持证据。根据 TMT, 死亡凸显引发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为了消除必死性意识后产生的恐惧或焦虑等情绪,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情绪并没有起到理论中预设的作用, 在死亡凸显后没有测出显着的情绪反应(Greenberg et al., 1994), 这一结果得到了后来很多实验的反复证明(e.g. Jonas, Sullivan,& Greenberg, 2013; Wisman & Heflick, 2016;Zaleskiewicz, Gasiorowska, Kesebir, Luszczynska,& Pyszczynski, 2013)。后人基于这一研究事实, 提出总结性的―无情绪假设‖ (Affect-free Claim,Lambert et al., 2014)。
  
  近年来, 一些研究通过更加精细化的方式考察死亡凸显中情绪的作用, 对无情绪假设提出质疑。在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之际, 对于情绪作用问题的探讨, 厘清其中的争议,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在对恐惧管理理论宏观层面的研究背景与微观层面的认知模型进行介绍之后, 针对近年来有关无情绪假设的争议, 总结影响恐惧管理理论中情绪测量的影响因素, 对情绪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原有的认知模型和无情绪假设进行反思, 最后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1 恐惧管理理论研究背景
  

  恐惧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意识到必死性后, 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改变认知和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Greenberg 等人(1986)提出,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 具有基本的渴望生存的倾向。
  
  不同之处在于, 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必死性, 这种对必死性的意识和基本生存倾向相互矛盾, 产生存在困境(existential dilemma)。当人们想到死亡时, 就可能产生焦虑。因而, 人们发展出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 即缓冲机制(buffer mechanism)来应对这种焦虑, 以保证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其困扰。
  
  缓冲机制主要包括文化世界观和自尊两个方面。
  
  通过文化世界观, 人们建构出一个有意义、有秩序的庞大体系(如人类文明、国家、社会等), 作为自我的超越来实现象征意义上的永生(symbolicimmortality); 通过遵守这一体系的诸多标准, 确认自我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即自尊。凸显必死性意识后, 个体会寻求焦虑缓冲机制, 产生行为和认知变化, 如对世界观的维护和自尊的强化(另见Pyszczynski & Kesebir, 2011)。某种意义上, 死亡凸显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威胁?防御的特殊形式:
  
  对于存在的威胁感和与之相应的心理防御机制。
  
  早期启动死亡意识的常见方法为:让被试回答两个开放式问题思考自身的死亡, 控制组操作相似, 但为一般消极主题, 如牙痛(Greenberg,Arndt, Schimel, Pyszczynski, & Solomon, 2001)、失败(Arndt, Cook, Goldenberg, & Cox, 2007)、考试(Arndt, Greenberg, Pyszczynski, & Solomon, 1997),或者是中性情景, 如看电视(Greenberg et al., 1994;Harmon-Jones et al., 1997; Simon et al., 1997)。一项元分析总结了死亡凸显效应的实验原型(prototypicalexperiment, Burke, Martens, & Faucher, 2010), 即在实验操作条件下, 对比死亡凸显组与控制组在分心任务后, 两组被试对于有违其文化世界观的论点或行为的态度差异。例如, 让被试作为法官设定卖淫行为的保释金数目。结果发现, 实验组被试设定的保释金显着高于控制组(Rosenblatt,Greenberg, Solomon, Pyszczynski, & Lyon, 1989)。
  
  后来有研究者提出 3个假设来解释 TMT中的死亡焦虑缓冲机制(Wisman, Heflick, & Goldenberg,2015), 即死亡凸显假设(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死亡思维提取度假设(death thought accessibilityhypothesis)与焦虑缓冲假设(anxiety-buffer hypothesis)。
  
  死亡凸显假设认为, 如果一种心理机制能充当死亡凸显后的焦虑缓冲机制, 那么死亡凸显后, 人们对于这种心理机制的需求会增加, 并更多的使用这种机制。死亡思维提取度假设认为, 如果一种心理机制能充当死亡凸显后的焦虑缓冲机制,那么对于这种机制的威胁会使阈下死亡思维的活跃程度, 即死亡思维提取度(death thought accessibility,DTA)上升; 反之则会下降。在实验中, 研究者多在死亡凸显后采用词干补笔任务或模棱两可图片任务对 DTA 进行测量(Gailliot, Schmeichel, &Baumeister, 2006)。焦虑缓冲假设认为, 如果在死亡凸显之前强化缓冲机制, 死亡凸显效应将不再明显(Hayes, Schimel, Arndt, & Faucher, 2010)。在三条假设的基础上, 文化世界观和自尊的死亡凸显缓冲作用得到进一步证明。
  
  总之, TMT 研究者对死亡凸显效应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证明了死亡凸显后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 认为死亡意识能够引发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变化, 人们通过文化世界观和自尊等防御机制来应对存在威胁。
  
  2 恐惧管理理论的认知模型与无情绪假设
  
  在证明死亡凸显效应的存在后, 研究者开始关注死亡凸显如何导致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问题,转向对死亡凸显效应的微观认知过程的探索。基于大量事实和假设, 研究者建立了 TMT的认知模型--二元认知模型。
  
  2.1 二元认知模型
  
  在微观层面的探索中, 研究者发现以下三点事实:(1)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后, DTA 上升有时间延迟。即让被试完成几个注意分散任务之后, 才会测量出显着且稳健的 DTA 上升; (2)采用阈下方式启动死亡思维后 DTA 立刻上升(Greenberg et al.,1994); (3) 死亡凸显后随即采用正负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测量情绪, 死亡凸显组与控制组没有显着差异。因此, 人们认为,死亡凸显后, 个体会首先压抑关于死亡的思维和情绪, 将死亡思维排出意识中心。当死亡思维从意识中心淡出但仍然在阈下高度活跃时, DTA 上升, 由此引发缓冲机制的运行, 表现为人们更多地采取防御行为。这一假设后来被 Lambert 等人命名为压抑假设(suppression hypothesis, Lambertet al., 2014)。
  
  基于上述事实和假设, Pyszczynski, Greenberg和 Solomon(1999)提出二元认知模型(如图 1)。根据该模型, 死亡凸显后, 死亡思维进入意识中心,此时近端防卫(proximal defenses)启动, 即人们通过压抑(suppression)或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将死亡思维排出意识层面, 以避免产生焦虑。近端防卫启动之后, 死亡思维从意识中心淡出, 然而这种淡出并不是完全平息或者消失, 而是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层面, 并高度活跃, 极容易被意识抓取返回意识层面, 这一过程表现为 DTA 上升。潜意识中死亡思维的活跃诱发焦虑缓冲机制的启动, 个体开始出现寻求世界观强化或增强自尊的行为, 缓冲机制的启动被称为远端防卫。远端防卫运作之后, DTA 下降, 死亡思维被平息。如果是阈下启动死亡思维或是对缓冲机制本身产生威胁, DTA 立刻上升。
  
原文出处:陆可心,沈可汗,李虹. 恐惧管理理论中情绪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7,(01):76-8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