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国内反恐怖主义预防制度改进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08 共6777字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之下,世界各国渐融为一个整体,各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危机,面临着未曾面对或是无力面对的挑战,这种挑战我们无法避免,不得不坦然面对。各国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就是其中之一,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此,我们常常把恐怖主义称之为“政治毒瘤”.如何有效地防范恐怖主义,将恐怖主义扼杀在萌芽之中,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事实上,恐怖主义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并未对其引起高度重视,直到美国“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之后,世界各国才逐渐认识到恐怖活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个事实。有资料显示,在“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之前,早已经有预兆,只是当时的美国政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才会导致这场灾难的发生;新疆“7?5”事件是由境外恐怖分子操控,境内恐怖分子实施的暴力恐怖事件,此案件中,暴恐分子利用互联网及手机等通讯设备向广大群众散播谣言,由于民众防范意识薄弱,才导致悲剧发生。多起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表明,对危机进行有效预防非常重要,且西方有学者提出要尽早将预防提上日程。
  
  近年来,我国恐怖主义暴力袭击事件频繁发生,并呈现出上升趋势,仅 2014 年上半年就发生了多起令人毛孔悚然的恐怖袭击事件,其中较有影响的有“2?14”新疆乌什公园门口暴恐袭警案件;“3?01”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4?30”乌鲁木齐火车站爆炸恐怖事件;“5?06”广州火车站暴发暴力恐怖袭击事件;“5?22”乌鲁木齐公园早市突发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多发生在西北边境地区,并有向外逐渐扩张的趋势,其中“东突”恐怖势力是最突出的恐怖威胁,该组织在2002 年被列为世界恐怖组织之中。由于“东突”恐怖组织是由三股势力交织在一起的,情况非常复杂。因此,要想从根源上彻底铲除绝非易事,而如今该组织的作案范围有由边境地区向内陆不断扩张的发展态势,并逐渐呈现出实施手段多样化﹑行为隐秘化﹑动机多元化等新特点,影响力愈发深远,影响范围愈发扩大,反恐形势愈发严峻。因此,亟需找到能够有效遏制其蔓延的方法来解决该难题。
  
  现阶段,我国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恐怖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既深且巨,我国所面临的反恐压力也随之增大,由于恐怖主义是看不见的敌人,任何人、任何场所都有可能成为暴恐分子袭击的目标,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过去没有发生仅仅意味着还没发生,并不代表不可能发生。同时,著名的美国学者诺曼·奥古斯丁提出,在危机出于潜伏期的状态时,就将其解决掉,是最成功最佳的办法。但是,事实上,这种办法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没有能够认识到其既能控制潜在危机,又能节省花费且简单的优势。
  
  这些都说明政府在治理恐怖主义的工作中,应该转变其工作的重心,从原来的重视应急处置,转移到现在的重视事前预防,及时掌握可能诱发恐怖袭击的信息,发挥预防和化解的作用。
  
  并尽最大可能减少其发生概率和波及范围。
  
  在恐怖事件发生之前就能够将其挫败,对于反恐斗争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反恐的一种最佳状态。甚至可以说,一旦发生恐怖袭击,无论怎样去应对,对于反恐来说都意味着是一种失败。而要能够在袭击发生之前就将其挫败,必须事先做好预防工作。
  
  有效的预防不仅能够减少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发生,而且,即使发生也能够及时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有效的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降低成本。虽然目前学者们已经意识到有效地预防远胜过快速地处置,但是我国在反恐预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以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
  
  (二)研究意义近年来,我国境内发生恐怖活动的范围愈发扩大化,实施的手段亦愈发多样化,恐怖活动在原有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其对我国的影响既深且巨。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之下,探索我国反恐怖主义的预防机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
  
  第一,丰富危机预防管理理论
  
  在危机管理理论中,过去学者们认为应该重视危机的治理,但是,现在他们的观点有所转变,转变为重视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工作,渐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但仍有待完善。通过对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研究,可以补充危机管理理论中关于反恐怖主义预防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而有效地预防反恐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丰富危机预防管理理论。
  
  第二,引导危机预防管理实践
  
  近年来,我国境内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爆发呈上升态势,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危机预防管理,需要理论作为指导,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爆发时,对公共产品以及公众心理等方面所造成的伤害,甚至能够在政府常态化的管理中做到未雨绸缪,将其扼杀于萌芽之中。本文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提出预防我国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的一系列措施,指导恐怖主义预防管理实践。
  
  2.现实意义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频发,我国境内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亦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给人们的心理上﹑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恐慌。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范围内的恐怖主义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使群众克服恐惧,减少不定因素,释放人们的压力和恐慌的心理,避免积累消极的情绪;有利于减少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所造成的伤害,能够在常态管理中防范于未然,将恐怖袭击事件扼杀于摇篮之中,减少损失;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增强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树立政府威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西方国家受到恐怖主义威胁较早,对恐怖主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西方学者关于恐怖主义预防的研究起步也较早。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剖析其研究视角,概括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对恐怖主义概念及其分类的研究。拉考尔认为恐怖主义这个概念与恐怖政治同义,最早出现在 1793 年 3 月至 1794 年 6 月之间
  
  由于各国学者对恐怖主义的研究视角、立场不同,加之学者们自身文化、政治立场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各国之间很难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恐怖主义的概念。但各国学者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对于恐怖主义的构成要素达成共识。较有代表性的有:亚历克斯?施米德研究 109 种有关恐怖主义的定义,从中选择出 22 个要素来定义恐怖主义。在此基础上,尼尔特?拉奎尔对恐怖主义提出了较简短的定义。接着,澳大利亚犯罪学专家格兰特?尼德澳总结出恐怖主义一般要包含方式、目标、目的三个不同要素。皮尔逊和罗切斯特有同样的看法。研究恐怖主义的分类情况,根据活动方式的不同,美国学者约翰?多伊切将其分为国家恐怖主义;试图推翻本国政府或是寻求独立的组织的恐怖主义;伊斯兰组织恐怖主义。土耳其学者亚辛?塞兰则划分为四种类型:镇压型恐怖主义,革命型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型恐怖主义,国际恐怖主义。
  
  二是运用法律措施来防范恐怖主义发生。罗纳德?科瑞林斯顿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去除恐怖主义行为的合法性,惩罚恐怖分子,起到威慑的作用。学者们对于美国《爱国者法》中是否应该限制公民权利问题进行了探讨。理查德?波斯纳教授认为,国家在缺乏有效保障的紧急情况下,无法保证公民自由的权利,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宪法等法律进行授权,以限制一些公民的权力;[5]
  
  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美国法学院院长麦克?特莱认为,公民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提倡对法案中的错误观点予以抵制等;[6]
  
  斯达西?黑考克斯教授认为应该限制警察的权力,执法不可凭借主观判断,要公开透明。
  
  三是从战略角度预防恐怖主义进行探讨。伊恩?莱塞(Lan Lairace)在《反新恐怖主义》中预言到,世贸大厦可能成为袭击目标,同时建议美国成立“国家反恐怖主义战略”的具体构想,从战略高度来防范恐怖主义,降低遭受恐怖袭击的危险以及如果遭受恐怖袭击,应该如何减轻其后果;[7]
  
  罗伯特?佩普(Robert A. Pape Jr)认为不仅要强调反恐预防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要把握好预防与进攻之间的度,以维持平衡的状态,将战略视为国家领导人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要权衡各战略,注重平衡。
  
  四是从情报信息搜集与分析的角度来预防恐怖主义。主要代表学者有:理查德?马奎斯、沙龙?韦因博格(Sharon Weinberger)。反恐专家理查德?马奎斯认为,对情报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分享将有助于预防和打击恐怖袭击,促进社区情报系统的建立;[9]沙龙 韦因博格(Sharon Weinberger)提议要加强信息收集与分析,将信息视为开源情报的重要来源,以为反恐预防服务。
  
  西方学者们对于恐怖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恐怖主义的研究也比国内早,在研究成果方面,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理论上均多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尽管如此,直接对反恐预防进行论述的著作仍比较少,相关著作的研究通常是在研究其他领域时偶尔提及,并未进行专门深入研究。直至“9?11”发生后,学者们才渐认识到反恐需尽早提上日程这个事实,对反恐怖主义研究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由起初研究立法学、犯罪学的专家逐渐扩展到各个相关学科的专家。对恐怖主义的研究从最初的不被重视到如今成为热点,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如何对恐怖主义进行有效的预防已引起西方学者们高度重视。西方国家在反恐防恐方面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以此为鉴,进一步更新与完善我国反恐预防机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恐怖主义,花军在1989年所著的《国际恐怖主义》是我国的首部专著。我国学者在翻译与研究国外学者有关反恐斗争论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剖析研究视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恐怖主义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由于学者们在研究视角、政治立场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即使在界定概念时,考虑的因素不是很全面,对后人研究也是有帮助的。如学者胡联合在界定恐怖主义概念时,尽管未反映出恐怖主义的主体,对实施手段的表达也不全面,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反恐怖主义法》的出台,对恐怖主义的概念给出了准确、权威性的界定,有利于我国今后的反恐工作的顺利开展。事实上,该法对于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是学者们经过多年不断地批判性分析,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学者胡联合以恐怖分子的思想基础为依据,将恐怖主义分为: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极右型恐怖主义、极左型恐怖主义。
  
  我国反恐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从政治性质的角度,将其划分为:意识形态类、极端民族宗教类、政策歧义类。当前国内学术界大多是从国际关系、宗教矛盾和文明冲突的角度,分析恐怖主义的成因。如王逸舟所著的《恐怖主义溯源》一书中,从大国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恐怖主义的成因;张家栋所著的《恐怖主义论》一书中,从文化冲突的角度阐述恐怖主义的发展脉络;还有一些学者从几个交叉学科的角度,对恐怖主义在应对全球政治格局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杨奠与梅建明教授合著的《恐怖主义概论》,是从犯罪学和犯罪预防的视角来研究恐怖主义。
  
  二是从多方多领域联合预防的战略角度进行研究。学者张金平在他的论文《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中,对国际反恐体系及对多个领域展开的合作进行探讨;梅建明认为在构建反恐战略的过程中,应在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中鼓励民众参与,而不应该一味的使用国家强制力,要更加重视国家与社会的密切合作。
  
  三是从能否把握好宣传教育的尺度出发,对反恐宣传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学者姚俊岩认为反恐宣传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效果又要掌握分寸,既要把握好度,也要注意宣传教育的方法。学者刘启刚认为,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反恐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向人民真实地揭露恐怖分子虚伪的外表,激起人民反恐的热忱,同时,要注重对恐怖分子制裁的报道,增强人民反恐信心和斗志。
  
  四是从专业反恐队伍进行研究,预防恐怖主义。学者李伟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反恐队伍专业性的训练,对于恐怖袭击高发地区还要注重与专业化装备相配合,降低危险度,对恐怖分子实施有效的打击。
  
  学者王岩认为首先要建立遵循专业化与综合化、高科技、迅速及时的原则,其次,选拔成员后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最后,将引进先进技术应用到武器装备中。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在研究恐怖主义及反恐怖斗争问题方面存在不足,整体上尚处于初始阶段,对于恐怖主义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及成果。对于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研究也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也较少,存在着许多理论空白区,许多学者只是对国外的著作进行理论分析,并未进行反思;而现有的少量研究成果也零零散散,未形成一个系统,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我国《反恐怖主义法》现已出台,使我国在防恐方面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这不仅有助于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完善,而且有助于应用到反恐实践。尽管如此,我国仍需要依据国情,实时完善相关内容,并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国反恐预防机制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最终将理论应用到反恐的实践当中。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利用期刊杂志、图书专著、互联网等查询方式,对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方面的书籍、理论文献、事实案例等资料进行大量的查阅,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文献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行论文的写作。
  
  (二)系统分析法
  
  依据系统论原理,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本文将反恐预防机制视作一个整体,综合分析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为提出完善我国反恐预防机制的对策建议提供思路。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将各类材料和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将材料进行加工和鉴别,以便得出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本文通过借鉴和对比西方国家关于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研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相关对策。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内容
  
  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著名学者对反恐预防层面的相关研究,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概括出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根据现阶段我国恐怖活动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探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对策建议。笔者将本论文分为五章进行研究:
  
  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分析国内外研究学者在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然后概括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主要阐述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法对恐怖主义﹑危机预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构成要素,并对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反恐怖主义的预防机制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客观的对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章分析西方国家反恐预防机制的经验借鉴。本章主要研究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以此为鉴,从而为我国反恐预防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提供宝贵经验。
  
  第五章提出了完善我国反恐预防机制的对策。从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入手,以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为目标,提出完善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一些建议,(二)研究的难点
  
  1.国内学术界很少对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进行探讨,笔者很难准确把握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同时,如何根据现阶段我国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实际情况,来合理有效的界定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是本文需要突破的关键。
  
  2.对于我国反恐怖主义的相关研究,以往学者主要将精力集中于事后处置上,对于常态化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的研究较少,加上与之相关的资料比较零散,收集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把握问题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视角的创新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打破以往学者们重处置的观点,转到重预防的研究层面,以预防的视角,针对我国的恐怖主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避免恐怖主义的发生或缓解恐怖主义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提供新的思路,进而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2.研究内容的创新
  
  以往学者们对反恐怖主义预防管理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并未进行整合,但现阶段我国恐怖活动频发,亟需将其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机制,并依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补充与完善,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整体的构成要素及提升途径,同时,从危机常态化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反恐怖主义预防机制,并进行综合分析及论证,以期其能够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反恐斗争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