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范文8篇(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2-22 共23205字
第三篇关于心理咨询师二级范文:

《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摘 要:职业倦怠是指发生于人际工作者的一组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综合征,高校心理咨询师因其职业特性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归纳总结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研究成果,指出其不足,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

  1、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概念

  职业倦怠是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学者 Freuden-berger 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概念,后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职业倦怠,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 Maslach 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即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中,个体处于长期的压力下出现的以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为主的一系列综合症.根据 Maslach 的观点,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情绪耗竭,即感到热情耗尽、用完;去个性化,即表示冷酷、麻木、非人性化地对待来访对象;成就感降低,即长期处于倦怠状况下,个体的身心健康会受损.职业倦怠多发生在助人职业(如护士,教师,公务员等)中,因而,倦怠者不良的个人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势必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当前职业倦怠领域主要以教师为研究对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而教师中的心理咨询师由于更全面深入应对学生工作,处理频发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加之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特性,学校心理咨询师更容易陷入心理疲劳,产生情绪障碍,是教师人群中职业倦怠侵袭的高危群体.一旦学校心理咨询师陷入职业倦怠,在心理咨询中很难维持应有的情感投入,无法做到对来访者持续而准确的倾听,使来访者感到不被理解甚至受到伤害,咨访关系受损,严重者可能加重来访者的问题或引发投诉、控告等问题.由于当前国内配备心理咨询教师较完善的是高校,所以,本文重点探讨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2、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以往的研究对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关注较多,但高校心理咨询师这个特殊群体近几年才开始引起学者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主要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困境、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开展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职业倦怠的建议. 研究者一致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师是近几年发展的新兴职位,高校的咨询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不齐整,缺乏规范管理,设备不齐全等诸多问题,甚至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只是面子工程 (刘建成等,2010; 刘蓉洁和石嘉,2010;王万章,赵勇和贾琳,2008;郑安云,2006).专职的心理咨询师非常少,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或心理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此外,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咨询技术、专业背景、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研究者马丽亚和靳惠玲(2008)总结到“泛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薄弱”已成为高校心理咨询师的通病.正是由于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整体专业素养不足,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不全,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师们在面对日益繁重和复杂的工作时,缺乏足够的专业应对能力,心理易陷入疲劳和应激状态,长期以往,难以避免职业倦怠.

  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位是应国家发展提出的新岗位,近十年才出现,当前国内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普遍处于学校的边缘位置,得不到重视.郑安云(2006)认为当前多数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面临尴尬的处境,要么被几个部门同时干涉,要么无人管辖,在从属关系不清晰的工作背景下,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师时常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工作范围感到困惑,甚至无所适从.此外,冯清梅(2002)认为国内高校心理咨询师大多身兼数职,除了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还需处理行政事务,开展学生工作,完成科研任务,教授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心理咨询师在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时,容易遭遇伦理困惑和心理冲突,这会给他们造成工作和情绪困扰.学校重视不够还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师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和确保统一持续的培训及督导,而培训和督导是心理咨询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如果心理咨询师长期面对受情绪困扰的来访者,又缺乏有效的支持,容易陷入“情绪垃圾桶”困境,更有甚者,面对复杂严重的来访者出现工作失误,陷入心理危机,对工作产生逃避和倦怠感.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师和学生人数比例失衡,而随着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纳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愿意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从业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面对需求陡增的趋势,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压力激增[1].此外,何元庆等(2010)认为大学生心理特点决定了高校多数学生咨询的问题是发展性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大部分工作是帮助他们认清心理困扰,学会运用自身和环境资源,完成成长阶段的发展任务,促进心理成熟.但由于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同学情况更复杂和严重,更容易造成校园危机(如自杀、危及他人,精神疾病发作等危险状况),这些情况学校比较重视.而现实情况是,多数高校心理咨询师并不具备障碍性心理问题矫治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这种情况下,咨询师更容易产生工作压力和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怀疑等负面情绪(蒲梦璐 2013).

  对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方面,研究者认为,首先要对心理咨询职业特性有深入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师要有主动意识,及时反思,准确认识和衡量自己的能力,建立合理期待[4].保持乐观,自我认同、自我激励.对职业定位模糊和角色冲突,有学者提出高校心理咨询师要学会在工作中摸索出正确的角色定位,角色分离、整合与转换[6],必要时刻,寻求多方帮助.在工作和生活上,把握好界限,确保个人空间,及时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状态.还有,高校心理咨询师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成长,完善职业素质,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及时反思,发现自身未解决的问题,不断追求成熟的人格和职业技能.

  对于学校管理者,需不断完善机构职能,确保对高校心理咨询室有充足的经费、人员和设备投入.应当设立规章制度,明确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和工作职责,提供充分的职业发展机会.最后,赵才富(2007)认为应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多部门互相配合,支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形成多方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引入心理督导机制.

  总而言之,高校心理咨询师是新兴职业,目前在职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养不足的状况,高校咨询师队伍得不到重视,缺乏继续教育机会,工资不高,工作辛苦,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加之心理咨询工作短期收效不明显,这些都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实证研究.对于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发生率上,Maslach 等人 1996 年的研究表明,44.1%的心理学家在情绪耗竭上处于较高水平.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研究显示 40%的学校心理学家有高度的情绪耗竭,10%有高度的去个性化,19%有较高的低成就感.国内研究者发现高校心理咨询师经历着中度或以上的职业倦怠(卞小华,2008;蒲梦璐,2013).目前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探寻上,可从三方面进行归纳:

  人口统计学因素:Lambie(2007)对 500 多名学校心理咨询师的研究发现,年龄和个人成就感成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职业倦怠的水平越低.国内大部分研究也发现年龄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年龄增长累积的经验帮助咨询师更好的处理工作压力和倦怠情绪.性别上,大多数研究发现男性高校心理咨询师去个性化程度高于女性咨询师. 其他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婚姻状况、专职兼职等因素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目前暂未得出统一的结论.

  个人内部因素:Butler,S Kent 等(2005)研究了自尊对职业倦怠的影响,集体自尊与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 在职业倦怠研究领域,自我效能一直是学者感兴趣的变量,蒲梦露(2013)发现咨询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同时,咨询自我、效能感对于职业倦怠的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越不容易产生倦怠感.裴涛(2007)研究了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格维度中的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紧张性、内外向型等与 Maslach 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有显着相关.卞小华(2008)认为积极人格与职业倦怠成负相关,健康坚韧性和幽默风格是有效的职业倦怠预测因子.也有学者研究高校心理咨询师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发现两者呈负相关,情绪劳动投入越高越不容易倦怠.

  外部环境因素:多项研究都表明工作环境会明显影响咨询师的职业倦怠.鞠鑫(2010)从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出发,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发现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缺乏、职业自我概念是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督导支持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化工作和发展的重要保证,Huebner,E Scott(1994)研究发现,来自督导的支持对学校咨询师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接受督导的咨询师情感耗竭显着偏低.

  Yildirim(2008)对 214 位学校心理咨询师的研究发现,督导的支持与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成呈负相关,而与个人成就感呈显着的正相关.简单来说,督导提供了一种支持手段,那些没有接受充分督导的咨询师通常在职业倦怠上有较高的风险.工作量方面,研究者发现高校心理咨询师随着周咨询时间的增加,去个性化维度得分呈现增高的趋势.同事因素对于职业倦怠同样有重要的影响,Rose,Altmaier和 Russell 的研究显示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工作环境中感受到社会联系以及相信自己受到同事尊重的咨询师相对有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同时其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倾向也更低.综上可知,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较多,但干预研究几乎没有,这提示了未来研究可探索的方向.

  3、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目前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基于经验提炼的理论探讨非常丰富,实证研究近几年在慢慢增多,但远远不够,这不利于深入了解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真正状况.

  (2)高校心理咨询师通常身兼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乃至行政工作者的身份,这几重身份都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职业倦怠状况也更为复杂.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还需更全面的探索,例如中介作用因素,调节作用因素等必不可少.

  (3)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根本上是为了预防和干预职业倦怠,而涉及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干预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亟待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干预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蒲梦露.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与咨询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卞小华.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现状及其与积极人格的关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鞠鑫.基于 JDR 模型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和职业自我概念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王艳喜,吴海银.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倦怠之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
  〔5〕裴涛.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王莹华,许文彬.探析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枯竭原因及应对措施[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7〕邵昌玉,周宏.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