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性医学论文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血清学检测

时间:2014-08-22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1621字
论文摘要

  为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服药人群梅毒、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及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我们对2006年10月至2013年7月在泉州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的MMT门诊服药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测,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6年开诊以来到我院进行MMT服药人员共430人,其中男353人,女77人,男女之比4.6∶1;年龄17~57岁,平均28.5岁;文化程度≤初中占49.5%;未婚占51.6%。首次吸毒年龄16~44岁,平均26.7岁;吸毒时间平均5.1年(1~21年)。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在单独安静的房间进行一对一访谈,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吸毒和性行为等。

  1.2.2 血清学检测
  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梅毒、HCV抗体、HIV抗体及HBsAg。梅毒抗体初筛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阳性标本再做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加以确认;HCV抗体和HBsAg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美国雅培Murex公司生产)诊断试剂盒;HIV抗体初筛采用ELISA诊断试剂盒(珠海丽珠试剂公司生产),抗-HIV阳性者送市CDC确认。

  1.2.3 数据处理用SPSS 13.0软件录入数据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检测结果
  430名服药人员检出梅毒、抗-HCV、抗-HIV及HBsAg单 项 阳 性 分 别 为41例 (9.5%)、170例(39.5%)、2例(0.5%)和177例(41.2%)。其中HBV合并HCV 24例(5.6%)、HBV合并梅毒4例(0.9%)、HCV合并梅毒10例(2.3%)、HIV合并HCV 1例(0.2%)、HBV合并HCV和梅毒6例(1.4%)。

  2.2 不同影响因素检出率比较
  2例HIV感染者<40岁均为男性,其中1例合并感染HCV。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和不同吸毒年数者梅毒、抗-HCV和HBsAg阳检率类似(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梅毒和HBsAg阳检率类似,抗-HCV阳检率以30~39岁组最高(59.5%);首次吸毒年龄不同梅毒检出率类似,抗-HCV和HBsAg检出率均以<20岁组最高(50.0%、51.0%),检出率随首次吸毒年龄增高而减少,见表1。【表1】
论文摘要
  
  3 讨论

  MMT是针对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依赖采取的一种替代疗法,它在减少毒品使用和改善吸毒者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社会效果,是控制海洛因成瘾者毒品滥用和AIDS传播较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本研究表明,参与MMT人群多为中青年,正处于性活跃阶段,在毒品的作用下,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增加梅毒、HCV、HIV和HBV等感染。吸毒人员不仅要接受美沙酮治疗,还需加强相关知识教育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如防治艾滋病、性病知识,安全套使用等干预。

  本次调查服药人员的HIV和梅毒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HCV和HBV检出率也高于一般人群(我国HCV平均感染率3.2%,1~59岁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7.2%)。可见,吸毒人群是HIV、梅毒、HCV和HBV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潜在的桥梁人群。针对吸毒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对控制HIV及相关传染病传播有重要意义。

  调查发现,首次吸毒年龄<20岁组HCV、HBV的检出率最高,该人群多未婚,文化程度偏低,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和共用针具等高危行为。薛皓铭等研究也发现,共用针具的影响因素中,首次注射吸毒的年龄越大,与他人共用针具的概率越低,感染HIV等血源性传染病的风险也降低。故需在美沙酮门诊应加强对较小年龄组吸毒受治人员的心理咨询,强化预防干预,减少高危行为,减少血源性疾病感染率。

  吸毒人群中多种高危行为共存是艾滋病及相关传染病防控的关键。只有继续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降低各种危害的措施(如美沙酮维持治疗、针具交换、大范围HIV检测等),才能更好地控制HIV及相关传染病的传播,减少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

  参考文献
  
  [1]Jeff W,Richard M,Wayne H.key issues in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New South Wales,Australia:National Drugand Alcohol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1992:1-3.
  [2]陈攸涛,江家骥.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现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5):19-21.
  [3]卫生部.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R].北京:2008.
  [4]薛皓铭,朵林,杨丽华,等.云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受治者共用针具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6):548-550.

    论文来源参考: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