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余华独特的创作风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5 共177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余华笔下的苦难与温情分析
【绪论】余华小说创作特点研究绪论
【第一章】绝望之路
【第二章】挣扎里的温情
【第三章】消解绝望的叙事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 余华独特的创作风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作家的绝望言语本质上正是为了最终摆脱绝望,在无意义的废墟上找到真正的意义。从这个理论出发,余华书写绝望,决不是为了绝望而绝望,而是要在绝望之山上开辟出希望之石,最终摆脱绝望。更何况在绝望的福贵和许三观们的世界里,余华还播撒了一丝丝的友爱和倔强,在这些温情的瞬间,小说人物得到了在绝望里继续匍匐前行的动力。
  
  余华是一个不安份的作家,总是不断为我们带来惊喜。从温柔如川端康成般细腻的作品《星星》、《竹女》,到荒诞冷酷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再到温情与绝望纠结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或是最新出版的被嘲讽为“新闻通稿”的《第七天》,余华总是在自我的文学道路上不断超越自己。转型,成为余华的一个重要标签。然而不变的是余华一颗赤诚的关注现实、认识现实并试图揭示现实的真实的心。尽然被揭穿了的现实是千疮百孔的、令人沮丧的,但总比被虚假遮蔽的欣欣向荣更能唤起人性的回归,也更能警醒民众捡起被遗失的善良。这对于悲剧频发,信任缺失的当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余华。现实一种[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余华。战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6]余华。我胆小如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7]余华。世事如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8]余华。鲜血梅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9]余华。黄昏里的男孩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10]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1]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2]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3]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
  
  [14]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15]孔丘。孔子·颜渊。张艳国评析[M].武汉:崇文书局,2004.
  
  [16]庄周。庄子·大宗师。纪琴译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1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8]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19]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1987.
  
  [2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1]陈晓明选编。中国先锋小说精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3.
  
  [22]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5.
  
  [2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J].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4]余华。我为何写作[J].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5]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J].北京文学,1987(01)。
  
  [26]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5.
  
  [27]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 90 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
  
  [28]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变[J].南方文坛,2001(04)。
  
  [29]张颐武。“人”的危机--读余华的小说[J].读书,1988(12)。
  
  [30]樊星。人性的证明[J].当代作家评论,1989(02)。
  
  [31]王彬彬。余华的疯言疯语[J].当代作家评论,1989(04)。
  
  [32]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03)。
  
  [33]肖莉,林钰婷。中国当代小说冷叙述的修辞策略[J].东南学术,2010(05)。
  
  [34]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5(07)。
  
  [35]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J].钟山,2002(01)。
  
  [36]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04)。
  
  [37]富华。人性之恶与人世之厄--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叙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38]余弦。重复的诗学[J].当代作家评论,1996(04)。
  
  [39]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J].当代作家评论,1987(03)。
  
  [40]刘保昌,杨正喜。先锋的转向与转向的先锋--论余华的小说兼及先锋小说的文化选择[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41]陈思和,张新颖,王光东。余华--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之后[J].文艺争鸣,2000(01)。
  
  [42]俞利军。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1(01)。
  
  [43]俞利军。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J].美国研究,2001(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